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12:37), 站内信件
|
三顾茅庐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千百年为人们所传唱。但近人
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不可信,依据《魏略》的记载,认为诸葛亮北
行见刘备于樊城,自荐于备,并认为所谓的《隆中对》也不过是后
人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也有的学者认
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有可能相见了两次。事
实上,这种谬论古亦有之,早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就驳斥了
这种错误记载。然千百年来,仍有部份学者狡词诡辩,混淆视听,
人为的制造了这一文化悬案。因此本文再驳"诸葛亮自荐"说是极其
必要的。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是可信的。1、陈寿师事
大儒谯周,谯周在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曾著有《古史考》,陈寿
是十分了解史书的方法、义例,他在任蜀臣时,就开始修地方史,
对于故国文献是十分留意的,因此陈寿撰《蜀志》有很高的可信度。
2、陈寿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晋武帝令其撰蜀相诸葛亮集,删除
重复,随类相从,编撰《诸葛亮故事》二十四篇,“呈其传,武帝善
之”,并因此除著作郎,可见在当时,陈寿对蜀汉史实,尤其是诸葛
亮事迹的记述是有权威性的。3、陈寿在修《三国志》时,意务简洁,
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可见陈寿是十分注重取材的。当时
三国战乱结束之后,民间传说很多,例如《汉晋春秋》载有诸葛亮七
擒孟获之事,西晋郭冲说诸葛亮五事有空城记一说,(《三国演义》
皆采用)既不合事实,也不近情理,陈寿皆屏弃不取,这足以看出,
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谨严矜慎。
《魏略》的记载不足为信。1、《魏略》是魏鱼豢私撰史书,并非
官订,其中多有虚妄之说。2、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一项主要工作就
是比勘异同,考其正误。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称“……或同
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事出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
乃纰谬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可以看出,裴松之
在考证史实方面是十分慎重的,对于拿不准的,注录于后,而对十分
明显的错误,审辩其非,《魏略》所记诸葛亮自荐一事,当在裴松之
所认为明显错误之列。裴松之考证此条时,曾发出一段感慨“虽闻见
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魏略》是当时人写
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什么可怀疑的认识是荒谬的。众所周知,在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如此发达,假新闻尚且不断,何况在当时的古代
社会。在陈寿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其
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后皆不用。《华阳国志·陈寿传》记载陈
寿认为博学洽闻的陈申伯、祝元灵、文表所作《巴蜀耆旧传》不足经
远,另撰《益部耆旧传》一事。由上可见,当代人所写当代事在当代
就被指出不准确的事例,比比皆是。
从情理上讲,诸葛亮不可能自荐于刘备。诸葛亮避难荆州,虽有
经世治国之志,但躬耕于野,不求闻达于诸候。诸葛亮在后来的《戒
子书》中对自已的心境的描述得更为明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虽然诸葛亮从政后,积极进取,但并不代表诸葛亮渴于出仕,
古之士是十分重视名节的,不怕才之不用,只怕所托非主,何况诸葛
亮有龙骧虎视、苞括四海之心,如若诸葛亮自荐,只会象庞统一样作
个百里之令,又如何行使其素志?诸葛亮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刘
备的三顾茅庐正是使诸葛亮威其众将的重要环节,巩固了诸葛亮的地
位。虽然如此,关羽、张飞等诸将对备与亮好仍然很不高兴,可见如
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是难以驾御众将,以后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也
就不可能了。
《隆中对》并非杜撰。1、不仅《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隆
中对》,《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隆中对》,看来古人对《隆中对》
真实性是没有怀疑的。2、当时,刘备只不过是奔窜于四海的流窜犯,
虽有政治资本,却没有诸候的势力,因此荆州虽然危急,但以刘备的
四海之志,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隆中对》不谈现实问题是可
能的。3、荆州势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强者来说得荆州,
左控巴蜀,右吞东吴,可取得极大的兵势,但对弱者来说却难以固守,
我想玩过《三国》游戏的网友一定很清楚这点,刘备、诸葛亮也一定
清楚荆州难作进退固守的根本之地,因此《隆中对》不谈如何固守荆
州。4、《隆中对》是诸葛亮给刘备的晋见之物,也是其平生抱负,对
于势穷力孤的刘备来说,也正需要这种战略构想。5、没有现场记录,
所以没有《隆中对》的观点更是十分荒谬。如果任何言行都需现场记
录,那象《世说新语》的现场记录人可能要满街窜了。
相见两次的说法有矛盾。如果诸葛亮和刘备相见了两次,那么就
要回答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以上客礼之”的情况下,又离去,既然
已离去,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又要出山,这既不合乎情
理,也大违两人的性格。此论明显错误,本文不再深入驳斥。
古之史实异误如此者盛,究其原因,无非三种:一是治学不严,
不能明辩谬误;二是好为奇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饰以狡词诡说,愚
弄后人。三是为政治服务,构造虚假史实,人为制造文化之谜,李自
成兵败九宫山后所踪就是一个例子。
-- 如要使用或转贴本文,请写信给大力鼠征得同意
欢迎你访问古典小说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38.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