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读《孟子》有感(3)----求道之路

主题:读《孟子》有感(3)----求道之路
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1:51), 站内信件
针对我前面的关于“尽力与尽心”的感想

saiamander(野鬼·BT) 说:
:  所谓的道德、正义,依人各自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修养的不同而不同,关键问题在于怎么统一不同的道德、正义。 
:  孟轲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且很多是夸夸其谈,一大段推论搞下来,看着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很多都是偷换概念

leoncandy(丁丁) 说:
:  就怕误入歧途~~~~

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下道德、正义之类的问题。

1、道德、正义、真理之类的东西存在吗?
  作为一篇《孟子》的感想,基本上不再涉及其它学说,先单讨论孟子的论证过程:
------------------------------------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
第一步: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端,这是道德存在的可能性的基础

------------------------------------
《孟子》《公孙丑上》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扩,音廓。扩,推广之意。充,满也。四端在我,随处发见。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不能然者,皆自弃也。然其充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愚按: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故土于四行无不在,于四时则寄王焉,其理亦犹是也。
------------------------------------
第二步:人人都应该去扩充这四端,成就自己的道德

    结论,扩充而完满的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仁义礼智的定义。既然人人都能够也应该去成就自己的仁义礼智,自然这些品质是真实存在的。

2、道德、正义、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按照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是建立在人人皆有的本性的基础上的,自然不可能是相对的。
------------------------------------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湍,他端反。湍,波流潆回之貌也。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扬子善恶混之说。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言水诚不分东西矣,然岂不分上下乎?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夫,音扶。搏,补各反。搏,击也。跃,跳也。颡,额也。水之过额在山,皆不就下也。然其本性未尝不就下,但为博激所使而逆其性耳。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本无恶,故反之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
------------------------------------
3、如何寻求?如何判断?
------------------------------------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乐,音洛。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上声。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
先看万物皆备于我一段,按照孟子的观点,求道在己,在不断的反省于实践中接近正道。但是这样的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有所区别,主要看前面一段。

万事万物皆一理以贯之,故其理求之在我,但是万事万物各有定命,故求之在外。

也就是说,寻求在向内心寻求,判断也在自己的内心判断。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