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tis()
整理人: wooce(2000-02-22 00:04:23), 站内信件
|
短篇小说的沉浮
李洁非
短篇小说衰落,已是有目共见的事实。前不久,汪曾祺先生谢世,似乎
更加巩固了这一事实。一般而言,大多数文学界人士谈起短篇小说沦入现在
这种命运,都容易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这是因为,其一,认为短篇小说是整
个小说艺术的基本文体,一如素描之于绘画;其二,认为短篇小说相较于中
长篇小说在结构、技巧上都更加精致化,或者说更接近小说艺术的纯粹性。
但是,这两种认识几乎都是错觉,至少以小说史而论并无什么根据。
关于第一点。尽管“小说”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概念,但其具体体裁或类
型————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三大类别—
———并不存在序列和互为因果的关系,事实上,它们各有自己的来源并单
独地产生出来。对小说史稍加考察即可知晓,长篇小说绝不是从短篇小说发
展而来,它的结构与技巧从根本上说也跟短篇小说毫无关系;无论在中国抑
或欧洲,长篇小说的母体显然是演史作品亦即“秦汉史传”和“希腊史诗”
。至于中篇小说,则是调和了长短篇的特征之后更加高深的一种中间性体裁
。
关于第二点。虽然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特殊性而在情节结构上只能采取
单一动机,从而使其叙事手法较诸中长篇确实更为简朴,但这并不等于它比
别的小说体裁就更加精致、更加纯粹或更加高深。应该说,任何优秀的小说
作品,不论体裁是长篇或者短篇,在吝啬、节制笔墨上是不分轩轾的。我们
不妨找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一读,然后即可发现,那样一部宏篇巨制
,其实近乎于无一字不考究、无一句为冗赘。
故而,如果人们是出于上述两点理由而对短篇小说的没落伤心感叹,视
为小说根基从此动摇,则大可不必。
但是,短篇小说衰颓到现在这种样子,又实在是一件令人抱憾的事,其
理由在于,它所能给予读者的享受,是中长篇绝对无法代替与补偿的。
若拿在美学和形式上都十分典型地相左的长、短篇对比起来看,每一位
老资格的小说读者,都会有如下极鲜明的体验————在读长篇的时候,我
们总是忘己地将自己化入融入于情节,认同于其中一个角色,用他(她)来
代表我们自己,或用我们自己的情感寄望于他(她),这正是长篇小说天然
地富有的戏剧性所带给我们的特异享受。然而,读短篇的时候,我们的心态
却是颇自然而且超然的,短篇的结构使作家在创作时较少悲剧感,反而倒很
有几分游戏的心情,他得设法把很简单的情节动机在叙述上用隐蔽和迂回的
手法弄得复杂些,就好像故意在跟读者兜圈子,形式主义批评家把短篇的奥
妙形象地比喻成谜底和谜面的关系,既然谜底很简单,那么就要靠扩大谜面
来增加它的趣味————当然,这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叙事特征。总之,短
篇小说最终唤起我们的不是对巨大感情冲击的沉溺感,而是某种瞬间的惊异
、新奇和趣味感。
照理说,这样一种有独特魅力的文体是不该被读者淡漠的。若要究其原
因,我想应当不在读者方面;现在商家都知道“消费者永远是对的”这句话
,文学家也应该知道“读者永远是对的”,读者若不喜欢看短篇小说了,自
有他们的道理。总之,我主张多从短篇小说自身现状中找原因,而这类原因
其实并不难找,相反可以说很明显。兹着重举其两点:(1)就长、短篇小
说的特点而言,短篇小说因其结构和风格的朴素,本来是比具有史诗感的长
篇小说更贴近于生活原貌的,所以中国古典小说中,长篇小说题材多取自宏
大、超验的历史、传奇、神话,而短篇小说却几乎都是世俗生活、凡人琐事
的原述,19世纪欧洲短篇小说也是如此。但现在我们的短篇小说创作却因
各种原因离朴素的生活较远,表现的范围其丰富性也难以同生活本身相比。
(2)前已说明,长、短篇小说等是截然不同的小说类型,写作上必须恪守
其结构、叙事特点,换言之,必须以专家式态度对待不同小说类型的写作,
但现在很少有人真正以短篇小说的方式写短篇小说。这里有个如何看待文体
试验的问题,如果所谓的试验最终将短篇小说变了味儿,使其作品不能带给
读者以阅读短篇小说的独特享受,使阅读结果变得模糊和错位,大家的兴趣
自然而然就给败坏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在研究19世纪后期美国短篇小
说异常繁荣的现象时指出,报业的发达,以及美国短篇小说作家通过为报纸
写作而磨练出的严谨精湛的结构意识和技巧,是一个关键因素。现在,中国
报业也处在繁荣期,但我不认为中国有任何职业作家能够写出适合在那里发
表的短篇小说。
1998年01月07日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78.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