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aleck(情冷暖)
整理人: sayrainly(2002-07-05 18:01:26), 站内信件
|
是谁妨碍我们做有尊严的记者?
最近,遇到不少国外新闻界同行,比如法国“LEPOINT”(《观点》周刊)社长caroline;路透社中华区总编辑B.y,还有以前遇到的香港大学的周乃菱教授,都曾经提到中国内地报界的新闻道德问题,大概是顾及内地同行的面子吧,他们大都语焉不详,纵是如此,亦能感觉到他们言语背后的意思:你们怎么会这个样子?
我一直纳闷,在这些久居中国的国外同行眼中,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他们的新闻教科书之外,现实中的新闻道德又是个什么样子?
很幸运,5月24日这天,遇到了susan·lawrence女士,她很愿意坦诚地讨论一下她所面临的新闻道德约束。susan中文名字是李淑珊,她是《远东经济评论》北京分社社长。
susan说在她的杂志社以及在其姊?妹教濉痘秩毡ā罚还苁切录钦呋故抢霞钦撸磕瓿醵蓟峤拥揭环菪挛诺赖伦荚蚣耙环莸鞑槲示恚饬窖鞫家竺扛黾钦呷险嬖亩敛⑻钚矗缓笄┟ぁ?
susan说,几乎每次她和中国同行谈起这份准则的内容,都会引起他们的奇异反映与讨论及辩解。
susan说:“但是,我为我们报社的这种道德要求感到自豪。”
是的,我清清楚楚记得她用得是“自豪”这个字眼。
她提到的道德准则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1、你在采访中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发表之前,不能向外界透露,更不能利用这些信息获利或者帮助别人获利,如果你在进行证券买卖的话,要在新闻发表第三天以后才能进行交易。
2、你本人及亲属不能接受采访对象提供的价值25美元以上的任何有价值的物品,采访过程中,不得接受对方提供的住宿及往返交通帮助。
3、你不能到你亲属所在的公司进行新闻报道。
4、你不能到任何赢利性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
5、因为你可能从事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报道,因此,你尤其要注意不能使用盗版软件,亦不能将一次性正版软件多次安装。
6、不管你是否曾违反准则,你的新闻报道都不要使读者对你的报道倾向性产生质疑。
7、为了避免嫌疑,你最好不要进行短期(6个月内买卖)证券交易。
8、不得买卖期货(共同基金可以买卖)。
9、如果你的报道涉及专门领域,你不能购买该领域股票(比如,驻中国记者则不能购买中国股票)。
10、不能以报社记者名义参加政治及商业活动。
11、因为本媒体是个公众公司,因此,尤其注意,不准做假帐(比如报销问题)。
12、所有雇员有义务履行此规则并签字声明,报社有权利据此规则履行情况考虑雇员的去留问题。
13、如果你发现你的同事违背此规则并举报的话,我们有义务为你保密。
(大意如此)
看到这些新闻道德准则,我很惭愧,但也很直接的告诉susan,以此要求中国记者的话,只要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记肯定都不合格,无一幸免。
有些准则我们亦有规定,但我们视若无睹,比如拿车马费。
有些准则,却是我们根本不以为其为新闻道德准则:你没有接受过采访对象提供的交通工具吗?如果你是IT记者,你没用过盗版软件吗?你介意过用采访得来的信息在证券市场赢利吗?
我们问susan,你们的新闻道德如此严厉,有没有保证执行的措施?
susan说,这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的规则,但是在经常的强调之下,使每个记者都深深自省自身的新闻报道是否违背了行业准则,它即使不能时刻约束你,但却能不时警示你。
是呵,中国的记者们,在自己的报社里,有多少受到过关于新闻道德的专门的提醒?
很显然,中国的事情有很多自己特殊的国情,比如人情、比如私谊、比如人情私谊对采访的帮助、比如枪打出头鸟等。
我告诉susan,在中国,你参加新闻发布会,一般的记者如果不拿所谓的车马费的话,你下次就很可能不获邀请。
susan告诉我,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开新闻发布会总是为国外记者单独签到,而他们的资料与中国记者经常的一个区别是:没有车马费。
我告诉susan,如果你不接受采访对象安排的交通工具的话,你将失去这次采访机会:因为我们的单位几乎从来没有去外地采访的预算。
susan告诉我,即使在国外媒体里,其实也有很多媒体是接受采访对象的邀请的,但是,在新闻报道文后,他们都会注明:本次采访的全部交通及住宿费用由xx公司提供。以利于读者对文章价值独立判断。
我很想告诉susan,我们的报道里存在很多名目张胆的软文章,存在更多的隐蔽的软文章,这些甚至连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些大问题你都无法解决的很好,钱都收了,却在文后注明谁提供交通工具与住宿,读者会骂报社“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
我们可以告诉susan,不管你在中国居住了多长时间,你都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的深层次问题。
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我们真正存在的问题--即使长久的麻木以后,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已不当它是问题。
我们与国外同行新闻道德之间的差距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毕竟,我们不能承认国外记者本身的道德素质比我们高,原因肯定存在在制度上。
有人说,是因为国外同行的薪水高,这足以支撑他们做一个有尊严的记者,有实力拒绝一些诱惑---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就听一个同行说过,当他的工资长到八千元以后,他就不再热衷于跑发布会拿红包。但是,是到底什么力量使国外同行的薪水达到那个水平?
有人说,是因为国外的媒体专心于新闻业务,他们肯花费更多资金用于新闻的采集---这也是个重要问题,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媒体确实在新闻业务的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但是,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媒体把预算向新闻的制造倾斜?
有人说,是因为国外的同行没有那么多的宣传任务,也没有那么多固定的行业用户,可以专心于新闻业务---这也是个重要问题,中国的很多媒体因为拥有固定的收入,所以不用关注于读者的反应与自身的约束。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能够如此冷漠?
仔细审视《华尔街日报》对记者们的新闻道德要求,你会发现,他们所要求的真实目的其实并不在于记者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是一点:不能因为记者本人及其行为而使读者对报纸上刊发的文章的真实性及非倾向性产生怀疑。
如果读者产生这种怀疑会怎样?
在《华尔街日报》有个叫“道听途说”(heared on the street)的栏目,专门发布一些消息来源不明或者不能透露的小道消息。这个栏目很受欢迎,并且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1987年,《华尔街日报》主持该栏目的记者与市场投机者相勾结,事先泄露即将发表的内容以牟取利益,后别揭发出来。虽然该记者被处以监禁,但这个丑闻已经严重影响了《华尔街日报》的权威性,继而危及了报社的广告收入,现在,十几年已经过去,其恶果至今未消。
同是80年代,德国第一周刊《明镜》周刊刊登独家购得的“希特勒日记”,一时声名大噪,后来却被证明该日记实属伪造。结果,几乎顷刻之间,其订数下跌8.6万份。
现在可以明白,这个逻辑是这样的:记者的新闻道德---新闻报道的质量---报纸的质量与公信力---- 媒体及资本方收益---提供条件支持记者维护其道德。
再看中国的情形,我们缺少哪一环呢?
不难发现,我们在“报纸的质量与公信力----媒体及资本方收益”之间存在着缺失,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媒体即使缺乏质量与公信力也能够获得收益--至少是维持生存。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市场与竞争”!
没有市场与竞争,媒体的质量就无法影响媒体的生存,没有生存威胁的媒体何来动力维护自己记者的新闻道德?一个环节的缺失,使整个循环失去了推动力。
这是最后的根源,或许,也可算上面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无可质疑的是,近几年,中国媒体的竞争在加剧,市场在逐渐形成,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在越来越多的尝试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象susan所迷惑的: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传媒以外的企业以莫名其妙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还好,她只是问:这怎样保持你们媒体的中立性?她不知道这些莫名其妙的企业在超额利润期望的背后承担着怎样的风险?更不知道这个市场,企业一旦投身甚至连想退出都难觅其路。
虽然象《财经》与《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似乎已经踏上了良性循环之路,在这两个媒体,无论在记者薪水还是采访费用方面都已经开始维护记者的尊严,而他们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从整个行也来说,差距依旧巨大。比较《华尔街日报》的道德准则,它根本就没提到“虚假新闻”、“抄袭”这种字眼--在他们来说,这已经是记者理所当然的准则,已经不需要额外提醒,而在中国,即使在比较市场化的媒体中,问题依旧严重。
我虽然在这里追究了中国记者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性根源,但却无意以制度问题为记者的新闻道德问题进行辩护,毕竟,在我们无法干预的媒体竞争之外,尚有一个记者之间的“竞争”,如果你有志于做一个优秀的记者,或者说合格的职业记者的话,又怎能忽略在新闻道德方面的修养?
需知道,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既然能够判断谁是优秀的媒体,自然也能够判断谁是---- 优秀的记者!
转贴说明:发现此文是在5月18日,我一个人在孤独地过自己的生日之后不久,我也记不清楚,到底是在何处,看到了这篇文章。
但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仔细地看这篇文章,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现在转贴到第四媒体,唯一的动机,只是希望大家也能共同分享,请别误会。
真诚的希望,大家都会成为名记,那种载入史册的名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