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yberrat()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03:02),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sygood (酒), 信区: ClassicalLiter
标 题: 谈《三国演义》的寓意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Tue Feb 29 10:36:01 2000), 站内信件
中国古典小说的两大系统是演义和传奇,而前者与史籍有密不可分的
亲缘,尤其是出自私人手笔的史籍几可做小说来读。自春秋起,微言大义
成为评价史书的重要标准,继而影响了其他的文字创作,将深刻思考溶入
简练精干的叙述收到广泛的推崇和追求(普鲁斯特的铺陈琐细是不可想像
的)。而反语,这一修辞方式因其似扬实贬,寓讽于褒的特殊功用,使其具
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亦成了作者们喜爱的手法。
我们一向认为三国中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人们
给关帝立祠,给曹操涂成白脸。然而,若仔细阅读对忠奸人物尤其是魏蜀
双方的描写,让人感到罗贯中似乎另有深意。
作为正面代表的关羽,固执倨傲,粗疏狭隘,怎可称为英雄?尽管他夜
读春秋,却不明大义,优柔寡断。他擅放曹操, 又以辱骂孙权破坏了吴蜀
联盟,这种武夫被称做英雄实在是笑话。在与魏将徐晃的交锋中,关箭伤
未愈,徐致以问候后坦然表示不能因私费公,多么鲜明的对照。汉室正统
皇族刘备,看似忠厚诚恳,可从罗笔下的尊刘里却能看出许多破绽,使人感
到刘备的人格颇值玩味。他貌似懦弱,但吞并同族兄弟却毫无愧色,而临
终托孤,掷儿于地都显示出他的虚伪本相。他逃离荆州时携大批老弱百姓
同行,这难以用愚蠢的仁义爱民和求慕德政来解释,焉知他本意不是迫行
动迟缓的难民阻挡曹军追击?蜀汉打着复兴旗号,从未众望所归,内部矛盾
重重,危机四伏。诸葛亮与关张的关系就始终不睦。黄赵马三人名列五虎,
却未受到重用。更不必说孟达等人的心怀异志,相比之下,西川降将庞德
在归降曹操后,被洗脑成了死忠于曹魏的大将,很能说明蜀汉的用人政策
存在问题。
这个政权光复中原?谈何容易。守成就已大不易。一个人清楚地认识
到了此节,他就是诸葛亮,已被神化的智多星。事实上,他不顾国力差距,
再三发动徒劳的对外战争,除了无关大局的战术性胜利以外全无进展。他
的动机恐怕不能仅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继先帝遗愿来自圆其说,否则无
疑与他对天下大势的精辟分析相矛盾。诸葛亮是否用意在于以伐魏为借
口维持自己对军政大权的掌控呢?在承平时节,他将面临不得不还政刘蝉
的难题,因此他必须保持对魏的攻势。结果就是蜀之元气在连年兵火中消
耗,魏灭蜀时并未花太多力气。诸葛亮和其后任姜维可谓难推其责。在诸
葛亮的隐居时期,就能看出他是个很爱惜羽毛并且私心较重的特点,他的协
助刘备更多的是一种宁为鸡头,不为凤伪的计算心态,和礼贤下士无关,
论礼贤下士,曹操更甚于刘备。诸葛亮如果投入曹操阵营,当然不会象在刘
备手下呼风唤雨.没有郭嘉等和曹操的深厚情谊,而曹操本身就是一世枭
雄,能给他的空间极为有限,早期的司马懿是最好证明。所以,诸葛亮应该
是一个善于名利双收的政客,鞠躬尽瘁云云,好听而已。
被嘲笑的刘蝉果真是个弱智么?相反,他是整部三国里最聪明的人物,
他的一生都在危机环伺中度过,他懂得装胡涂, 伴弱者,能放手任强人教
父诸葛亮以求平安,能乐不思蜀来保全性命,他的智商不可低估。
但是,如果说,这是罗贯中要维护赞赏的正统,似乎缺少合适的理由,
可能低 估了罗的思想深度。三国不是一部英雄史诗式的作品,因为其中
人物距英雄都相去甚远,只是些政客,武夫,枭雄,庸才。罗贯中亲身经历
了元末的战乱岁月,他绝不会对长期的战火不报反感。而三国的开场词作
已经清楚地表现出他对世事幻灭的无限感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的历史
循环论也充满了强烈的宿命悲观色彩。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作为一名下层
知识分子多数潦倒,郁郁平生,他们未能因作品流传而受到经济利益,也不
能象诗文作家那样博得功名,所以他们的写作常常更趋私人化,充满了若
隐若现的讽喻和对文化,历史的尖锐批判。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38.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