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urnwall(炙蓝)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7-03 15:03:39), 站内信件
|
一个叫初哥甲写的,谁知道这家伙?
说实在70年代以前说起欧洲,大家公认得爵士恐怕只有一个艺人:比利时吉普赛吉他手Django Reinhardt。
从拉格姆时代开始,在美国爵士乐遍地开花,同时也影响了遥远的欧洲。欧洲的音乐人们渐渐地被这种音乐所吸引,并且开始真正地开始演奏它们。即使是Reinhardt,除开他大名鼎鼎的即兴能力,他同时也是公认的“严肃爵士”演奏家―――不过这仅仅在欧洲,他的美国同行们根本拒绝承认欧洲有“爵士”。
事实上,欧洲开始“学习”爵士这种音乐的头十年的确是没有任何创新的。他们最好的演奏家们也只是和美国的大师们一样,逐渐试图融入他们自己独特的一些内容,慢慢开始产生了有一点特色的爵士个人风格。比如Bop时代,瑞典的木箫手Stan Hasselgard的演奏特色就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即使当他前往美国这个看不起欧洲爵士的地方进行演奏时,大家也为之震撼,把他列为当时最优秀的Bop乐手之一。一个例子:大名鼎鼎的Benny Goodman听过他的演奏,立刻盛情邀请他加入Benny的乐队。 不幸的是一次交通事故夺走了Hasselgard的生命。。。
直到50年代,欧洲的爵士基本一直是跟在美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当时著名的人物还有瑞典的中音萨克管手Lars Gullin。他的技艺之超群在当时尽人皆知,以至于其时大家一谈Gerry Mulligan或者Serge Charloff,总是一定要提起他的大名。但是更加重要的意义是:Gerry给欧洲的爵士带来了新的曙光。他的音乐大量融合了他本土的乡间民谣,还有欧洲的古典音乐。他的作品在没有背离当时“爵士音乐”的定义时,深深触及了瑞典民谣的精髓。
alt=http://www.weilihong.co.uk/c4/Free2.jpg>
Lars Gullin
在他的榜样之后,借着融入本土文化根源的“爵士”表现,瑞典又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爵士手,比如 Arne Domnerus, Putte Wickman, Bengt Hallberg等等,并且像Stan Kenton一样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被认为历史上最好的爵士电影,瑞典,摄制于1976年,《Sven Klang’s Combo》,影片基于Lars Gullin的早年职业生涯。)
此间,欧洲的爵士开始蓬勃发展,大量杰出的艺人被大家认识。他们有德国的Hans Koller, Albert Mangelsdorff (从波普玩到自由爵士,直到玩Fusion);法国有他们的骄傲 ―― Martial Solal,成就可以跟当时的任何大师媲美。意大利也有他们的 Guido Manusardi, Giorgio Gaslini。 即使是西班牙――一个有点在欧洲孤立的土地,也有他们的令人赞叹的钢琴师 Catalonian Tete Montoliu。
直到60年代,欧洲才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风格――Ornette Coleman的爵士给了欧洲一个崭新的思路。65年Coleman的Croydon音乐会,还有当时John Coltrane,Eric Dolphy 和 Albert Ayler疯狂的演绎,给欧洲的音乐人们带来欣喜若狂的震动:自由!
“前卫音乐”这个词立刻传遍欧洲,渗透着在当时的欧洲四处弥漫的激进思想和无政府主义,“自由的爵士音乐”概念牢牢抓住了音乐人们的心。
在德国,萨克手 Peter Brotzmann 可以称得上算是跟 Albert Ayler一样凶猛的乐手(有人说他们的音乐相近,但是两者的发展非常独立)。Peter早期(1967)的录音名作《For Adolphe Sax》基本包含了Coltrane在《Ascension》里面表现出来的所有音乐元素,并且发扬光大。他的萨克风表演,像一把火炬,横扫了他音乐道路的所有阻挠,让人感到“爵士”已经被他粉碎――又再被他用自己的声音重新拼成新的“爵士”的模样。他最疯狂的演奏是大名鼎鼎的《Machine Gun》,在一家老的军工厂里录音,并由FreeMusic厂牌在1968年出品,合作演奏的有来自荷兰的激进主义乐人 Willem Breuker和 Han Bennink。其后,几个人连同其它自由爵士的艺人创立了 t 唱片厂牌,开始自己鼓励制作自由爵士。 
再其后,英国的吉他手Derek Bailey创立了Little Theatre ――后有John Stevens 加入,在后来1977年成了了Company乐团。该乐团在其后的17年,每年都定了一个“新思想”节,邀请大量的乐队(包括未成形的乐队)来演奏,展现他们的新创意和突破。这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录音和资料,直到现在在全球各地都有人为此著书立说。

欧洲的爵士解放历史最最完整的和最好的代言人是不计其数的小录音厂牌,除了由Bailey开创的FMP和Incus,还有 Ogun, Matchless, Bvhaast, Horo, Palm,瑞典的 Dragon, Phontasitc, 意大利的Splasch, Black Saint, 德国的 Jazzhaus, SABA 等等等等
Manfred Eicher在 Munich开创的ECM,是其中最为杰出和影响深远的厂牌。它令人匪夷所思般保持着的始终如一地高质量的音乐,使这个厂牌在整个爵士历史中轻易的击溃大多的美国厂牌。同时,它在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为美国寻求突破的年轻艺人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避难所―――在这里,那些年轻的狮子们用他们的凶猛地音乐摧垮着垂垂老已的传统保守者。
渐渐的,没有人再争论那些是不是爵士乐了。。。听众们开始安心坐下来,享受着“爵士”―――管你是定义为传统,还是摇摆,硬波普,自由,融合 ――― 音乐本身又回到人们关心的中心。但是欧洲的贡献和意义仍然被普遍忽略,包括在欧洲自己的国度。。。人们仍然迷信“美国”这个“发源地”所认可的所谓“正宗爵士”。直到那些努力的欧洲艺人们用他们的真才实干给了听众们清醒的一击 ――― 法国的 Louis Sclavis, 英国的 Guy Baker,Tommy Smith,生于苏联的 Sergei Kuryokhin。。。。还有,可以几乎成为欧洲爵士代言人的挪威冰管: Jan Garbarek ――
――- 作为John Coltrane的崇拜者,他的成就确不在Coltrane之下。在早年与George Russell合作精研技艺后,他在70年代又与Keith Jarrett合作,至此,他巴洛克风格的有如冰冷幻景一样的萨克风演绎对现当代的萨克风演奏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同Coleman的音乐延伸到得克萨斯的布鲁斯一样,Jan的音乐触及了挪威民谣,古典,非洲土族音乐等等各个音乐的极限。。。。
到此,爵士不再是美国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