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先秦文学>>《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2)

主题:《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2)
发信人: mzi()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2:14:12), 站内信件
《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   之二

    《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熊良智  庄 剑   编著

    《礼记》与中国人的生存和理想
    第一部  礼与道德修养
    2.做人的大忌
    [原文]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曲礼上》
    [译文]
    不可以生有傲慢的念头,不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求善求真的志向不可以满

足,享乐的行为要有节制。
    [评析与应用]
    这段引文虽然不长,但它讲的道理却不小。这里我们主要就“欲不可从”和

“乐不可极”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作为“自然人”的一面。有避难趋易,耽于享乐,满足私欲,追求官能

享受的一面,。一句话,人性是有弱点的,正如火总是向干燥的地方延伸,植物

的根系总是向着湿润的地方延伸一样,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的。不仅如
此,从根本上讲,人们的欲望无法满足,所谓“得陇望蜀”,所谓“沟壑难填”

,这些话都是在形象地说明人们的这个弱点。
    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然仍不知满足。周穆王
“欲肆其心”,巡行天下,想要云游宇宙之间,结果以此而败德。秦始皇初并天

下,不思施行仁政,安抚百姓,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治驰道,

筑长城,修阿房宫,求不死药,另外还大治地下宫殿,企图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他

那淫侈无度的生活。结果呢?大一统的强秦不过十五年就在戍卒匹夫的呐喊声中

崩溃了,是多欲足以亡国。汉武帝有雄才大略,北定匈奴,南抚夷地,然而“既

欲斥境广土,又乃解利贪物,闻大宛有马,攻取历年,士众多死,但得数十匹耳

。多征令邪僻,求不死之药,大起居室,内竭府库,外罢天下”(东汉桓谭批评

汉武帝语)。强大的西汉帝国由于汉武帝贪婪而开始走下坡路了,汉武帝自己也

由此而损其一世英名。
    帝王们因贪欲而损名败德,乃至亡国,一般常人也多因贪婪而丢命。晋代的

大富翁石崇,富甲天下,王侯也难与之比,与王恺斗富,皇帝暗中帮助王恺,但

仍斗不过石崇。然而石崇还不满足,仍贪得无厌,最后竟因贪恋歌妓绿珠而身
亡,在临刑之际,石崇意识到了自己是因为过于贪材而招祸,所以他在刑场上对

刽子手说:“奴辈利吾家财”。刽子手也回答得妙:“知财致害,何不早散
亡?”石崇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引颈就戮,在另一个世界去忏悔了。
    贪欲还有一个令人们头疼的问题:贪欲往往会使人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为

了满足欲望,往往会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于是造成骨肉相残,父子失和,

朋友反目。欲望达到了,人们并不满足,又生出了新的欲望,又开始了下一轮的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很多时候,欲望并不能真正满足,想得到的未必就能得

到,而人们呢?还是要固执地去追逐。求而不能得,苦恼也就相伴而生了,结果

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从而忘记了自身的存在,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
    中国古代的睿智哲人们很早就注意人们有贪欲的通病,看到了人们因贪欲而

造成的种种痛苦,于是他们开始在理论上论证贪欲形成的原因,指出贪欲给社会

和人们自身造成的危害,反复告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反复告诫人们要“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要知足不辱,知足常乐,不作非份之想,不贪份外之财,“大

厦千间,夜眠八尺”,钱财乃身外之物,利欲伐性累身,强而求之,足以招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语),这些话虽然谈得过头了,但目的无非是奉劝人们

要摆脱物欲的诱惑,要恬淡地看待人生。
    很显然,只用这些话是很难真正惊醒世人的,古代的睿智哲人们也知道这一

点,所以他们又用各种修身养性的办法来引导人们,使人们规于正道。
    古代中国人是十分讲究修身养性的,在这点上,古人执着的精神足令现代人

汗颜。有些读书人什么也没有作,什么也不会作,没有半点事功,但他们的道德

水平,他们的自律精神却令人佩服。“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正

是这些人的真实写照。他们虽然迂腐得有些可笑,但他们那种“临财不苟取,临

难不苟免”的精神却是可敬的。
    修身养性的要点和途径就是要摆脱物欲,摒除杂念,不为外物所役,不为外

物所累,一门心思地修炼,一门心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最后

达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先师醇儒们并不是不懂得享受,不是不知道声色犬马之乐,而是他
们能够自觉地用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让自己保持平静的

心态,不受利欲的诱惑,不为外物所动,以防止本性的变化。贫贱时,能坚持操

守,甘于淡泊,无改自己的初衷和追求,固然是很不容易的;富贵后,仍能甘于

淡泊,不计名利,荣辱不挂于心,更是难得的了。往往有许多人是这样的,他们

在贫贱的时候,能够信奉和坚持“道”和“义”,能够把名利富贵看作是过眼云

烟,能够把穷通视为自然过程,能够恬淡平静,坚持修身养性。但一当他们得志

,自然就表露出了“二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功成名就”以后,他们一

改初衷,变得格外贪婪,他们似乎想用尽可能多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已经逝去的日

子,这种人最终是耽于物欲追求和利害得失的计较中了。他们先前的表示只是矫

饰,是伪装,一旦目的达到了,他们原来的理想追求也就没有了。
    从前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作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

事”。这句话其实可以演绎为:一个人要立志追求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

持自己的追求,一辈子为之奋斗。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实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人生

哲理啊!
    东拉西扯地说了一通,无非是要说明这个观点:千万不要沉湎于物欲之中,

“欲不可从”和“志不可满”这两句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认真地咀嚼品味一番。

--
!!maozi!!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28.201.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