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文化 ☆>>文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二)

主题: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二)
发信人: bywind()
整理人: Benik(2000-02-21 23:32:40), 站内信件
                (二)
  那么汉字又是怎样起源、演变的?据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
氏名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
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汉字
的产生,标志着数千年汉族文明史的开端。
  直到前不久,人们都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
在三千三百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二千年,
汉字学家因而不服,他们认为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会意、
假借和形声等现代汉字的特征,早已脱离了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属于一种已经
成熟的文字。考虑到文字的发展在开始的时候必定非常缓慢,所以汉字的出现应
当比那时早得多,只是缺乏考古支持而已。
  1959年在山东泰安、曲阜之间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对于研究中华文化的
起源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后来陆续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以山东大汶口和曲阜、兖州一带为中心,遍布于黄河下游及淮河北岸之间,约
有十几万平方公里。随着文物的逐渐的发掘整理,当人们看到大汶口陶器上的图
画符号时,事情就变得非常明显了——它们太象后世的文字了!
  这些文字尽管为数不多,但却明显与后来的金文、甲骨一脉相承,而且规范
整齐,说明已经不是初创的文字了,唐兰教授估计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应不为过分
。另外,从大汶口文化分布的广泛性可以断定,这些文字已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
部落或民族的通用文字了。
  唐兰指出:“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过去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这样,中国的文明史,就只有四千多年;但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在
大汶口发现的、出现在五千五百年前的陶器文字,是属于远古的意符文字,这才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中国文明史,始于这些文字出现之时。”
  也是在五十年代,在西安半坡发现了仰韶文化,年代在距今六千多年前,比
大汶口文化稍早。从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一些简单的刻划符号,其中的数字
表示与后代汉字非常相象,而其它符号则不能辨认。考虑到这些符号与大汶口陶
文相比,既不相象又比它简单得多,而两地文明相差年代又不甚久远,因此不太
可能是前后继承的关系,更象是两种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可以假设,当两种文
化逐渐发展壮大后,开始在河南、河北一带接触,后来大汶口文字结合了一些仰
韶文字的特征,最终发展为殷商甲骨文。
  到了甲骨文时代,汉语表达日益丰富多采,汉字原有的造字方法如象形、会
意等,已远远不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最初的变通办法就是临时用一个同音字
代替,叫做“假借”。如“其”字,甲骨文写做“簸箕”的象形字。读甲骨文会
读到许多这样的“错别字”,说明假借方法在当时已普遍使用。但是,汉字的特
点是每字都有其独特的形体、读音和含义,因此如果在关键的地方用错了字,就
会造成误解,起码让人家读不懂。这样在假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了在同音
字上加一个表示意义的符号加以区别,称为意符。这就是形声字的出现:用两部
分拼成一个字,一半表示发音一半表示意思(属性),象“中-忠-仲-盅,羊
-洋-佯-恙”之类。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既不破坏传统字体,又大大增加了表
达能力,每当出现一种新概念就可发明一个新字来表示。形声字的发明,标志着
汉字所有构字方法都已形成,汉字最终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化大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甲骨文中象形、会意字超过一半,形声字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到了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所收9353字中,形声字已超过百分之八十。今天,汉字中
形声字占到九成。由于形声字最初是在同音假借字的基础上发展的,因而它是以
音为主、以义为辅。汉字由此开始摆脱了表意的羁绊,转向表音的途径。

--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
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
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 来源:·Netease BBS nease2.gznet.com·[FROM: dcbpc58.szptt.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