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圈点文人>>立此存照-----米:人性的解构和误读

主题:立此存照-----米:人性的解构和误读
发信人: stranger()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0 21:48:30), 站内信件
这些都是1995年的作品,很多不成熟的观点和花哨的文笔,赫赫,不修改了。
上次提到了格非的《唿哨》,总觉得该写写另一位中国先锋小说的名将,苏童。
这位生于江南水乡,今年才30的作家原名童中贵,朴实得让人吃惊。但他的作品
典雅,流畅迂徐且又蕴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尤其
是他笔下的女性,聪颖敏感,美丽却又放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这种隐秘而
又复杂的心理状态无疑是一种新的女性典型。这一点上,苏童比他所酷爱的张爱
玲似乎更胜一筹。
苏童最近接受香港一个电台节目的访问时,一再提到他很迷恋一张纸,一支笔,
然后生成一个文字世界的过程。手头上1993年5月第二版的《米》无疑也是苏童的
想象力的产物。这部苏童的首部长篇小说是苏童以“枫杨树村”为背景的“还乡
意象”。故事不复杂,讲的是逃荒进城的青年农民五龙怎样在城市生活中一步步
堕落和发迹,怎样对每一个他仇恨的城市人(包括情人和妻子)进行疯狂的报复
,以及他的下一代又怎样疯狂地互相残害。这种大同小异的情节,在苏童早年的
《1934年的逃亡》和《罂粟之家》反复出现过,但在《米》里发展得最为残忍和
疯狂。全书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人格健全的角色,无论是日益随落的五龙,姐妹相
仇的织云、绮云,还是猥琐的冯老板,暴虐的六爷和抱玉都呈现一种扭曲至极的
人性,甚至连苏童小说中一向以纯真平静形象出现的少年,在,《米》中也兑变
为10岁就闷死亲妹的报复狂。《米》在很大程度上与波特莱尔的《恶之花》相似
,在极端腐烂和丑恶的表象里,苏童通过文字构建的兽性世界而表达了他对美感
非同一般的发现力和表现力。
《米》中,苏童将中国先锋派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还乡”和“逃亡”两种情绪最
大限度地结合在一起,主角五龙以逃亡始,以还乡终,两点间便是他不住沉沦的
一生,这是一个具有浓厚现象学色彩的哲学命题,在此我无意认同那种称《米》
表达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转型期的普遍情结这类大而化之的观点,我更多的觉
得令人憎恶的五龙在童中贵作品中对童年误读和解构而营造的美好过去的再态的
社会现象作伦理式的批评,也无意去消除善恶间最后的界限。被抛到一个异常残
酷陌生的不幸中的一个青年大半生,这点上五龙应和许多现代西方文学中的主角
,如《恶心》里的洛根丁,《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新兵有着类似的心理感觉。
虽然苏童为公众接受和追逐的原因大半是因为他的《妻妾成群》等“红粉”系列
小说,不过,《米》这部小说中叙述的人与人之间的欺诈、仇恨和相残恐怕更有
社会学价值,更易得到公众的认同。但我宁愿相信梵高所言,人活着,不能没有
比他自己更伟大的东西。而对人类尊严和崇高人格信念,对诗意人生的追求,才
是数千百万年来人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坚忍地生活下来的最大理由。

--
无心杀贼,有情补天!
my oicq:37921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