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anklin6610(我思故我在)
整理人: sam726hk(2002-07-12 23:22:12), 站内信件
|
我到觉得这种看法太过片面了。
一种语言没有尊贵之分,有的话那也只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英语只能说是目前非常有用的语言而已,而不能说学了母语不会说英语就会无法生存。
港人操着夹生的英汉混合语言说话并非在回归之后,之前也早有耳闻。据说还带动了广东一带中小学生郊仿。若这两年香港繁荣了,比过去更好了。这可能又是一个好的政策。记得国内下岗刚刚是最高潮的时候,朱总理说了一句话,只要他们不嫌弃,肯定人人都可再上岗。说的就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我想香港也是如此。【 在 sam726hk 的大作中提到:】
:強人局長李國章,首先宣布,學校可以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母語教學,胡混五年,自此名存實亡。
:
: 特區政府當初推行母語教學,低估了社會的反彈和家長的反感。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卻因為在獨立前,新政府早已通過繼續用英語為教育語言,反而避過一場爭議。語言教學直通車接軌,順利過渡。印度前總理尼克魯的英語,說得比英國人還漂亮。
:
: 為甚麼只有香港那麼「肉酸」呢?英語代表金錢、英語代表機會、英語代表升格為「人上人」的通行證,英語更可能是馬會和鄉村俱樂部會籍的保障。實際情況可能未至於此,但大多數家長卻迷信如此。正如風行一時的「葡撻」和麥當勞贈送的史諾比公仔,市場一旦形成瘋狂的迷信,葡撻和史諾比,身價就高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