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
整理人: yerk(2000-07-12 11:30:14), 站内信件
|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四) 作者: 西门吹雪 (06/28/2000)
吴中名胜(下)
前面说到的太湖风光自有其动人之处,但从名胜的意义上讲,真正当得起姑 苏第一名胜之称的恐怕是非虎丘莫属了。苏州近郊有两座较出名的山,一是狮子 山,一是虎丘,都是根据山形命名,在苏州历来有着狮子回头望虎丘的说法,指 的就是这两座山。《天龙》中段誉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作者在书中也没有提到吴 中的一些名胜,实在有些遗憾。其实虎丘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苏东坡有 言"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一大憾事"便是明证。虎丘的出名一是历史悠久,一是沾 了吴王阖闾的光。
据考证,虎丘剑池之下便是阖闾之墓。剑池之谓,一是池形狭长如剑,一是 故老相传吴王曾以宝剑陪葬。宝剑传为干将莫邪所铸,从山腰处的"试剑石"可以 想见宝剑之锋利。一剑之威,居然断石如泥,石裂处笔直如划,直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试剑石"的切痕断然不是宝刀宝剑所能造成,但吴王试剑于此的传说传了 百年千年,加上干将夫妻威名赫赫,不由得让人宁愿相信此乃人力所为了。千百 年来,不知多少人艳羡吴王墓中的宝藏与利刃,可惜阖闾早已想到这点,在墓成 之日将万千工匠斩于"千人石"上,该石至今石色赭红,传为工匠血染而成。明代 名噪天下的吴中四大才子为一睹宝剑风范,曾雇人将剑池之水淘干,据说他们的 确见到了墓的入口,奈何无法开启进入。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发掘 吴王墓也殊非易事。似乎是说虎丘塔镇于墓上,有墓开塔倒的可能。虎丘塔是虎 丘乃至苏州的象征,本名云岩寺塔,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塔。全塔不用寸木,因 而历经七次火烧而无损。该塔外形古朴,观之则苍桑之感油然而升。虎丘塔的另 一奇处在其斜而不倒,据说该塔的斜率与比萨斜塔不相上下。当我们站在塔下时 ,其倾斜程度是足以让人大吃一惊的。真不知道前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能使得这 一砖石堆砌而成的宝塔屹立千年。虎丘山上的名景还有很多,如"高僧讲经,顽石 点头"的"点头石",茶圣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三泉"等,均各有妙处,不一而足。
虎丘虽妙,但真正使苏州天下扬名的是园林建筑。苏州园林以宅邸式私家园 林为主,以构思精细,布局合理,小巧玲珑著称。在建筑手法上充分利用了透视 及浓缩的技巧,所谓"移步换景"确非虚词。园林大多围绕山水做文章,均是人工 开挖堆砌,但都能做到具体而微。姑苏名园首推拙政园,该园乃明正德年间被黜 监察御史王献臣所建,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征明。文氏诗书画三绝,惜乎怀才 不遇,应王献臣之邀设计园林,实是平生第一次。据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所 述,该园址地势低洼,并不理想。但"能者无所不能",征明因地制宜,"稍加浚治 ,环以林木",错落有致地布置了31个景点,其最大特点是以水造景,造成了一个 水景园,拙政园中至今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正如"荷风四面亭"联所言"四 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在文大才子的主持下落成,实在是江南 园林艺术的一座里程碑。拙政园名列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从布局上看,全园分为 东、中、西三部分,各以长廊分隔,长廊为复式,廊窗镂空,透过廊窗隐约可以 见到背后的景致,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层次感,这种隔而不断的手段,确是高手所 为。园中可圈可点之景过于众多,无法一一描述,而且造园者通过布景而表现出 的一种意境,也远远不是语言所能体现的。所以,春意融融时,可以去看一看春 风垂柳;夏日炎炎时,可以去听一听林静蝉鸣;秋雨绵绵时,可以去赏一赏雨打 荷花;冬雪霏霏时,可以去瞧一瞧山瘦水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风韵,拙政园 岂止就是一座园林。心中一向爱极了"梧竹幽居亭"内文征明手书的对联,联曰: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此联庶几可以表现园林甚至是做人的一种 意境。苏州曾经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心,忠王李秀成长期驻兵于此。拙政园在忠 王府造成之前曾为李秀成办公之所在,据说兵马践踏,造成了不少破坏。拙政园 原址是唐诗人陆龟蒙的旧宅,园成之后共有三十多任园主,颇有世事沧桑之感, 其园主更换之频繁,在苏州的私家园林里是绝无仅有的。
除拙政园外,苏州大小园林数不胜数,每个园林又多多少少地和某些名人相 关。城南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私家园林,1044年北宋诗人苏舜卿(子美)购地 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这件事。后苏子 美集句成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镌于亭柱,成为千古名 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妻曾居于此园。
又有网狮园者,小巧玲珑,为宅邸式园林的典范,张大千兄弟曾养虎于园中 ,以为模特。城北西园本为律宗江南第一名刹,有名为"戒幢律寺",至今香火极 盛;留园为集锦式园林,博采众长;狮子林以太湖石布景,颇有奇趣,有乾隆钦 题"真趣"亭。城内又有北寺塔、双塔、瑞光塔遥相呼应,小桥流水环绕其间,若 再有阿朱、阿碧美人相伴,我是段誉,也不思归矣。
忽然想到前两年有一首叫做《涛声依旧》的流行歌,传遍苏州大街小巷,歌 中有句云:"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真想坐 到枫桥边上,去体会一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意境呢。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7.242.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