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有感而发>>关于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主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发信人: flying_rose000(伊·冰)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7-15 12:49:59), 站内信件
   放假了,朋友从远方给我带了这本书,直到昨晚的夜读,才让我感觉了灵魂深处的震撼,这种味道,在心里消散不去,却又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如果让我用平乏而苍白的文字来道出其中之味,也许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语言相对于心灵,本来是是平淡和缺乏色彩的吧。 
   仅仅是因为不困,我翻看了床头的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想作为睡前消磨时光的一种惯常的方式,但我没想到的是,它却成为我一夜无眠的理由。灯下,淡淡的光围绕着我,的确是适宜读书的氛围,但冲动和震撼之下的匆匆阅读,却是极不适宜体会和理解的。 
    感觉,我总是相信直觉,用感觉去发现书里的感觉,那是藏隐在深处的,主人公的,作者的,是人群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感觉,不得不去面对。作者,仅仅是感觉的一个表述途径,他眼见的,他经历过的,他感觉到的,都凝聚在书里,成为一种独特的令人流连的体悟。人们从书中看见自己,至少是镜子里自己的影子,可慕的,可感的,可悲的,可鄙的,可笑的,都在这小小方寸间展露无遗。面对这样一面镜子,掩上双眼不忍检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劈碎镜子,让自己的丑陋随着载体的破灭而消失也是人类常用方式。人类惯于用这样自欺欺人的方法来解决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他们会聪明得愚蠢到不明白影子并不因为镜子的粉碎而真正的消亡,一缕阳光,一线童真目光的注视,都有可能让影子再现,尽管它丑陋,尽管它见不得一丝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看不见自身,本身就是件可笑的事情,不过,这样的笑,难免是带有酸涩的眼泪。 
     既然人类不能放弃思考,那么,就必须习惯那阴冷角落里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冷笑。 
    
   并没有太复杂的生活,并没有太深刻的经历,我并不认为自己能真正读懂他的书。  
事实上,有一百个人的阅读,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觉。我也仅仅是想道出我自己的感觉。  
   作为一部小说,灵与肉,轻与重,误解,等等,是不很适宜做标题的,但是作为一部有深刻涵义的小说的主题内容,却是适宜对现实的披露和对哲学思想的另一种阐释。  
    对于镜子里的自我,人们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任何过于直白的解释,似乎都太浅陋,流于肤浅。我是谁,我为什么生活,这是人类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上帝的回敬就是无情的嘲笑。哲学,人类自以为的最深奥的思考,不过是上帝微笑中的一瞬。有什么能超越永恒呢?  
    生活的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或者是无意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现实——我们仍然要继续地一如继往地生活。或者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会改变我们的思想,但是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生活本身,不同的只是如何生活。  
    即使是洪水蔓延的世界,还是有诺亚的方舟得到了救赎,既然是上帝认可了无意义的生活的延续,那么,它本身至少还有存在的意思,或者有更多的意义,只是被人为的浪费和消耗了,或者根本没有人去注意。  
    无可质疑,他是伟大的作家。作品本身。无论是内涵,还是技巧,都是具有超越性的。正是这样的超越性,使得更多的人去读他,去体会他,去继续那可笑的思考。  
既然人类无法停止思考,那么就要适应那阴暗角落里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冷笑。否则,生活无法延续。  

   能够深深吸引我让我夜读到凌晨四点的书并不多,它就是其中之一。 
   在夜的静寂和平淡里体味一种不同的生活,关于伦理,关于哲学,它走的很远,足够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站在陌生人的角度,用最冷静的目光来探究自己的生活,对走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这一切,用最刻毒和对无情的语言一一评价,旁观者的视野确实是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虽然这是不情愿的,看到镜子里的那个一模一样的脸孔,真的有陌生的距离感?但,清醒往往就是最致命的,在看到生活的无意义之后,你还有勇气?你还能继续走下去?除非在生活的无意义之外,你能寻觅到存在的意义。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昆德拉探询的,正是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的问题,正是每部小说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是人类不断探求却越来越看不见希望所在的问题。也许正是为此,才有了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即合理。”但人类自身也感觉了这句自我安慰的话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并不足以寄托整个人类的迷茫和希望。 
     说到底,还是人类在探索和追寻自己的根源,这是一种无止境和看不见最终结果的徒劳。“人来自哪里?人为什么存在?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人类用自己发现的难题给自己设下了圈套的时候,人们被不得解脱的深渊惊呆了。于是,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带来安慰就好,图腾,神话,神和宗教,这一系列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能够自我安慰也是支撑生活延续的一种手段,尽管它有着自欺的味道。 
     可是,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会有一两个“疯子”的出现会搅乱湖水的宁静和清澈。“疯子”,其实是“天才”的代名词。亘古至今的孤独感,总会让一两个人觉悟和清醒的,那是人类之外的异类。尼采说:“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马克思干脆把上帝赶出了历史的避难所;加缪眼里的世界是荒谬的,他人就是地狱。 
     价值的重新估量,需要全新的价值标准,但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自己设定的标准的禁锢,突然他们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种隐了形的枷锁,囚禁了几个世纪的自由所在。 
于是他们不再需要枷锁,换言之,不需要标准,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理由,所有一切,真的都成了存在的必然,是的,让混乱也成为必然里的必然吧。 
     价值的混乱,必然带来哲学的混乱,伦理的混乱。当一切成必然的时候,人类就能心安理得于自己的丑陋和肮脏,为丑恶的一切也寻到一个存在的理由,是的,它们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人类如是说。 
     人类抛弃了价值标准,上帝死了,人类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是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但现实却总是以最残酷的方式让人类自己清醒,事实上人类在完成一切的同时未必不是在毁灭一切,没有标准的混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我颠覆。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个永恒性的问题,于是它成了纠缠我扰乱我的,噩梦的根源。“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是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它真的是无意义的一次次的昨天的重演吗? 
      但我深信,生活并不真的使人绝望,即使你认定了它的无意义,你也能在无意义之外发现生活本身的真谛。美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永远需要你的努力和付出,构建生活,需要理智和勇气,还有不可少的平静中的自然,正如结尾处的灯光,“我要让灯整夜亮着”,光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希望所在。 


----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
  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 
  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