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港 人 治 港 】>>【財證金融】>>鄭毓盛﹕聯匯不脫钩 港經濟恐被陰乾

主题:鄭毓盛﹕聯匯不脫钩 港經濟恐被陰乾
发信人: nanhai13(南海十三郎)
整理人: sam726hk(2002-07-06 23:48:35), 站内信件
鄭毓盛﹕聯匯不脫钩 港經濟恐被陰乾
7月 4日 星期四 更新 


【明報專訊】作者為﹕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廣 告 
 






                       

         繁簡體網站  繁體網站  英文網站  
 
 

特首董建華宣布未來五年聯繫匯都不會脫钩,對香港是否好事﹖

回歸五年,最重要的經濟事件無疑是98年港府為捍衛聯繫匯率而在股市和匯市爆發的「官鱷大戰」。97年香港回歸,一切以平穩過渡為大前提,行之有效的聯匯當然動不得。有誰會料到,香港正式回歸的第二天,泰銖匯率大幅下瀉,亞洲金融風暴也由此揭開序幕。亞洲地區的貨幣一個個像骨牌般倒下來,港元在97年10月也受到大規模襲擊,金管局用間接「挾息」的方法回應,投機者被擊退,但聯匯制度安排的缺點也暴露出來。投機者利用這些缺點,98年在股匯市場同時進行更大規模的進擊,港府最後決定直接在市場上迎敵,演出了世紀大戰。

穩守聯匯 技術上不成問題

當時的聯匯制度,不同於正統的貨幣局制度,兌換保證只及現鈔,與此同時,金管局在銀行同業市場可隨意干預,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中享有酌情權。在外圍因素不明朗下,這個制度使銀行處理流動資金過於謹慎,推高港元息率,對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幸而金管局在各方進言的基礎上,於98年9月制訂了七項技術措施,擴大了兌換保證的範圍(涵蓋了持牌銀行在金管局的結算戶口結餘總額,以及未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總額),並建立貼現窗,彌補了原制度的缺陷。

歸根究柢,香港能在金融風暴中避免了其他國家的經濟災難,所倚仗的是龐大的外匯儲備,以及相對健全的銀行體系。風暴迫出了技術性改革,使聯匯制度更為完善,有利於應付貨幣各種投機性攻擊。以目前來看,在短期而言,聯匯制度要守下去,技術上不成問題,要考慮的是保持聯匯是否最好的策略。長遠而言,固定匯率能否穩守,始終取決於經濟基礎,如果既定的匯率制度不利於經濟發展,匯率制度最後不應也不能長存。

香港經濟目前要解決亞洲金融風暴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而中國內地加速開放和眾多城市相繼崛起,香港又要面對經濟轉型的挑戰。經濟缺乏競爭力,匯率又固定在高水平,要麼生產力急速提高,要麼工資和價格大幅下調,否則經濟難以回復穩定增長。

可惜,兩者都是快不來,這個調節過程的特點是企業倒閉、失業上升和消費萎縮,社會各階層苦樂不均、矛盾突出。房地產泡沫爆破所帶來的負資產問題,亦愈加嚴重。只要香港未恢復競爭力,痛苦便會持續,不會結束。

港調節過程慢

這種調節以經濟衰退來實現,又會導致政府收入減少,財政支出每每又存在剛性而難以縮減,財政赤字便難以避免,最後是外匯儲備下降,威脅匯率的穩定性。當阿根廷聯匯失守時,很多人便認為這是給香港的一個教訓,即保持財政平衡是穩定匯率的關鍵。

這無疑沒有錯,但想深一層,難道阿根廷政府不知這個簡單的道理嗎﹖阿根廷政府在98年以後不是多番試圖制訂緊縮財政預算嗎﹖事實是緊縮財政每每受到政治制約而不能實現。阿根廷因為選舉政治和地方分權而無法實現財政緊縮,香港的政治制約則明顯是公務員薪酬難以大幅向下調整。即使今年「順利」實施減薪,對解決財赤又有多大的作用﹖我們還可以花多少氣力來化解經濟調整帶來的政治問題﹖

當香港糾纏於幾個百分點的減薪幅度,整個經濟以蝸牛的速度調節時,中國內地的城市卻正在飛快地前進。香港的支柱產業,運輸、轉口貿易等都不斷被分流、侵蝕。高成本的環境亦阻礙了新產業的出現。

保持聯匯 壞處愈來愈大

面對這些挑戰,保持聯繫匯率的壞處已愈來愈大,問題只在於怎樣選擇適當的時機,把脫钩的風險降至最低。一個困難之處是,經濟壞時不宜脫钩,待至經濟好轉,決策者對脫的動力又變得不大。這其實是一個陷阱。以香港的形勢而言,要經濟出現十分好的局面,可能性不大,不願承擔風險的決策者在每一個時刻去衡量,都可能認為繼續死守聯匯是最佳策略。

選擇固定匯率,經濟要靠內部調節,內部調節的速度多快、最後能否達至目標卻取決於政治因素。調整匯率有風險,但好處是經濟調節的速度較快。以緩慢的調整來應對急劇變化的外部競爭,香港大有被「陰乾」的危險。

 



----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
紅宵夜盜寒江雪,
癡人正是十三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