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29:19), 站内信件
|
《水浒》中梁山泊的原型是何处?
杨剑宇
《水浒》中描写的梁山泊,方圆800余里,水势浩渺。茫茫荡荡,湖边
芦苇茂密,港汉纵横,错综复杂,湖里水荡波塘,深浅莫测;难进亦难出;
湖中梁山兀立,上垒宛子城,居高临下,虎视湖面,有石径一道通向金沙
滩,石径陡峭、狭窄,一夫扼关,万夫莫开,真个是水环险山,山居恶水,
宋江等一班好汉凭借这险山恶水、招兵买马、杀富济贫、屡败官军、替夭
行道,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其实,有关宋江起义的史籍,无论是《宋史》中的《徽宗本纪》、《
侯蒙传》、《张叔夜传),还是宋朝李 (上有下土)的《十朝纲要》、徐
梦宰的《三朝北盟会编》,王佣的《东都事略》等,都记载宋江义军是流动
作战,时而淮南,时而京东、河北,时而齐,魏,时而楚、海州,并转掠十
郡,但无一处提到宋江建立根据地,更没有提到根据地是水泊梁山。相反,
从《宋史》中的《任谅传)。《许几传》,《杨戬传)中可以看出,宋江等
人聚义之时,梁山泊正在被官兵清剿,“兴利除弊”,非但不见宋江等人在
此,而且也不见其他“盗贼”之类的踪迹。龚开的《三十六画赞》中,非但
未提粱山泊,反有多处提到宋江等人活动于太行山的梁山(即吕梁山)。可
见,宋江义军本与梁山泊风马牛不相及,只因梁山泊历来流传着许多绿林豪
杰的故事,《水浒》的作者才将宋江一行劫富扶贫的英雄搬到了梁山泊,虚
构出这一方根据地。
梁山泊却实有其地。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各地都有称梁山
的山峰,《水浒》中的梁山指山东的梁山。综合各种史籍记载,可知山东境
内的梁山位于寿张附近,古大野泽的下流,本名良山,因汉文帝次子梁孝王
曾到此游猎,故改名为梁山。山下有古巨野泽,山周20余里,上有虎头崖。
黑风洞、石穿洞、莲花台。汶水从东北方流来,与济水相会于梁山东北,汇
聚成泊即为梁山泊,古称梁山不泺(即泊),宋朝时黄河决口,河水大量泻
人此泊,水域增大,时有泛滥成灾。后来,黄河改道向南,水源减少,湖泊
面积渐渐缩小。元朝开凿会通河,引汶绝济,明初又在此筑戴村坝,遏汶水
南流,水源陡减,水泊大量干涸淤结,到明朝代宗时,湖面只残存约80里。
现代学者经考证,大部认为宋朝时的梁山泊位于今山东阳谷县,梁山,郓
城县之间,历数百年沧海桑田之变,至今水泊绝大部分已成平陆,毫无往日
那“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壮阔景象了。此处就是《水浒》
中描写的梁山泊旧址。多年来此说似乎已成定论,在史学界、文学界、戏剧
艺术界广泛流行。
然而,近年曹晋杰等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他们在《〈水浒〉杂考
》一文中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张士诚起
义在许多方面与《水浒》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十分吻合,如张士诚自发难至失
败,历14年,《水浒》写宋江一班人聚义,也是14年,而真实的宋江起义,
却只有一年多时间;张士诚最后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归顺朝廷;张
士诚起义时,啸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漳。九江陈友谅等,有十五路,
而《水浒》中列举占据山寨。对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张青。揭阳岭李俊
等,也正巧是十五路。而且,《水浒》作者与张士诚又有过交往,因此,《水
浒》中的许多内容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加工而成的,梁山泊也是以张士诚起
义处作为原型的,这地方就是今江苏省大丰县草捻、白驹一带。因为,这一
带是水网地区,当年确有河港千条之多,如今虽然大都淤浅,改成平田,但
烟波浩渺。芦苇茂密,当年的气派仍依稀可辨,正和《水浒》中描写的“纵
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形势相仿。同时,该地近处的兴化
境内也有一座梁山(名小梁山),张士诚起义时曾在此山安营扎寨。
同样有梁山。下有水泊,同样起义反抗朝廷……此说引证,比照得力,
言之成理,颇能令人接受,遂与前一说分庭抗礼。于是,梁山泊的原型是何
处?就成为令人注目的一谜。
(杨剑宇)
本文由大力鼠扫描
-- 醉卧沙场君莫笑 自古征战几人回 欢迎你访问古典小说区
※ 修改:.goldking 于 May 26 10:20:56 修改本文.[FROM: 61.139.38.142]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38.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