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闽越史话〗>>八百年的东关桥 [转]

主题:八百年的东关桥 [转]
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
整理人: loveair11(2002-07-06 08:15:27), 站内信件
 

    走在东关桥的桥板上,脚下是凹凸斑驳的木板。透过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八百年的悠悠岁月,为古桥涂抹上一层沧桑、一层神秘、一层深邃。踩在这古老的桥板上,空旷的回声,总是轻轻地唤起了人们的追忆。 

  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位于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宋开宝以后,永春与泉州互通舟楫,东关桥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里水上交通日见繁忙,官府文檄穿梭往来,民间商旅熙熙攘攘,溪中帆布木船阵阵,两岸纤夫号子不绝。东关桥下,水面宽绰,便于船只停泊,于是桥头、桥上便更加热闹起来,据说光是屠户就有18家。在泉永德公路通车之前,东关桥是当时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交通要道。 

  脚下古木板,袒露着历史车轮留下的风霜;头顶桥屋架新上的红漆,难掩宋代的痕迹。这些林立着的粗壮大梁均为木榫衔接,不用铁钉,结构精密,美观牢固。全桥有木屋架20套,连同砖墙,共有25间,总长85米,宽5米。在桥屋里,列椅两旁,以憩行人;还有一佛龛,供奉观音,佛龛额“观自在”,石刻楹联“幸指迷津通觉岸,愿瞻佛曰荫慈心”;龛下有青石雕刻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桥的入口处有一匾额,书“古通仙桥”,是东关桥的又一名字,缘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宋朝时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游,当船到此,只见岸上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可惜东西两边隔着湖洋溪,只靠一条渡船极不方便。于是,他下令县官在一年里架设一座桥。县官的总管家马用负责建桥。马用仗势欺人,趁机强征暴敛,搜刮民膏。正好这一年遇上旱灾,田园颗粒无收,民工无心建桥。眼看期限已近,建桥毫无进展。这时,一位拄着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现了。老人巧布机关,使马用付出了大米5000担,银子1.5万两,从而准时建成此桥。大桥建成后,老人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飘去。人们传说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做通仙桥。 

  在桥下观看东关桥,可见其全貌。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丁顺干砌而成。墩的两头,俱作尖关,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期,水清木现。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基础上。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有22根分上下两层铺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除墩上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结构。 

  从宋代骚俊到今朝风流,东关桥像湖洋溪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负载着多少流俗风韵和孤高雅致,负载着多少热闹纷繁和风雨沧桑!800年,对于幽幽流淌着的湖洋溪水,仅仅是它一个凝眸的瞬间;还有多少个800年,将被它轻轻地带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