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圈点文人>>银色孤独----亨答谢维奇

主题:银色孤独----亨答谢维奇
发信人: alongcat()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2 10:20:22), 站内信件
"终于,自由了!",一位俄国诗人的墓碑上这样写
着。我望着这句话,想像着:他坐在云端上,是微
笑,还是紧皱的眉头,在想着,他到底自由了没有? 

他是亨答谢维奇,俄国文学 "银色世纪"中一个孤
独的身影。从祖国漂流至欧洲,早期以文学批评着
名的俄国诗人。在经历过艰苦的一生之后,留下这
句话。是什么禁锢了他,以至于"自由"在他生前竟
如此难寻? 

我看着亨答谢维奇的相片,他戴着秀气的细框眼镜,
削瘦高耸的颧骨,紧抿着双唇。29岁的他,已经经
历了许多。爱情给了他创作的力量,但也在他的诗
歌中烙出血泪:离开祖国之后漂泊的生活,使他像
失根的兰花一般,渐渐的凋零。 

在凋零之前,他尽力地绽放了所有的颜色,毫无保
留,刺痛着你的眼,你的耳,逼迫着你去面对所有
的苦痛,你无得转身,无得逃避。世人捂着耳朵,
眼睛半个世纪,但那声音在耳膜深处,缓缓地鼓
动:你不得不打开眼,放开手,发现,那深处震
动的声音,和你心灵底部一直隐藏阴影一样:光里
藏着影,欢笑里暗伏着哀伤。年轻的亨答谢维奇,
毫不留情地,向你告知了每人将会拥有的-死亡。 

亨达谢维奇1886年生于莫斯科,1900年代,他仍只
是一个中学生,但当时的俄国诗坛,正是俄国象征
派诗歌开始绽放的年代,当时的他,对诗歌也产生
的极大的兴趣。在诗中,可以听到年轻的心,颤抖
着,歌颂着,赞颂着那像阳光一样的少年时代。 
                                    
190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少年时代》。这本初
试啼声的诗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别雷及其他象征派
诗人的影响。对于亨达谢维奇来说,这本诗集记录了
他少年时期的历程,他对从前种种的回忆。这个时期
的诗,对于未来还是憧憬着,向往着;但在欢乐里隐
已经隐着忧伤,在宁静中等待着风暴,诗人的年轻的
心,已经预感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苦难。1905年的《
秋天》: 

           祭坛上金色的光, 
           窗上彩绘的玻璃。 
           我在曙光里来到这教堂, 
           在秋天 心灵闪烁而过... 
           未卜先知的心-炫然滑落...  

           哀伤。秋设宴狂欢, 
           秋天展出红色的匹布, 
           兴高采烈... 
           风-像是迟来的的哭嚎声。 
           树叶簌沙 且,奔飞地,舞蹈着。 

           明亮的早晨。我在教堂里。如此盛早。 
           黄金在深处的缓声中波动, 
           心灵温驯地,从容地叹息, 
           露显出荆棘的刺, 
           秋天的棘刺...  
           棘刺-秋天的。 

1905年在秋天的莫斯科写下这首诗。莫斯科的秋天,像
是,为了进入寒冷的严冬,尽全力展现最后一次的美丽,
盛大,肆无顾忌的奉献出所有鲜丽的色彩;那像是大自
然给冬神的祭礼,像是青春凋落前祭出的盛礼,华丽的
令人不忍逼视,不忍逼视它将被无情的严冬吞噬。 

第一次的婚姻所带来的打击,换来了谬思女神诗情的笔。
随即在1911年他和安娜.楚蔻娃之间展开另一段恋情。 
1913年两人结婚,隔年,诗人就将第二本诗集《幸福之
屋》献给她。第二本诗集里的亨达谢维奇,已经摆脱了
少年时代对遥远未来的憧憬,对于纯真过往的喜悦,在
这本诗集中已悄然消逝。幸福的生活,并不能驱走心中
逐渐扩展的阴影。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有着哀伤,
恐慌,而开始的,乃是在他脑中不安的思绪,不安于那
伺机而动,等待着的死亡...... 


    在寂静的心里-有刺鼻的灰烬, 
    在阒黑的酒樽中 -有静寂的梦。 
    谁不饮那杯酒, 
    若在心里-有呛鼻的灰烬, 
    若在酒盅-有静寂的梦? 

    因那阒黑樽杯里的酒, 
    已不需唤来迷魂汤。 
    我们的心渴望着死亡,- 
    但俯向那共同的酒樽时, 
    别,扭曲了唇上的微笑。 

    喝吧,且谨记:在心里-是灰烬, 
    在杯里-长久,长久的梦! 
    谁不饮那杯酒, 
    若在心里-有呛鼻的灰烬, 
    若在酒盅-有静寂的梦? 

                                    1908八月 
                                      

这本诗集赢得了批评家的赞誉。他们开始注意到亨答
维奇的笔触纤细,承继了俄诗普希金一派的传统。但
却没有注意到,在诗人所谓"单纯的幸福"中,乃隐藏
着死亡的窥似,在心灵深处隐隐不安,伺机而发的暴
动中。而人如何从悲剧中脱身而出,如果他已经预知
了那种局的必然性;如果在他的心中,激汤着两种不
同的声音?诗人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批判着自己,希
望能够从绝望中重生,希望能从既定的命运中找到出路。 

1917年的革命激汤了诗人的心,这个时期的诗不同于
以往,对於祖国未来的关怀之情,流露在每一首诗里。
这段时期的诗集结于第三本诗集《麦粒之路》中,于
1920年出版,借麦粒来象征死亡及重生。这本诗集为
诗人带来盛誉,但在诗中,面对命运及死亡的感触,
在这本诗集中益加地显着。即使在那象征明亮及希望
的清晨中,诗人依旧可以听到某种模糊,令人不安的
脚步声,来自那不知名的远方...... 

              不!我再也不能多看 
              那一方,那窗外! 
              喔,那临死的苦味,- 
              它意味着什麽? 

              它用力地叫喊:《分离, 
              你注定会遭受!》 
              在我们的小径 如何轻柔地 
              秋黄了槭树! 

              四周阒静,没有一丝声响, 
              但依旧 在那远方... 
              就是因此刻而感到惧怕 
              因此刻而感到遗憾。 

             《早晨》1916年11月 
                                      

1916年冬天写的"早晨",整首诗却不见一丝明亮的色
彩。只有四周的死寂,以及远处模糊的声响。对于死亡
的恐惧,乃来自于1916年期间,双重事件的打击。这一
年他患了重病,到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诗人,瓦洛辛家
修养。同一年,他的一位挚友自杀。在这些重重的打击
之下,对于生命,他失去了信心。在此时期的诗作中,
处处可以感受到悲剧般的声音,痛苦的挣扎。 

 这些打击只是苦难的开端。为了重新振作,1920年亨达
谢维奇迁至彼得堡,在高尔基的帮助下,得以在当地生活
及工作。这一时期的诗作集结而成,于1922年出版,名为
《沉重的竖琴》。这本诗集中的诗,更加纤细,敏锐,继
承了俄国自普希金以来诗歌的传统。 

"新古典派"诗人的封誉,不胫而走。 

1921年诗人结识了在他一生的旅程中,占了相当地位
的女诗人妮娜.妣尔别洛娃。 介于新旧恋情之间,亨达谢
维奇心中的挣扎自然是可以预见。而这些也都一一的在
诗中可见踪迹。诗人的心,在挣扎交缠中,一撕而裂成
两半...... 

1922年夏天,诗人偕同妣尔别洛娃前往柏林,1923年
开始了他们在欧洲的旅程。这段日子对于两人来说都相
当的沉重,不管是实质或是心灵上的生活。最后,亨达
谢维奇怀着能找到固定工作的希望,定居巴黎。这段期
间他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及回忆录,开始展开一部极
重要的,研究18世纪俄国一个着名俄国诗人的作品《杰
札文》。1927年出版了第五本诗集《欧洲之夜》。然而
漂泊异国的生活之沉重,使得诗人的心渐渐的凋落,诗
神,渐离他远去。1926年开始,他的诗作明显地减少。
1928年之后,几乎完全停止了诗歌的创作。30年代出版
了三本极重要的散文作品:1931年《杰札文》,1937年
《论普希金》,以及1939年极著名的一本回忆录《名人
墓》,其中包括了回忆录及在文学界份量极重的文学评
论。 

1932年和妣尔别洛娃离异之后,他最后和奥丽佳.玛佳琳
娜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重病交加的情况之下,创
作也几乎停摆. 

1939年逝世,葬在巴黎近郊。墓碑上写着:《终于,自由
了》。 在妣尔别洛娃的回忆录中,亨答谢维奇是一个性格
复杂的人,他生命历程的艰苦,也就得以预见。也许,禁
锢了他的,使他不自由的,就是生命本身......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5.1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