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长江东逝水 ■书情观察 陆新之 北大百年,造就过多少风流人物,又有多少本震动或大或小的著作面世,都 不是短短 的文字可以说得清楚的。如今我辈说北大,已不仅是指一间大学的起伏人事,而 是谈论一 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个大学的精神,可以说是它的学风,也可以说是它在特殊表现中凝成的 风格。” “(这种精神)它(得以)造就的因素,第一是它本身历史的演进,第二是它教 职员学生 组合的成分,第三是它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这三项各有不同,但互为因果, 以致不能 严格划分。”这是北大“五四”中的主角之一,清华首任校长罗家伦忆北大时所 概括,对 北大当可作如是观。 本文原来的主题是说说北大人物写的著作,可是写着写着却发现了一个非常 有趣的现 象,就是不少北大人的著作,其声名都不是因北大而来,或者说很少有北大人的 书,是靠 着学校的关系而得名的。学校如此有名,但其中的教员和学生则不用借学校亦能 自行出头 ,这固然可见学校的本事,也可以说是与北大有关的出色人物的造化。其实许多 北大教员 的作品,大都是在授课的讲义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干脆就是论文的结集。不过 由于这些 教员本身名气太大,像先期的黄季刚、刘文典、胡适和周作人,稍后的顾颉刚、 魏建功和 俞平伯再到更近的王瑶、季羡林和冯友兰等等数不过来的学者,公众就往往忽略 了他们本 身都是北大人物。至于北大学生流风余韵则流传得更广,其中大部分写出来的书 都是很值 一读的,粗粗列个书目都怕有上千种的。本栏这次就将平时不易接触到的一些与 北大又极 有关系的书说其一二。 蒋梦麟和傅斯年都做过北大的校长,不过因为其政治取向今天看是落后的, 所以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是为人忽略的。但蒋是蔡元培先生治校的最重要助手,生平多有可 足道之处 ,这里只挑大的一点一提大家便可有感性认识,即在30年代,蒋梦麟是抗日中 心北大的 校长,爱国言行如一,威武不屈,仅此就堪为师表。傅斯年是胡适的得力大将, 一生未入 官场,坚守教育界是其足以自豪的理由之一。抗战后他代理胡适出掌北大,将北 大由19 世纪初叶的德国大学式的观念,扩大而为20世纪中叶欧美大学式的观念,将北 大扩充到 文理法工农医六学院三十二系,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大学。 因为上面所述的原因,目前可以看到的两人著作不多,学林出版社1997 年元月推 出过《海外学者文丛》,其中《人生问题发端———傅斯年学术散论》、《历史 的先见— ——罗家伦文化随笔》与《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三本选集 颇有可观 之处。虽然每本只是十三四万字的一册,但选文还见功夫,很值一读。其中傅罗 两人在二 十出头时刊于《新潮》的文章,学识才气足以令今日之同龄人汗颜。 写开一点看,往日北大是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可视作革命精神的中 心,所以 聚集了大批时人俊杰。最优秀的学生云集,自然也就容易出人物出成果。其后全 国各地高 等学府相继出现,亦各有特色和擅长,所以北大的影响自然会减弱一些,不过这 是进步, 是可喜的现象。今日之北大,一样有许多浓郁的学术气氛和出色师生,可是怎么 也不会对 他们有对旧人般的艳羡与认同。究其原因,只能用同处一个和平时代,不易见其 精神来概 括。像陈平原、钱理群、西川等等都是这一代的北大人,到底有什么人能有什么 样的成就 ,唯有靠时间来筛选和验证罢了! 回望旧事,百年北大的前尘,可以观、可以怨、可以群、可以兴。写北大, 可以落墨 的只是往日的峥嵘岁月,这一点都不是坏事,每一代的人在当时要做的最大功业 是对这一 代负责,做这一代应该做的事。至于功过是非的评价,无需由自己来包办,而应 留待后人 臧否唏嘘的。 或许,不久之后,就会有人津津乐道起今天这一代的治学和精神,说到我们 这一代人 中的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和周作人,不亦快哉!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