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明代文学>>关于《三国》>>中国古典小说之谜: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

主题:中国古典小说之谜: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
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12:29), 站内信件
中国古典小说之谜: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三顾茅庐”吗?
李永先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
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
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维妙维肖,趣味横生。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
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作的小说
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
相同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
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
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
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
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
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这是说是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
推荐诸葛亮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写司马德操推
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
、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10余里的地方。这里有
“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
时拴马的古树。1956年,董必武同志还题写了槛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
番晤对古今情。”河南省南阳市也有诸葛亮的躬耕遗迹。东汉时,今湖北襄
阳市隆中属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南阳郡管辖。所以两地都有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偎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的
《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刘备
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
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
真实性提出异议。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
生。”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
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
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而坐。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
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
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
《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
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
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27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
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
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
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
《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也不是“三
顾茅庐”。《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
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
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
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
“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
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魏略》是当时人写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
么可怀疑的。
      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
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
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
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甚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
师表》中。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
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
    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
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
(见《中古文学系年》)                          (李永先)

本文由大力鼠扫描

--
醉卧沙场君莫笑   自古征战几人回
欢迎你访问古典小说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38.16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