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明代文学>>关于《西游》>>要读懂《西游记》不可不知的名词

主题:要读懂《西游记》不可不知的名词
发信人: dalasthunder()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32:51), 站内信件
六道轮回与三世因果:

  释迦用归纳的方法,并列生命的种类,大体约分为六道:所谓天道、阿修
罗道(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六类。一切众生,
由于思想与行为善恶程度的多寡不同,而互自沦为六道当中的生命现象,人能
为善而生天,亦能为恶而变为畜生、饿鬼、乃至堕入地狱;但天如忘善动念为
恶,亦可互变为阿修罗,乃至旁入他道,于是认为这个宇宙世间所有众生生命
的异同现象,都由于心意一念之间的善恶而互变,相似与道家物化宇宙的理论
(相似不即是全同)。故一念的善恶,与起心动念的行为,积微末而成为显著,

便构成三世因果的理论;所谓三世,是指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由过去的
因,累积而成现在的果,由现在的因,累积而成未来的果,未来与过去,又如
循环的无尽,所谓轮回,便是指此周旋动转的意义,于是建立一个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的学说体系。

三界:

  释迦学说,归纳天人之际,而有三界的区分。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统名谓之三界;欲界的天,包括上至日月以外,下及人与畜生、饿鬼、地狱,
日月运行之际的天,仍属欲界之中。所谓欲界,是指这一界内的众生生命,都
从欲爱(男女饮食)而来,广义的说:有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之乐;狭
义的说:有笑、视、交、抱、触的行为。欲界之中,共有六重天界,其中所谓
忉利天者,包括三十三天的分布,随时互易其主,在欲界中的人道世界,约分
东南西北四洲(部分),我们人类的世界,是属于南瞻部洲的一部。这个世界
的总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憾的两重意义;堪忍是指这个世界
上充满缺憾,甚多苦难,而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与许多的苦难,
而且还有很多的人们,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赞叹,如果世界上没有缺憾与苦难,

自然分不出善恶,根本也无善恶可言,那应该是自然的完全为善,那就无可厚
非,无所称赞了。欲界天人之中,各有主宰,超过欲界以外的,便是色界,色
界的众生,但有情义而无欲,相视会心一笑,就会生出生命的成果,它有十八
重天,属于修习静虑定境界众生所生的果位,色界的最高天,为色究竟天,有
大自在天为其主宰。超此以外,便是无色界,计有四重天,为修习静虑得果者
所生之处,但有意识,而无情欲的存在,统此三界之中,为其主宰者,又名大
梵天,由此简略来说,释迦区分天人的界限,约有六十重天,统名谓之三界,
仍然属于六道轮回的范围。

大千世界:

  这个三界的宇宙世界,是以一个日月所照的太阳系统为单位,由人间世上
至日月,以及三界中所属天中,时间的实际与观念,各各自有不同,例如月中
一昼夜,等于人间半个月;日中一昼夜,等于人间一年,于是分别宇宙世界的
时间,繁细到难以算数,总之,他的宇宙观是无限的、扩大的宇宙观。他的世
界观,是以一个日月系统做为一世界的单位,累积一千个日月列系的世界,名
为一个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积一千个中千
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他说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无垠无限的宇宙,
多至如河沙数量,不可计算,由此反观人间多欲众生的纷纷扰扰,真是渺小得
可怜。释迦既说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三界宇宙观,以统摄印度上古的各宗教与各
派哲学的天人思想,开拓人智胸襟的领域,至于天文数字不可能及的境界,反
之,分析物质微尘的精细,又深入到最后无形无相的微妙,因此使往古来今各
派哲学思想的内容,实在难与其互比丰富与充实。

五阴(五蕴):

  色、受、想、行、识。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
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想阴,

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识阴,指心灵作
用的精神本质。

三毒:

  贪、嗔、痴。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
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
杀、盗、淫。

六根、六尘、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
  | | | | | | ———十八界
  | | | | | |  |
  色、声、香、味、触、法——

四谛:

  苦、集、灭、道。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
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
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音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因
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十二因缘:

  首先从无明开始,无名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
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白觉悟
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
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识
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
生理与物理)。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因六
入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
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
生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
因缘的生命。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150.10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