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DVD/VCD>>№2 影视评论>>⊙ 外语电影 ⊙>>高斯福德庄园 观后感

主题:高斯福德庄园 观后感
发信人: aqing668(aqing)
整理人: eastnet(2002-07-13 14:26:47), 站内信件
《高斯福德庄园》观后感
(一)
导演是Robert Altman,片长138分钟,没有任何刺激的画面、刺激的音响效果,全片就在灰暗的天气、黑暗的场景、压抑的室内进行。看来导演是要将其纳闷的不为人知的意念贯彻到底了。如果导演希望表现当时富人的生活状态,那么他是做到了。如果他希望表现人性的某种元素,我很失望。
我绝对不是在假谦虚:我水平低,看不明白、看不出来。
影片的上半部分是大量的细节描写:灰冷的天气、忙碌的仆人、无聊的客人、无聊的庄园主、如何安排吃饭,在这部分,逐渐带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可怜的是我们这些观众,看了一个多小时,也不知道主要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唯一一个熟悉一点的人就是那个老妇人的女仆,这个女仆年轻、还有点姿色,但是当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发现,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其实跟这个女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她只是一个旁观者。
然后,在影片的下半段,逐渐揭露一些实事:庄园主其实是个枪法奇差却死要面子的老色鬼、庄园主的年轻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庄园主的妹妹是靠庄园主的供养来维持生活的、庄园主的女婿是个无业游民希望岳父能帮忙找份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观众非常专心非常耐心的去发掘。
那么,高潮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高潮在悦耳的歌声中发生。一个好莱坞演员在糟糕的晚餐后为缓和不安的气氛,弹奏钢琴、演唱情歌。凶手选择在众人包括佣人都被歌声吸引住的时候,下手杀了庄园主。这个高潮一点都不刺激,完全不能令我的身体分泌更多的肾上腺激素,也不能令我的心跳较快。
所以说,没有什么高潮。
关于结局,既不震撼,也不出人意料。
影片在最后,终于让那个年轻的女仆发现了真相,让观众知道了谁是真正的凶手。不过,观众一点都不会震惊,也不会惊讶,因为,观众早已经不耐烦离场或者睡着了。
凶手为什么要选择在高朋满座的时候下毒手呢?是因为嫌疑人太多不好破案吗?按理说,她如果真的这么恨庄园主的话,一早就毒死他了;如果在十几年长的时间里面都能够容忍他,还为他打工,就不会有啥他的决心了。
影片有一个笑料,不知道观众发现没有:真相不是让探长而是让女仆人发现的。1932年英国的警察就这么草包?导演,你这么认为吗?还是导演都认为我们观众都这么幼稚,会相信当局会派一个草包来调查一宗富豪的命案?
我认为:故事不吸引人、情节不精彩,可能,只有西方学院派的电影工作者才会喜欢这部电影。
关于演员,我是没话说的,表演到位,自然真实(除了庄园主夫人)。唯一个我认识的演员Emly Watson在这里的戏份也不多。
总之,这部电影不适合我国绝大多数人看,包括我这个附庸风雅喜欢获奖电影的知识分子在内。
大家在买碟的时候,也需要有个心理准备。除非你能够接受沉闷的从头到尾都是对白的电影,那么你就要买QM或者JQ的D9,翻译有保证;否则,请你三思,不看也没什么遗憾可惜的。

持不同意见的人,请发言,我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这部电影的。 


(二)
你可以极端讨厌这部电影, 
也可以极端喜欢, 
但却绝对不能只看一遍! 


再一次证明电影这东西是非常个人的。你可以在这138分钟的时间里睡上两觉,或是完全沉浸其中,不时会心微笑。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喜欢电影的人,你就会听从导演ALTMAN的建议,至少看三遍,窥其全貌,品其真味。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把这部片子当成是悬疑片,或是犯罪侦破片。如果你想体会阿加沙式谋杀案的精巧,那么显然选错了对象。其实,《庄园》在我们有中国特色的评论员文章中会被描述为: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尤其是没落资产阶级)虚伪、贪婪、自私、腐朽的的本性,同时也生动描述了广大劳动阶层的生活,对其中部分劳动人民的腐化堕落,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行为作出了批判。这是一部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矛盾的作品,我们要予以批判性地看待和反思....(这样一写,准备观看这部电影的人数又会锐减至少20个百分点。呵呵...)而我认为,这就是一部偏向喜剧类型的“演技”片。 

遗老遗少们总是会怀念“咱祖上也威风过”的那段日子。英国也是一样,所以就有了一部《Upstairs, Downstairs》(《楼上楼下》)的电视喜剧,描述英国社会的阶级对比,尤其是战前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Altman便是从这部电视剧里获取灵感,编写了《庄园》,谋杀只是被借用的壳而已。即使是电影的拍摄,也是在楼上和楼下分别进行,自有天地。 

这里又需要澄清一点:要说谋杀,其实是两起案件,两个凶手。涉及剧情,点到为止。 

导演并不是擅长利用复杂剧情来讲故事的类型,他所精通的是利用“群戏”来完成他的构思和目标,正如剧组人员访谈时, BOB BALABAN(另外一个编故事的主,同时还扮演来自好莱坞的Weissman先生,片中提及的查理陈系列剧酷似本片,令人真假莫辨)提到ALTMAN实际上长于SET的描述,也就是一段一段的“景”的设计,尽显功力!从片子中随便截取一段,都有自身独立的气质:简短决不浪费的台词,严谨准确的画面,再加上合体聪明的表演,令人回味。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所谓ENGLISHNESS。其实,还不能说这是一部英国电影,尽管题材是英国的,制片人、编剧和绝大多数演员也是英国的,可是由来自美国的老导演从美国式的民主文化角度来讲述,糅合纠缠了阶级差别、代沟、文化歧视和差别、个人历史、亲情恩怨,当然,还有性和手枪(嗯?怎么挺耳熟的?)。一大堆主题,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刻划。还有一大堆好演员,每一个都可以独当一面。导演还算比较成功地进行了融合,也就使得这部作品有了被人一看再看的理由。另一方面,也给了每一位观众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你可以置身于其中感受无处不在的睿智,平和呆板下隐藏的尖锐与冲突迟迟不爆发,最后即使到高潮了,依然节奏缓缓,这种憋闷的心情绝对不是每一个观众能够忍受的。可是,你想过没有,正是这种压抑和憋闷才最忠实和最精彩地反映了不同阶级下矛盾的本质特色,真实,让人叹息,甚至有时绝望。 

客观的说,猛烈的爆发也是一种表达方法,很震撼,也很好莱坞,但那却不是ALTMAN的电影了。即便是选择了朝鲜战争这个很容易出震撼效果的背景,老ROBERT还是找了一大帮演技派,节奏舒缓地、真实幽默地向观众展现战争和人性的关系(《M*A*S*H》),与《雷霆救兵》、《野战派》、《我们是战士》之类的迥然不同。这就是导演的风格和个性--尽管你要看着他的片子当催眠曲,我也没有办法。 

片子的喜剧成分也不是很明显,但却透露出聪明的幽默。影片最出彩的一段显然是Ivor Novello弹琴唱歌的片断。楼下的仆人们偷得复生半日闲,聚在周围偷听,甚至翩翩起舞,而正该欣赏的楼上贵族们各怀心事,玩着桥牌,敷衍地给着掌声。这种品味和文化包容的差别讽刺性地交错,楼上楼下,已经分不清楚哪一个更真实,更幸福,也更高贵了。ALTMAN式的幽默和睿智可见一斑。另外男管家简宁斯在楼下的贵族派头和气质,男仆GEORGE的表演也处处透露聪明的幽默,十分耐得咀嚼。 

最后说一说演员。估计里面最让好莱坞迷们眼熟的就是Kristin Scott Thomas了(饰演Sylvia McCordle,庄园主夫人)。曾经在《生命如屋》、《碟中谍 I 》、《英国病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里演出,还算一个老面孔了。其余的演员实际上都是英国戏剧界的大腕,更是实力雄厚,有些还被女王封勋授爵,例如Maggie Smith爵士-饰演老太太Constance Trentham,还曾出演《修女也疯狂》和《哈里珀特》;Michael Gambon 爵士-饰演庄园主,被谋杀者; 。老实说,我也不太熟悉大部分的演员,可是里面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到位,细节之处也非常细腻,就想看舞台剧的感觉,比某些大制作里大牌的拙劣演出强上百倍!即便是美国小生Ryan Phillippe(《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反托拉斯行动》),也毫不怯场,收放自如。 

毫无疑问地说,“群戏”群出彩。如果要找一部观摩演技的导演,就是这部了。 

我对英国气质(ENGLISHNESS)的偏爱或许会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但是我还是要推荐你认真但不要严肃的欣赏这部作品。在自己的庄园里找到通幽的曲径,享受这2个小时20分钟的美妙时光。 





----
I love the beauty,生命在于运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