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zzahua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09:52), 站内信件
|
近日,偶然读到某网友发表的《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一文,觉得颇有新意。
但是,其中有些观点笔者觉得有失公允,甚至是一些偏见。笔者对这一话题也很
有兴趣,因此想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位朋友在文中一共给诸葛亮列举了十条过错,第一大过错就是“架空刘禅
,独揽大权”。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临终之前不仅把蜀汉的军政
大权交给了诸葛亮,而且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要刘禅对待诸葛
亮要象对待自己一样恭敬。同时,他也要求诸葛亮要竭尽全力,把自己创造的蜀
汉皇朝发展下去,还要辅佐好刘禅,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对于前一点,诸葛亮
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但是,
在辅佐刘禅的问题上面,他就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愿。在刘备死后,他通过各种
手段,牢牢地把中央军政大权集中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达到了自己专政的目
的。如果他是真心地去辅佐刘禅,那么他就应该教导和规劝刘禅专心处理政事,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皇帝,最起码他也应该让刘禅处理一点政事吧。很可惜,他
并没有这样做。当然,他专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贪图私利,也不是为了作威作
福,他始终都是为了蜀国的前进和发展着想。但是,他始终没有逃出封建社会士
大夫追求功名的圈圈,也违背了他自己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
生原则,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可悲结局。这也是古
代封建专政者的悲惨结局的根结所在。
《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中列举的第二条过错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这一条可以说是给诸葛亮乱盖大帽子。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诸葛亮毕竟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武夫。他在出兵打仗的时
候,凡事都按兵法而行,进攻或者退兵,都有计划和依据,不可能轻易的冒险或
者浪费兵力。在处理国政的时候,也不会贸然改变政策和方针,“吕端大事不糊
涂,诸葛平生唯谨慎”,这是对他的性格和做事原则的最好写照。至于在他执政
期间,蜀国为什么多次北伐,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
简单地说来,蜀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综合国力与魏,吴两过相比
,远比不上魏国,也比不上吴国。魏国地处中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三国
之中是最强大的。吴国依附长江天堑,又面临大海,实力也比蜀国强大得多。而
蜀国呢?蜀国地理条件最差,十分偏僻,实力当然也最弱。而且在刘备死之后,
又失去了荆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地,很容易遭到魏,吴两国的攻击。总的来说,蜀
国是很被动的。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得很清楚,所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
出击,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权,才可以保住蜀国的地盘。因此,北伐也就无法避免
了。
诸葛亮的第三条,第四条过错都是认为“不挖掘,吸收和培养新人才,
反而打击原有优秀人才”,这一条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在刘备死后,基本上是录
用赵云,关兴,张苞,魏延等人,而且,每次行军打仗,都差不多是委以重任的
。不过,在识人和用人方面,诸葛亮是不如刘备的。这一个问题,我将在后面详
诉。
至于第五条“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采取两边安怃的政策,结果适得其
反”,更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处理内部矛盾,调节将相之间的分工正是诸葛亮
的长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外,诸葛亮在处理和魏延的
矛盾的时候,也很注意尽量不要激化内部矛盾,尽量是低调处理。因为他很明白
,将相失和,上下失调,对于多事之秋的蜀国来说,是有百害而是无一利的。尽
管魏延对诸葛亮不让他上战场,不委以他重用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有时候是对
诸葛亮大发牢骚的,然而,诸葛亮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在一些小仗上面现露
一下,以此安慰。我们且不说诸葛亮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说他这样做
是不是减少了以些纷争,我看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说把第六条“不敢直言刘备过错,不敢劝阻刘备过失”当作诸葛亮
的过错的话,也不是很客观地,那也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对于刘备的过错,诸
葛亮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于他来说,有些过失,他可以去劝阻刘备,如一
些原则性的,政策性的失误。但是有些过失,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刘备
派关羽去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刘备此举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兄弟,也不相信外人[如
赵云],但是关羽从来是有点傲气,看不起任何人的。他去守荆州,很难说是万无
一失的。诸葛亮自己也不能够去劝阻刘备的,因为他知道,其实在刘备的内心深
处,对自己还是不信任的。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里面,在帝王和臣子之间,是
再平常不过了。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刘备不
得不顾及到这一点:诸葛亮仅仅是来帮助自己的,自己却不能够事事处处都得听
诸葛亮的,因为别忘了,刘备也是个英雄,他也是很有头脑的人物。反过来,诸
葛亮本人也很明白这一点,正所谓“锋芒毕露”,必遭杀身之祸。所以,能够完
全真正只听坏话的帝王是没有的,作为臣子,能够劝阻的当然要劝阻,不能够去
做的,那是千万不可以强求的。
第七,第八条列举的诸葛亮的过失是“不懂得处理后事,错误选择继承人,
只派姜维等等”也事不恰当的。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诸葛亮一生地做人原则是
凡事谨慎,从来不肯轻易冒险,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这也是他的性格体现。所
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一定不会违背这个原则。那么,在他看来,在蜀国群
臣之中,只有姜维最符合他的要求。实际上,在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收服姜维之
后,他就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
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可见,当时他已经看好姜维了。
但是,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把继承人选做姜维,也是不对的。姜维只是负责
军事方面的领导,对于国家政事,还是得靠蒋琬,费玮等人。所以,他在临终之
前,他把丞相一职派给了蒋琬和费玮二人,这又怎么能说他不会安排后事呢?又
怎么能说他只派姜维呢?
第九条说的是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原文说“诸葛亮一味对江东退让”
,这是多么肤浅的理解啊!诸葛亮一生的外交政策是“东和孙吴,北拒曹操”,
这是他在隆中时对刘备说的,也是他在以后处理国政方面对外政策的行动方针。
这八个字的外交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当初关羽和刘备都因为没有遵守这个原则,
结果,一个丢了荆州又掉了脑袋,一个遗恨白帝城。
如果说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后不去争荆州而去北伐,这也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
。我在前面也已经谈到过,这个时候的蜀国,势力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这个
时候再去和东吴争什么荆州,反而给魏国有可乘之机,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所
以,和东吴从新交好,共同抵抗曹魏。的确是一种很正确的权宜之计,而决不是
什么一味退让。
至于最后一条“任人唯亲,只用马谡”,更是荒谬离奇的说法。我在前面也
说过,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以马谡为例子,刘备在临终的时
候曾经问诸葛亮,马谡这个人怎么样,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
却说马谡这个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结果果然
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坏了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计划,第一次北伐
无功而返,大锉蜀军锐气。马谡不是没有本事,他也不是诸葛亮理想中的继承人
,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诸葛亮却要他上战场,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
失误,但却不能说成是任人唯亲。另外,从诸葛亮的性格来说,任人唯亲是有违
他做事和为人原则的。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一
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
人效仿的。他的人格和他处世的原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
到,他也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可
以理解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神化了的人物,这是小说的艺术
加工,但是小说不等于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光要看到他这个人做过什么,还要看到他
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中间,一定要客观地评价他的功绩和不足
之处。这样,我们才不会在观点上有什么偏见和认识上面的肤浅甚至失误。
-- ※ 修改:.pizzahuang 于 Jul 7 15:23:34 修改本文.[FROM: 61.139.35.197]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35.1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