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潮汕戏曲〗
>>潮剧知识>>潮剧知识——话说潮剧

主题:潮剧知识——话说潮剧
发信人: southernchen(南戥)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7-02 23:22:19), 站内信件


    潮剧舞台上的人物都分属行当,所有行当的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手投足都要落在舞台的音乐节奏中。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生行和旦行,手的动作讲究柔顺,必须“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出先收”;花脸的身段动作要“拉架势”,要有气势,有阳刚之美;而丑的形体、区位、节奏,却要“蹲、促、小”。

    潮剧的表演程式,不是生活动作的自然形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是艺术化、舞台化的动作,它广泛汲取自然景象或模拟某些动物的活动形态来刻划人物,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比如身段中的“风摆柳”、“云飘空”、等动作,就是模拟自然景象而达到身段的婀娜多姿。丑行中的模拟模拟猴子、老鼠等动物的行动特征,都是状物取神,或舍形求神,使舞台表演富于写意性。潮剧的武工,表演气重于势,猛重于威,讲究真实,逼真,它汲取民间拳术,富有地方特色。

    潮剧早期的舞台美术,可见之明刻本《荔镜记》、《荔枝记》的插图。陈伯贤着官衣戴纱帽,具有明代服制和地方风采。潮剧舞台美术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早期潮剧是在乡村士台、神庙戏台或庭园戏台演戏,主要只提供演出场所,舞台装置很简单,服装多用布制,人物造型简朴,以桨代船,以鞭当马,围布作城等象征性砌末,也和许多兄弟剧种一样保持着它的古老形态。

    在本世纪20年代,潮剧普遍采用绣花帐幔作舞台装置,初时与京剧的“守旧”相似,后来发展成为三门四柱式的传统绣棚面。金碧堂皇的绣帐幕,“顾绣”特色的戏服,以及桌围、椅帔、床帐等装饰砌末,都以绣为主,把潮州刺绣工艺特点表现于舞台,浑然一体,很具地方特色。 潮剧上演时装戏,经历二、二十年不衰。这段时期的舞台装置以绘画为主,仍挂绣花“太平圈”和绣花门帘。不论演传统戏或时装戏,都在台中央垂挂整幅式绘画的布景,并按剧中环境的变化而更换布景。这类布景,过分写实,局限性大,但也能满足当时观众对舞台布景的欣赏要求。

    潮俗好戏之风,由来已久。这是潮剧界艺人世代口传的戏谚,意思是说:潮音戏是从正音戏脱胎而成的。

 



----
 人总想让精美的时刻成为永恒    可是大脑有时候却真的会生锈

潮汕风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