发信人: sooq(Q)
整理人: ybjing(2003-01-10 10:18:16), 站内信件
|
《开往春天的地铁》,剧本还行,也用心。耿乐的表演在有些个细节上稍显生涉粗糙,比较起来讲,女主角徐静蕾则显得老练圆熟一些。对于电影,我支持“没有不能理解的,只有不擅表达的”这样的观点。这片子的缺点基本上就是不擅表达:堆砌。上下其手却毫无章法,没成年的猴急样子。
首先太多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而且穿插得很突兀。就象有些人作古诗,通篇注释,我们不象在看电影,倒象在看配上音画的散文诗。注释如此用力,不知道导演是否对观众的理解能力不放心。画面的表达能力太差,所以几乎是依靠独白,导演想要说的基本上才容易理解了。这样也就牺牲了(或者是做不到)其他的,也许同样重要的东西,比如言外之义什么的,而关键是导演好像又总想说一点言外之义——心情上、或者说是能力上的矛盾。
用张百一(导演)的话,想探讨“爱情到底有没有一个界限”的主题,也许爱情应该有一个界限,而影片的激情把握却未免太没有界限,没有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普遍喜欢商业片和娱乐片的观众表现误导,认为观众基本上都懒于思考的缘故呢?疑惑。
这部电影的音乐,据说受到了好评,但是在和画面、情节的配合上,喧宾夺主,将镜头切割得简直支离破碎,不象故事片,象MTV,象音乐剧。几乎是国产电影和电视剧的通病了,动不动就柔光灯、滤镜,音乐澎湃,一下子就冲动的不得了,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妙的。
对于一首流行歌曲,从头到尾的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张百一语)也许是可取的,但是对于一部耗时二个多小时的影片来讲,更要考虑情绪有起伏,高潮有铺垫,表达有取舍,诸如此类的问题吧?什么都想说就很难说透,亮点太多就等于没有亮点。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几段画面亮丽的MTV串在一起,缺乏那种的“引而不发”的,嗯,感觉。
“引而不发”,这是相当重要的性经验。性和艺术,起码和电影,应该共通才好。这片子给我的感觉,就象那种,假凤虚凰的三级片,才沾上就咿呀乱叫,还没怎么就完事了。不过据说有人就喜欢这种,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嘛。
再说一下外行话,镜头的缺乏真实感(当然没要求拍成纪录片那样)。一方面是太多滤镜的应用、大块大块视角冲击强烈的单色块,另一方面是镜头切换的对比多于承接。其实,我以为,配乐也好,镜头也好,还是演员的表现也好,不着痕迹,让观众能投入进去,忘记自己是在看戏,没有距离感——这是好的一种;不好的,观众时刻都被提醒自己是在看戏,仿佛隔着栅栏看耍猴,画面再如何细腻,镜头再如何用心,不过是装在盒子里面的漂亮游戏,如此而已。
拿同期上映的电影《蜘蛛侠》(第一集)比较,人家那镜头,几乎感觉不到镜头上的技巧,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流畅的铺垫下来。如果说是否专业,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专业上的区别?
张中行的文章曾经说,写文章,有三个境界:首先是不知所措,知道什么是好,想写好,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使力;第二是积累一定经验以后,摸索到一些技巧,于是使大力气在技巧上,并且自信别人也能够看出自己有大力气——在技巧上花的心思——搏得赞赏;第三层境界,眩烂之极归于平淡,返朴归真,虽然也使了大力,但是举重如轻,大巧若拙,一眼或许看不出什么来。
要求好像高了点:不仅需要艰苦努力,还需要天分,也就是俗话说才华。难,所以才可贵罢了。
这么说,好像不足一观了,也不是。什么东西仔细看,总会找到看头的。比如这一段:妻子(徐静蕾饰)去洗手间回来的时间,耿乐接听了她留在桌上的手机,恰好知道妻子有“外遇”,狂怒中他掀翻桌布,杯盏乱飞,然后用慢镜头:时间倒退,杯盏又飞回来,妻子从洗手间回来,一切完好如初——其实他坐着一动不动。用这样的镜头表现受伤男人的自尊,还成吧。
最近板着脸的无聊文字写得太多,显然内分泌失调,既然分泌了,也就不必说“不好意思”什么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