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song_yc()
整理人: (2000-06-09 13:28:22), 站内信件
|
我看杨过与令狐冲之八 伪君子群落及辩说辞--左与岳:政治之伪之不同于道德之 伪
说到伪君子之甚,尤以左岳二人。左为政,岳道德。作为文化的虚伪化倾向,表 现在各个方面,从政事和道德两方面来描绘,大约能够掌握其中的深度和广度。 左很少体现其个人的个性一面,作为他的虚伪角色的侧重来说,也不需要。他从 头到尾的目标,似乎在于建立嵩山一派的江湖地位和统治,江湖上门派林立,正 教门派各自一盘散沙,却不见唯独嵩山一派人才济济,秩序井然,进退有序,出 入有章,可以见得左冷禅是个了不起的领袖人物,一个无出其右的组织者和策划 者。嵩山派从一开始出现就是灭刘正风一门,五岳派领袖的地位让人感觉绝无幸 致。然后的一系列的正教重大事件,无不是嵩山派的精彩策划,真可谓坏事做尽 ,却仍然一派正教宗师形象,代表着无上正义,处处让人佩服,这一点,如果不 是因为我自己的良知感作怪,我真想为左冷禅先生的政治才华大声喝彩,并且大 力呼吁大家向他学习。这种政治上的成熟,几乎无需要什么太高明的智慧只是就 能够做到,金庸领略政治社会的要领,深知真正智慧之士往往无法达到现实政治 的顶峰,所以才有任我行所言“拾人牙慧,全无创见,......你所学嵩山派武功 虽精,却全是前人所传。依你的才具,只怕这些年中,也不见得有甚么新招创出 来”的评价。那么,作为另外一类的伪君子形象,左冷禅所代表的政治虚伪,是 通过他所策划的桩桩件件来体现的,他与其说是一个个人伪君子形象,不如说是 一个群体伪君子形象,他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他体现政治斗争中所有的恶,却拥 有政治斗争中所有的表面的善,确实值得任我行最不佩服!
岳不群是一个道德形象,他的所有故事情节,他的言语,他的待人接物,他的为 人处世,无不具有道德特质,其中的仁者风范更是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而正 是这类形象,当他的本质和表面分离并且背道而驰的时候,这种人格吸引力就具 有了很强的欺骗性,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最后仍然会有许多人无法看到岳不群的 本质,而相信他是好人。作为一个几乎完全是个人的形象,岳不群也是几乎坏事 做尽,但是始终保持着圣洁的君子形象,这和左冷禅的形象“交相辉映”,在封 禅台比武一场戏中达到顶峰,最后居然是道德的伪战胜了政治的伪,处理得很有 回味余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任何从道德追求出发的事物,往往 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心理基础,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为什么?因为一个“仁”字。
以前柳絮兄问我最初的选择问题,后来又看到 le-le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中国 的文化在总体上是儒家的,那么可以看看金庸是怎样理解的。无论《笑傲江湖》 一书的总体特征的属于哪一家的,它所反映的伪君子群落的现象,深刻地具有儒 家特征。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争吵仁与智的关系,孔子独取仁,并且,经过若干 朝代的实践和选择,在淘汰了法家这个最具威胁的对手之后,到汉代武帝时期才 基本奠定了作为国家主要精神支柱的地位,成为我们真正的“soul provider” 。le-le 如果没有想到实际例子的话,考虑一下当我们叙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的时候,无论是官方的调子还是我们自己的最终结论,恐怕少不掉一个“尊老爱 幼”,逃不掉一个“孝”字,虽平常人家,人们最大的伦常之中,孝仍然是最被 提倡和尊重的,这就是一个平常而又深刻的例证。李泽厚总结的儒家四大基本特 征,第一就是血缘基础,这是所有华文化和受华文化影响很大的文化的共有特质 ,在血缘的基础之上,加入亲子关系作为核心,“使构成宗教三要素的观念、情 感和仪式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而不必去 建立另外的神学信仰大厦”,而这又是由于孔子的思想“更加平实地符合日常生 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这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之中成 为我们日常伦理--心理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所有成分当中最具影响的一类, 使得我们虽深受其影响而没有能够建立明确的概念认识,这是于它的这一特性密 不可分的。
回到关于伪君子的思考上来,究竟人,作为生命的最高形式的存在,作为万物之 灵长的存在,作为思维的真实载体的存在,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尊严呢?在思考 伪君子以及真君子或者真小人(伪小人好像已经都没有必要提及了)的时候,我 觉得我更想去了解作为非君子和非小人的更多的人的生活状态。原本如果没有这 些复杂的、高级的和深刻的东西,也许生活会变得简单的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 法则和规则,需要人们去遵守,从而形成对于人的约束。但是,即使是极其简单 的生活,也会出现是非,也会在许多的是非及其结果之中产生许多的约定俗成的 法则,来告诉人们也许我们以后应该这样做,才不会像上次那个人那样糟糕。然 后,法则越来越多,法则越来越重要,法则越来越取代生出法则的人的关系,而 成为人的关系本身,然后,人被法则异化。往往到了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常是搞 不清楚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或者那样来处理一件事情,只是当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 处理了之后,回过头来想这个问题时,会感觉到一点,那就是“我”已经被法则 掌握了。好像是荣格还是谁说的,把这种东西称为“社会潜意识”,我按照传统 方式去理解它,它的内容也许可以称之为“某种文化积淀”或者“惯性”。回过 头来看君子、小人话题。老早的时候,孔夫子觉得人是有等级之分的,这种等级 之分属于不定义的公理之类。因为有等级之分,对于不同等级的人们就需要有不 同的称呼来区分,而不同等级的人们往往同时(数学上称之为充分必要条件)还 拥有(是拥有,而不是遵守)着不同的道德操行,于是出现了一些贯穿我们民族 历史的东西,如“大人”、“小人”,“君子”之类。古时候的中国人的语言( 其实现在还是)很不精确,虽然孔夫子并没有证明等级高的人属于君子范畴是一 个真理,但是在其当时和后世的人们都喜欢这么使用这个意思,反对的人们经常 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而人们又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下场而不是更关心自己心中的理 念,于是乎“君子”概念在保留了它的具有高尚道德的含意的同时,也似乎保留 了一点“大人”的意思(对不起,我并非有意学王小波)。后来,孟子发扬了孔 夫子有关于君子概念的衣钵(其实也只是衣钵的一部分),把它变成一种法则, 一种非常严肃的东西,严肃到所有的上等人如果不是表明自己愿意遵守这个法则 ,就不配做一个上等人(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其他的、发扬孟子的人的功劳)。这 种法则在汉、魏代表现为当官要具有孝悌的品德,称为“举孝廉”;在两宋表现 为“理”,在明表现为“心”,而在现代被称为“德”等等。无论叫做一个怎样 的名字,实质是一样的,不愿意承认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这样一个事实,以一种好 像是追求真理一样的执著追求着人的完美境界。之所以说好像是,是因为人的自 身并没有按照上述的轨迹去发展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而这种自 己的方式与上述的方式出现了非常大的矛盾和分歧,而至少到了明代的时候,当 时的人们似乎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智慧,那就是能够认识到人的自身已经发展到不 同于法则规定的线路上去了,但是我前面说过,法则已经是处于掌握我们的地位 ,只能在充分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同时,遵守法则。于是乎,虚伪变得像是一种智 慧,在指导者人们应该怎样行为。有一些人看出了这种矛盾但是不愿意和大家一 样接受这样的人格分裂似的现实,结果就像刘正风一样,被消灭了。李贽就是这 样一个真实的人。
不接受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这样一个事实,似乎直接导致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况的发 生,那就是我们追求达到“君子”境界,而完全忘记了去为“君子”的目的。君 子是我们中国人文化中默认的一种作为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祖先们从来 就没有被“人为什么活着”或者“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真正困扰过,他们绕过了 这些“无聊”的问题,直接走向这样的命题:人生而为贵,生命从一开始就是无 上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不会有西方人那样的生而为之焦虑的文化根基, 不会去反复思考我们的灵魂和我们的终极关注问题,我们生而不在精神世界问题 上受到任何限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用回头看我们的背上是否有任何上帝 给与的负担,而能够感觉到无比的自由,任意我们的心灵朝任何方向发展,不需 要受到灵魂的约束。而正是这种不受约束的特制,使得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实在 ”很快成为不受约束的潮流,进而使得“礼坏乐崩”。从上古的传说当中,从风 神榜里吹嘘的周文王的种种仁绩,能够看到先祖们遵循的为人的法则,那是矛盾 重重的。一方面讲求不受拘束,自然而为;一方面又要建立礼制,限制自由。从 周而孔,终于开始建立一套思想模式来框约人的灵魂的无限自由,把所有体现仁 的个性发展的方向一概抹煞,而单独设定一个方向约束人们朝着他努力终生,这 就是君子模式。我们生而无原罪,我们生而最高贵,我们承认自己是万物之灵, 但是我们必须成为君子,这样,我们就不会走向人的自由化极端,或者,在许多 发展方向上,人的自由化极端在当时的社会知识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上已经被消灭 了。那么作为法家又是怎样输给儒家这种温而不火的玩艺的呢?我自己认为,完 善政治系统的存在成本问题,还有生产率问题。作为法家的思想根本,我们需要 完善的管理来统治人群,而不是靠什么伦常--心理这一套法则。法家需要提供的 是社会在各个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公平机制,这需要庞大的和复杂的系统,而且还 需要另外建立一套机制来监督和制约着一套系统。如果社会真的需要如此高级的 社会管理体系,那么我们对于此体系的要求越高,它要求我们投入的人员、资金 等等就越多,是不是有这样的趋势,他们占整个社会的总人口的比例就越大,那 么我们如何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大的体系呢?一句话,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但 是,在我们祖先需要做出选择得当时代,社会劳动生产率无法满足这样的条件, 实践的结果差强人意,于是,回过头来选择儒家,儒家不需要这些东西,儒家讲 究教化,大家回家自己拿一本圣贤书看看、读读,然后看你的表现是不是符合君 子的标准,就可以决定你是不是可以当官了,成才了。你看,成本小得很,实践 起来也是十分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只有岳不群的伪君子才是最纯正的伪君子,因为他所有的观念主张行为等等无不 包含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的痕迹,他的华山派像一个家庭,师徒之间的亲子关 系味道最浓,比完全女性化的恒山派还要严重;他的言谈举止处处显出君子风范 ,如果他没有做那些愚蠢和无耻的事情,即使他有一些虚伪,我们还是十分愿意 接受这样的人,无论我们怎样反感岳不群,我们很难反感生活中得岳不群,因为 前者我们看到了他的内在污秽,而后者,我们看不到,我们只是在和他们交往时 感觉到愉快和敬佩,经常会完全忘记了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实际行事,这就是我感 觉岳不群是金庸笔下最难看清的人物的原因,我们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来对照 ,他们往往因为虚伪而能够保全自身,而不被暴露出来。也许这一点,才是真正 把伪君子写到极致了吧。 (from http://sheldon.163.net/)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4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