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圈点文人>>关于王朔>>我看王朔

主题:我看王朔
发信人: eirik()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0 12:47:17), 站内信件
   为王朔小说与人打嘴战对我来说有点可笑——我完整的比较认真的读他的小说
不过两个星期,而且他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更可笑的是我选的争论对手——
旁边劝架的人都看不过去——好象大人欺负小孩似的,现在想想让人惭愧的不行
,真是穷极无聊了。所以,我首先要为我的刻薄在这里道歉,请别跟我一般见识

   最早接触王朔是在大学二年级,我们室友的女朋友一北京丫头是王朔崇拜者。
从她那我搞了一本王朔小说精彩片段的集子。看完了有两个感觉:一是笑坏我了
,怎么这么好玩;二是有点害怕。里面有些段落读完之后脑袋有“嗡”一下的感
觉,心乱跳,窒息。当时我觉得自个的文学鉴赏水平还不错,书啊名著啊读了不
少,虽然是学工的但高中时全省文科状元语文也考不过我。所以傲然的最后给了
两个字批语:“痞子”。当然您别笑,现在知道,我就是高分低能的一个活生生
的例子。
   我们那时的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的,比不了现在的大学生那么活泼,都是应试教
育的产物,而且六四余威还在,大家思想都很正统。没事就在一起骂人,包括王
朔。不过为了维护我的大尾巴狼的形象,书是越读越多。也许开始是为了虚荣心
或者好玩,后来就不是了。接触了许多现代主义和非理性思潮,脑子“嗡”的次
数也越来越多。实际上文学并不是我读的很多,我比较喜欢思辩性的东西。由此
接触很多政治小说如《1984》等等,被窒息过多次,都挺过来了。很后来才扩大
阅读范围,感觉到文学之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对古典艺术价值观的怀疑。波德莱尔
的《恶之花》就被认为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鼻祖。波德莱尔本人为此付出的
代价是被法国法庭塞了个有伤风化罪,因为他在他的诗集中宣布发现了颓废,忧
郁,死亡,毁灭,种种罪恶种种丑陋中的美。然而以今人的眼光,波德莱尔是个
态度严肃的良民,作品是干净的白璧无瑕的名著。不信你读读同样是被捧为名著
的亨利。米勒和大江健三郎作品。就连老少咸宜的《麦田守望者》的主角也不就
一美国小痞子吗?
   古典的美学中的美只存在于伟大的,灿烂的,完美无缺的事物之中。即使是平
凡,也是平凡的伟大,好象刘慧芳或雷锋。让普通人无法企及。这样的美包含着
人类对永恒的无限渴望和追求。然而,启蒙运动之后的美的追寻者却发现了这种
美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裂痕,难道我们的生活必须在伟大人物和事业的衬托下才有
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前途与伟大无缘,与光
明无缘,充斥着怀疑和裂痕,是否生活就不再有意义?于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的
美学信仰沉入地狱,接受血与恨的考验,让一切都被摧毁,被践踏,甚至是理性
。只有如此后留下的东西,才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真正的东西。只有如此,我们的
心里才有真正称的上信仰的东西,而并非人云亦云的愚民的上帝。不必苛求形式
上的永恒和不朽,只需要瞬间,正如绝美的流星划过天空,只要那一瞬间的领悟
。于是,艺术作品的作用再也不是将美和希望摆在读者的面前犹如施舍,而是仅
仅是激发起读者对美和希望的领悟,让读者自己张大眼睛去思考和发现,去完成
那对美好的追求。那读者心中因此而被挖掘出来的东西,才是艺术作品要表达的
东西。可以说,只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了这一作品。
   很久以后,我才又注意到了王朔。当时所谓文坛上的轰轰烈烈的论战连我这个
不太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都多看了几眼——一方是“二张”,另一方是所谓二
王。可笑的是这个打着王朔旗号的论战王朔本人几乎没有参与。我最初看的是复
旦大学一帮研究生的座谈,观点是一边倒的支持二王,用了许多解构之类我似懂
非懂的新名词。我对文艺理论不感兴趣,但如果你看了我上面这些个三脚猫理论
,你就会明白我不可能支持二张,他们恰恰喜欢用文艺教化人民。为了解他们的
观点我还研究了张炜的书,知道他是个不错的作家,但没看王朔的。为什么?也
许我比较喜欢研究我反对的东西。我也因此可能并且曾经发现许多出乎我意料的
东西,比如莎翁的伟大。
   可以说作为论战的一方本身已经肯定了王朔的文学地位,“痞子文学”已经上
了大雅之堂。当然,精英们肯定的东西普罗大众不一定能马上买帐,我相信“痞
子文学”这一说法还将存在很久,但是有些争论现在确实也没必要了,时过境迁
啊。
   当我认真开始读王朔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晚了。
   就中国文艺而言,在傅雷家书所带表的观念与王小波小说所代表思潮之间必须
有一个环节,否则有些东西就无法解释,这个环节就是王朔。80年代的中国青年
是迷茫的一代,他们中的许多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欲望。请
你们回忆一下,那时人要挪个窝换个工作真是比扒层皮还难,几乎一辈子就在你
18岁那年决定了。一些虚伪的东西,让人作呕的东西仍然盘踞在老百姓的头上。
对于精英来说,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尚且不能吃透,又如何有余暇照顾那些连大
学也考不上的青年,于是痞子现象应运而生。这是王朔小说的产生背景和存在的
基础。
   奇怪的是王朔自认为最满意的三部作品主人公都不是标准的痞子——《过把瘾
就死》的主人公是小职员,《许爷》甚至称的上是好人,《动物凶猛》是个充满
青春萌动的中学生。《过把瘾就死》令人感动的是两个人的爱情,互相伤害的爱
情。王朔笔下的男人对女人的爱情的态度几乎都充满矛盾,担心失去独立人格,
觉得自己不配和无能,自卑无比。为什么?于是生活那巨大令人窒息的部分在痛
苦的爱情中表露无遗,于是拼命挣扎的爱情分外让人感动。《许爷》是个平凡的
好人,却在古怪欲望的驱使下走上了不归路。我们在小说中读到的是一个人的寂
寞与渴望,他渴望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哪怕是虚伪的,但他得不到。他努
力,不停的努力,却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走的太远太远直到丧失一切。《动物凶
猛》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梦幻,这在中国小说中并不多见。但我认为《阳光灿烂
的日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甚至觉得电影本身已经超越了小说。

   王朔已经申明自己作品的严重良莠不齐,划好了地图,我基本同意他对自己小
说的评价。他列为自由表达那些作品几乎就是广受争议也受欢迎的痞子文学。这
些作品有着惊人的共性:主角几乎都是所谓无业游民或个体户,脱离组织的人们
。我们知道在1985年以前做个体户的那一拨社会上是怎么看的。这些率先搬掉头
上负荷的显的是那么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调侃几乎成了他们维护自尊的唯一的无
奈的方式。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对小人物现在依旧有用。在王朔前期的这些作品中
我比较喜欢的是《一半是火焰》。在小说发展到张明听吴迪留下的录音带时到达
高潮,看着美好的东西被一寸寸的毁掉时的感觉是撕心裂肺的,让人有窒息的感
觉。你感到完全的无奈,完全的不能阻止,于是你问为什么。要知道罪恶的要负
责任的并不只是张明。可惜这部小说没有在此处结束,而是多了光明的《一半是
海水》,再也没有这样画蛇添足的败笔!
   王朔接近90年代的作品更加调侃。如果说前期作品仅仅是将生活扔出来无声的
抗议的话,此时却是公然的嘲弄。我们知道,由此被加上了我这个外行不太明白
的“解构”二字,于是王朔作品的价值逐渐的得到承认。然而,90年代经济环境
的改善使个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人身的自由也演化成了思想的自由,试想
,80年代的早期可能出现象王小波这样的自由撰稿人吗?饭都吃不饱的人被压抑
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道德。于是吃饱了的痞子不再卑鄙,也不再有不平之气,
于是王朔淡出了文坛。
   综观王朔的整个作品,与其说其本身文学价值如何,不如说是为文学披荆斩棘
,祛除了许多思想障碍。再次提笔的王朔已经成为一个普通而平淡的作家。尽管
他作品的文学质量比以往都更好,但却此一时彼一时不再可能引起轰动了。我想
,王朔作为一个优秀的现代小说家还可能存在,而“痞子文学”恐怕好景不再了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7.23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