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5()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5 01:07:59), 站内信件
|
爱茶人和不爱茶的人到了杭州,都自然会关心起茶来。
那茶不是别种,是龙井。名茶。
龙井问茶。
是杭州的一景。
熟悉的人告诉我,如果真要去问茶,少不得要开上风篁岭。一上了岭,满山都
是茶,茶海中有小亭,名字极雅--涤心亭。亭上有联,曰:萦云细路杳无尽,
落石飞泉静有声。
然后还有龙井八景可观。
可惜,我们的导游没有带我们去。
不过茶倒是"问"到了。
其时来的是一个购销部,据说是龙井村里最大的一家,才入院里,左边有亭,
亭前并不起眼,导游却轻笑,说那里你可不能小瞧。真的走过去,果然不能小
看,竟然是毛主席亲手种的。一队人急急就或倚或靠或采或嗅地拍照留念了。
我却循道上了楼,二楼正是"问"茶的地方,但是屋里摆的却是各色陶器书画
类的古董。内里两个女孩,靓丽而微笑着。原来是她们来教大家如何"问"茶。
其实龙井对于我来说,虽不十分熟悉,倒也并不陌生。并不是因为曾在南
京长大的缘故;自然也不是从-路上导游所谓的"姑娘茶""嫂子茶""婆婆茶"
这些猎奇式的介绍中来的。
平日里也喜欢些玄而不实的东西,故作清雅。时不时就找些另类的地方,
茶馆是经常去的所在。去得多了,老板也凑个热闹,讲些茶经。老板自说
是曾在浙江的一所茶校学习过的,说起茶道就喜欢摆古人气息。
那次,心情好了,老板竟然从家中带了一小袋的龙井来。
"知道吗,这可是明前龙井啊。"
龙井按摘的时间来分,最好的是明前龙井,即清明前摘采的龙井为最佳,
最能体现其翠(色)、悠(香)、甘(味)、美(形)四绝。读何满子录
元人虞集诗云:烹煎黄金芽,不敢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就
知道明前龙井的佳处了。
老板的那茶很少,他说这是专门在清明前后跑到杭州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
去要的。当地每年明前仅产得不到几十斤,全要交给国家。因为那个摘采
的老农认识他才卖了这点儿。
我们听了不觉咂舌。据说龙井有出名的"碑阴十八株",是野生从不施肥,
所以保持了天然野生风味,非常珍贵,不知老板说的是不是这种。但看这
茶青翠中有些许金黄,条条如鸟啄一样大小,齐整无比,隐隐有光泽罩着
一般。见我们惊叹不已,老板得意,竟然大方起来,当即要了茶具请我
们试饮。
"等下你们才知道龙井的美呢!"老板说。
他竟不用紫砂,也不用其他陶具,单拿了几个玻璃杯。用茶匙舀起一片,
放入杯中,将刚开的矿泉水略放了片刻,才注入杯中,然后轻喊了声:"看。"
奇了,那片茶叶渐渐地浮了起来,到了水中央停住,悄悄地悄悄地竟然
缓缓打开了,如果一朵花儿一样的打开了,一瓣、老瓣、三瓣。老板得
意地笑了:一朵三瓣,这是龙井茶中最先摘的了,而且摘的仅仅是芽尖这一点呢 。
所以保持了天然野生风味,非常珍贵,不知老板说的是不是这种。但看这
茶青翠中有些许金黄,条条如鸟啄一样大小,齐整无比,隐隐有光泽罩着
一般。见我们惊叹不已,老板得意,竟然大方起来,当即要了茶具请我
们试饮。
"等下你们才知道龙井的美呢!"老板说。
他竟不用紫砂,也不用其他陶具,单拿了几个玻璃杯。用茶匙舀起一片,
放入杯中,将刚开的矿泉水略放了片刻,才注入杯中,然后轻喊了声:"看。"
奇了,那片茶叶渐渐地浮了起来,到了水中央停住,悄悄地悄悄地竟然
缓缓打开了,如果一朵花儿一样的打开了,一瓣、老瓣、三瓣。老板得
意地笑了:一朵三瓣,这是龙井茶中最先摘的了,而且摘的仅仅是芽尖这一点呢 。
好茶是要细品的。我们在龙井村的那间购销部其实并没有怎么地品。
不过那些姑娘们把几箩的龙井拿来,耐心地介绍着龙井的特色和辨别,
同时每人泡了杯龙井茶。
旁边的一个老人问:是不是真的好茶?
我轻抿一口,沁香入肺,说:"好茶!"
只要是龙井其实都是好茶,我认为。
-- 疏懒怕磨墨,情多难落笔 .
夜宿英特网,泼得满盘雨。
《江门文学网》:http://jmwx.yeah.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