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ranger()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5-20 13:52:17), 站内信件
|
踏入96年,生活周而复始,总是充满挑战和机会,不过,积习还是让我常常走进 阅读的世界。特别是新年在收拾家中两千多册藏书时,翻出一些似曾相识的书, 看起来更是兴味盎然
新书中,最值一提的是群言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的《被亵渎的鲁迅》,我买到的 是1995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本子。孙郁编的这本收,上编是鲁迅生前文人攻击他 的文字,下编是他晚年和辞世后旁人的影射、辱骂文章。作者既包括陈源、梁实 秋王平陵、苏雪林和郑学稼等右派文人,也有郭沫若、冯乃超、钱杏村等等太阳 社、创造社会力和后来的一些左联成员,还有周作人、施蛰存和叶灵凤等中间色 彩的“第三种人“。基本上收集了和鲁迅笔战各个时期对手的重要文章以及攻击 鲁迅最烈的代表言论,对于时人深刻认识鲁迅所处的荒唐年代与孤愤心境大有好 处。
鲁迅生前就谈到过想编一本对手文章的《围剿十年》,未奶如愿。建国后同样种 种原因未见有同类作品公开出版。笔者多年喜读《鲁迅全集》,亦只能从论战文 章内容及书后注释中去了解当时文坛群丑宵小的种种怪言行状。80年代后,出版 业发达,郑学稼、陈源、梁实秋和徐懋庸的文章还找得到,至于太阳社、创造社 诸人的旧作想是为名人讳则只见片段,难窥全豹。本书中收录的冯、钱、李(初 梨)特别是杜荃的批评文章,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都是首次看到,亦零点的 是大开眼界。至于高长虹呓语般又长又闷的《走到出片界》,则真是让人喷饭的 少见笨文,不读不足以知其粗陋。苏雪林、郑学稼四五十年代在海外以辱骂鲁迅 著称,但文字思路每每强辞夺理,胡搅蛮缠,基本上是情绪化的人身攻击,谈不 上有什么理论见解,现在看来越发觉得是“乏”得厉害,可各中国文人习性中一 部分恶劣品质一旦泛滥是可恶到了何等程度。陈源虽是教授,学问不见特别,但 其土产绅士气也实在难以接受,何况其文字拖沓,罗哩罗嗦几千字说不清个所以 然,又往往曲解偏信,笨得可叹。至于梁实秋,问题要分两边看,梁散文小品确 实写得好,思想是英美自由主义一路,倒也成一家之言,其对左翼文艺翻译的一 些意见,不无见地,但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则有点书生意气,而且文字中又偷放 冷箭,则是小家之举,沦为市井了。
放眼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在找不到谁象鲁迅那样生前死后遭到如此之多类人物铺 天盖地的谩骂的。鲁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位典型的精英个案,亦是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的最高峰。他一生言行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冲击是异常巨大的,直接 触及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里的痛处,无怪乎遭到特权阶级、绅士、小市民乃至落 在他身后的同路人的种种误解和非难。他深刻得片面和冷静得逼人的精神高度, 领先了中国人岂止三五十年!直到80年代,还有人以“反鲁货”为口号来攻击鲁 迅的思想,其例证和招数其实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更可证明国人劣根性流毒之 深。国人真正能够全部接受鲁迅的一天,敢爱敢恨敢笑敢哭或者也正是民族复兴 之时。至于鲁迅的文笔,有人认为尖刻,有人称作霸道,但若然大家读过本书中 的种种辱骂和诅咒时,就会明白鲁迅论战文章仍然是有所不为的,自有本身操守 而不会与对手一样低俗,虽言论激烈但面对恶徒也不得不燃!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亦是因鲁迅而识施蛰存的。因《庄子》和《文选》的话题, 两人有过的争论真的可说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施倒也未尝没有几分道理。后来 在1988年看《“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余凤高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8月版)时,发现施在三十年代的小说还是颇有点意思,80年代末,长到中 国现代文学史丛书中的施蛰存心理小说,还有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施蛰存散文选 集》(1986年8月第1版),最近又有他的《沙上的脚迹》这本回忆录(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5年3月版),算是对施氏的文学作品有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这两年国内 知识界(主要是非正统的晚报类传媒业)洒起一种挖掘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风气 ,施蛰存的意识流小说也被炒过一阵子。平心而论,施氏的小说主要长处在于手 法创新,而且亦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家群中将西方小说技巧与中国文学元素 结合得最好的,谋篇布局很成功,《鸠摩罗什》、《石秀》与《黄心大师》这些 尝试都是很有意义的,某种子程度上也是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一个小高峰。八十年 代的《夜的眼》和莫言小说在技巧与题材的处理上也还与施氏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但施氏作品的最大缺陷在于文字功夫仍是较为平常,行文不精致,也不流畅, 总是比起同时代一流作家的功力还稍逊一筹。
事实上,施氏的文学水平最高在于散文,他的《同仇日记》和《西行日记》完全 可以称之为“一位曾经被曲解、遣忘的作家写下的,不会再被遣忘的作品”,可 以当作中国抗战中的一段信史来看。1937年作者由上海到昆明,在沪及途中所见 所闻,凭一股真情一一记下,文字冼练朴实,却又满蕴情感,完全可列入现代文 学史中一流散文佳作。
《沙上的脚迹》是施氏八十高龄之后断续的忆旧怀人文字合集,关于戴望舒、刘 呐鸥和《现代》杂志的内容都是以往鲜为人知,非局中人不能明了的,现在能记 录下来,确实弥足珍贵,对于今人了解那一段大时代中一直被曲解和遗忘的中派 知识分子的经历有莫大的裨益。文笔益见老练,有一种游人淬火后的厚实,甚为 可读。
辽宁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书趣文丛”,邀来一批活跃在《读书》上的知识分子 谷林、金克木、辛丰年和董乐山等十人担纲作第一辑,论学谈史,信息量很大, 也颇多独特见解,味道浓郁,是近年少见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兼备的一套好书。 在封面装帧和目录内文编排上也都颇为讲究,看上去很舒服。朱维铮的《音调未 定的传统》见识,就比以往有很大进境,借鉴了不少新方法,对文化、传统等课 题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不少以往被忽略的问题,自然不足之处就是对 提问没能给出较好的答案。
辽宁教育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国学丛书”,这套书早在1991年11月就有过第一版 ,但对公众而言引起的反应并不太大。原因在于国学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生活有 所脱节的,历经“四五”始到“文革”越演越烈的文化变革,传统主流文化对今 天的中国人来说已是没有留下多少痕迹的,笔者虽然私人嗜好国学,但我始终认 为国学于今世的意义只在于是一门学说,和琴棋书画无多大分别,只是个人修养 的一个部分,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少读乃至不读国学是无伤大雅,一样可以 自然地做人办事谈情的。当然,若有读者有兴趣,则这套国学丛书还是很好的文 本,因为丛书以现代体例编撰,作者们能跳出旧框框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儒学、玄 学、理学、古文字、天文学说、术数曲籍乃至中国文化中最为神秘和混乱的谶讳 ,涉猎甚广,内容详实,有些章节还是偏深的,一般读者若能按下性子翻看一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深入许多的。说不定还能触类旁通,有所体验。 因为中国传统的治学与思维方式和今人是大不一样的,虽然不科学,但胜在有自 成一格的体系,对于甚少接触又有悟性的现代人,或者能在两种方式的碰撞中找 到一点会么启迪。不过我建议第一本《国学论丛》可以跳过不读,因为编选文章 太杂,论题太专,一般读者不易看得下去,反而给吓跑了。
-- 无心杀贼,有情补天! my oicq:37921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