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小説点評>>黄易>>点评大唐>>点评大唐 (二)

主题:点评大唐 (二)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整理人: clixfon(2000-05-12 02:57:14), 站内信件

点评大唐 (转二) 

慈航静斋 

慈航静斋与阴葵派与其说是白道和魔门的两大领袖势力,不如说是政见不同 
的两大利益集团。虽然原则和立场各异,但目的却完全一样:就是要夺得最 
高权力,置对手于万劫不复之地。 
大凡以利益为最终目的而结合的团体,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将集体的最终利 
益置于一切之上,为达目的,在自身原则范围内,不求手段。可能有朋友疑 
惑,不求手段不就是不讲原则么?怎么又说在原则范围内不求手段呢?其实 
不然,任何人都会有一定的原则,不然他不成其为一个人。譬如我们平常所 
形容的不择手段的人,你要他去讲忠、信、义来获得某些外界的助力,他根 
本就不会考虑。皆因不忠、不信、不义就是他的原则之一。在这个基础上回 
头看慈航静斋和阴葵派,就可以清晰看出双方的行事为人的共通之处。 
单说慈航静斋,在丢失和氏壁后雷厉风行的追索,甚至动用李世民来让王世 
充替她们清场(这一行动中慈航静斋和李世民背后的协议可谓昭然若揭),在 
追索不得后发觉寇徐二人已成阴葵派死敌于是决定利用寇徐去牵制阴葵派(之 
所以放手是因为信奉万事皆前定也是她们的原则之一);此后徐子陵的川中之 
行,先是成功分裂了石之轩的两个徒弟,保得石青璇一命以继续牵制石之轩, 

然后又击杀席应,破坏了阴葵派想在南方替林士宏扩大地盘的计划。整个过 
程中,慈航静斋才是真正的最大既得利益者。而由头到尾师妃暄身居其中全 
力斡旋,其心可知。 
也正是在这一行动中,慈航静斋发觉了徐子陵实乃一可利用之材,从此全力 
图求在徐身上打开缺口。而徐不知不觉之下,就象鼻子前吊著胡萝卜的驴一 
样,一步步陷了下去。在第三十三卷中,徐子陵与师妃暄商议揭穿杨文干谋 
反一事,师妃暄欲迎还拒地道:“然则寇仲此举等若义助秦王,他可愿意?” 

徐子陵大义凛然曰:“义之所至,寇仲岂会计较?”殊不知已经掉进泥潭而 
不能自拔了。盖佛家最擅以各类名相迷惑世人,说得人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南 
北,打著心忧天下苍生的幌子而谋一己之私利,实易于覆掌矣。徐子陵为佛 
家之表面文章所迷惑,虽然屡遭慈航静斋为难仍然义无反顾地相助缲翘及李 
世民,以致于寇仲在第四十七卷终于说出心底话:“我一直以为你对师仙子 
比对我好。”岂不令人感慨! 
徐子陵重色轻友,遭到广大读者的无数诟病。然而徐虽是一聪明人,却更是 
一善良人,在慈航静斋种种“大义”棒打之下,更兼之以色诱情逼,一步步 
滑向蜕变深渊,实乃慈航静斋了解及针对人性弱点之功力高超所致,不应怪 
徐意志薄弱。只可惜寇仲空有一身本事及宏大抱负,终于应了那句“最坚固 
的堡垒总是首先从内部被攻破”,使人掩卷太息。 
净念禅宗 
前面提到说佛教以天下苍生为幌子而谋求私利,这里就举个例子。第十三卷 
中,跋、寇、徐三人夜探净念禅院,想偷得和氏壁,发觉“寺内建筑多达数 
百余间,俨然一座小城,只不过里面住的都是和尚”。其中有七间大殿,大 
殿的“立柱和柱础,均精雕细琢,配上疏朗宏大的彩绘斗拱,出檐深远”, 
一大堆的和尚,住在如此富丽豪华的地方,岂不令人生疑? 
且讲点枯燥的历史,跋、寇、徐三人在洛阳时,大约是公元620年前后,这 
一年正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进驻湖北黄梅山开始大规模授徒的时候。要到五 
十余年后,五祖弘忍的弟子法如进驻嵩山少林寺,禅宗才第一次引起当权者 
的注意。这个姑且不谈,禅宗自道信起,树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模式, 
靠组织信众从事农业劳动来换取生活必须品。这种模式所能积累起来的财富 
大家可想而知,怎么可能住进雕梁画栋的大宅中?这还不算,净念禅院里, 
还有间“深阔各达三丈,高达丈半”的黄铜殿,让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历史之上,唐朝以前的流通货币中,真正的金是极为稀少的,唐书记载贞观 
某年,全国开采出来的黄金,也不过二十几两而已。当时常说的金都是指铜, 

又或者赤金,也就是黄铜。汉武帝时被废黜的陈皇后请当时的大情圣兼大文 
学家司马相如替她写长门赋以期唤回皇帝的恩宠,代价也不过是金(铜)百斤 
而已。净念禅宗动用几万斤(可能是几十万斤)的赤金来建造方丈打坐的地方, 

这种奢侈的基础从何而来? 
在假定书中的描写都是合理的前提下,就只有一个解释了:净念禅宗有非常 
行之有效的暴敛财富的手段。最可行的就是募捐,用往生来世,行功积德的 
花言巧语欺骗善良大众,让他们倾尽所有与净念禅院好谋得来世的福报。幸 
好没有人见过慈航静斋是什么样子,否则只怕李世民也要放下皇帝的位子, 
去慈航静斋养其余生了。 
历史上唐初时的佛教虽然还没有堕落到这个地步,但类似的事后来的确发生 
了,和尚尼姑们不事生产,不服徭役,坐拥千顷良田,万贯家产,简直就是 
土霸王。不独中国,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在替信徒做临终前的弥散时,也 
常常劝信徒将遗产尽可能多的捐给教会,以致于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要比国王 
多得多。宗教说到底也是为了某种利益(或曰信仰)而集结起来的团体,所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套在口口声声说要“舍身以渡大众”的佛 
家头上,似乎也是不大不小,刚刚合适。 
  待续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161.207.62.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