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N名篇博览>>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谈:答自己问(上)(史铁生)

主题:名家谈:答自己问(上)(史铁生)
发信人: lotis()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15 13:14:42), 站内信件
 

 
答自己问(上)

史铁生

  一人为什么要写作?

  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为什么要种田呢?为什么要做工吃饭
呢?为了不至于饿死冻死。好了,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
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
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扰不到就
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

  区分人与动物的界线有很多条,但因其繁复看似越来越不甚鲜明了,譬如“
思维和语言”,有些科学家说“人类可能不是唯一能思维和说话的动物”,另一
些科学家则坚持认为那是人类所独有的。若以我这非学者的通俗眼光看,倒是有
三条非常明显又简便的区分线摆在这儿:会不会自杀(是会不会,不是有没有)
。这天地间会自杀的只有人类。除了活着还要问其理由的只有人类。丰衣足食且
身体健康忽一日发现没有了这样继续下去的理由从而想出跳楼卧轨吃大量安眠药
等等千条妙计的只有人类。最后,会写作的只有人类。

  鲸的集体上岸“自杀”呢?我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我猜这准是相当
于醉后的坠入茅坑之类,真正的自杀是明确地找死,我看鲸不是。倘若有一天科
学家们证明鲸是真正的自杀,那么我建议赶紧下海去买它们的书,我认为会自杀
的类都是会写作的类。

  去除种种表面上的原因看,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它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种
本能了,那就虽不单要活还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则还不如不活那就干脆死了
吧。所以人会自杀,所以人要写作,所以人是为了不致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真简
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二历史上自杀了的大作家很多,是怎么回事?是自杀意
识导致写作行为呢还是相反?

  先说后面一个问题。至少文化革命提供了一个证明:在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
和时期固然仍有自杀的事情发生,但在不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自杀的事
情就更多。

  可是,文革中多数的自杀者并不是因为不允许其写作呀?而被剥夺了写作权
利的人倒是多数都没有自杀呀?我想必是这样的:写作行为不一定非用纸笔不可
,人可以在肚子里为生存找到理由。不能这样干的人不用谁来剥夺他他也不会写
作,以往从别人那儿抄来的理由又忽失去, 自己又无能再找来一个别样的理由、
他不自杀还干什么?被夺了纸笔却会写作的人则不同了,他在肚子里写可怎么剥
夺?以往的理由尽可作灰飞烟灭但他渐渐看出了新的理由,相信了还不到去死的
时候。譬如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他想我没干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们打我一顿又
怎么样人活的是一个诚实!——这便是写作,他找到的理由是诚实,且不管这理由
后来够不够用。一个老干部想,乌云遮不住太阳事情早晚会弄清楚的到头来看谁
是忠臣谁是好佞吧——这是他的作品。志士从中看见了人类进步的艰难,不走过
法西斯胡同就到不了民主大街和自由广场,不如活着战斗。哲人则发现了西绪福
斯式的徒劳,又发现这便是存在,又发现人的意义只可在这存在中获取,人的欢
乐唯在这徒劳中体现。先不论谁的理由更高明,只说人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
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不非用纸笔不可。

  既如此,又何以在不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里自杀事情会更多呢?原因
似有三:一是思想专制就像传染性痴呆病,能使很多很多的人变得不会自由写作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自由写作,他们认定生存的理由只有专制者给找来的那一个
,倘不合适,则该死的是自己而绝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
病,自由的灵魂要抵抗专制,结果愤怒的抗体反杀了自己:或是明确地以死来抗
议,或是不明确地让生命本能的愤而自杀来抗议。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亲
交配造成的退化,先令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不能传播不能生育,然后怂恿劣种遗
传。

  值得放心的是,人类数十万年进化来的成果不会毁于一旦,专制可以造成一
时的愚钝与困惑,但只要会自杀的光荣犹在就不致退回成猴子去,有声的无声的
以死抗议一多,便等于在呼唤自由便注定导致重新寻找生的理由。自由写作躲在
很多个被窝里开始然后涌上广场,迎来一个全新的创造。这创造必定五花八门,
将遗老遗少大惊得失色。

  顺便想到一种会用纸笔却从不会自由写作的人,他们除了会发现大好形势外
就再发现不了别的。他们不会自杀,他们的不会自杀不是因为找到了理由,而是
不需要理由,随便给他个什么理由他也可以唱,就像鹦鹉。

  再说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大作家自杀了?换一种情况看看:你自由地
为生存寻找理由,社会也给你这自由,怎么样呢?结果你仍然可能找不到。这时
候,困难已不源于社会问题了,而是出自人本的问题的艰深。譬如死亡与残病,
譬如爱情和人与人的不能彻底沟通,譬如对自由的渴望和人的能力的局限,譬如
:地球终要毁灭那么人的百般奋斗究竟意义何在?无穷无尽地解决着矛盾又无穷
无尽地产生着矛盾,这样的生活是否过于荒诞?假如一个极乐世界一个共产主义
社会真能呈现,那时就没有痛苦了吗?没有痛苦岂不等于没有矛盾岂不是扯谎?
现代人高考落第的痛苦和原始人得不到一颗浆果的痛苦,你能说谁轻谁重?痛苦
若为永恒,那么请问我们招谁惹准了一定要来受此待遇?人活着是为了欢乐不是
为了受罪,不是吗?如是等等,大约就是那些自杀了的大作家们曾经面对的问题
,他们没找到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或者他们相信根本就没有理由如此荒唐
地活下去。他们自杀了,无疑是件悲哀的事(也许他们应该再坚持一下)。可也
是件令人鼓舞的事——首先,人的特征在他们身上这样强烈这样显著,他们是这
样勇猛地在人与动物之间立了一座醒目的界碑。其次,问题只要提出(有时候单
是问题的提出就要付死的代价,就像很多疾病是要靠死来发现的),迟早就会有
答案,他们用不甘忍受的血为异化之途上的人类指点迷律,至少是发出警号。假
如麦哲伦葬身海底,那也不是羞耻的事,谁会轻蔑牛顿的不懂相对论呢?为人类
精神寻找新大陆的人,如果因为孤军奋战而死那也是光荣。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强
大了,不是用一颗原子弹可以结束的战争:他们面对的问题大严峻太艰深了,时
至今日人类甚至仍然惶惑其中:所幸有这些不怕死的思考者,不怕被杀,也不怕
被苦苦的追寻折磨死,甚至不怕被麻木的同类诬为怪人或疯子。我时常觉得他们
是真正的天使,苍天怜恤我们才派他们来,他们(像鲁迅那样)爱极了也恨透了
,别的办法没有便洒一天一地自己的鲜血,用纯真的眼睛问每一个人:你们看到
了吗?

  我看他们的死就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希望他们再坚持一下不要急着去死。但
我们没法希望人类在进步的途中不付死的代价。

  在这种时候,也可以说是写作行为导致了自杀意识的。其实这就像阴阳两极
使万物运动起来一样,人在不满与追寻的磁场中不得停息,从猿走来,向更人的
境界走去。“反动”一词甚妙,谁不允许人们追寻进而不允许人们不满,谁自是
反动派。

  这儿没有提倡自杀的意思,我想这一点是清楚的。长寿的托尔斯泰比自杀了
的马雅可夫斯基更伟大,至于那些因一点平庸的私欲不得满足便去自杀的人,虽
有别于动物但却是不如了动物,大家都这样干起来,人类不仅无望进步,反有灭
种的前途;

  三有人说写作是为了好玩

  大概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他活的比较顺遂,以写作为一项游戏,以便生活丰富多彩更值得一
过。这没什么不好,凡可使人快乐的事都是好事,都应该。问题在于,要是实际
生活已经够好玩了,他干嘛还要用写作来补充呢?他的写作若仅仅描摹已经够好
玩了的实际生活,他又能从写作中得到什么额外的好玩呢?显而易见,他也是有
着某类梦想要靠写作来实现,也是在为生存寻找更为精彩的理由。视此寻找为好
玩,实在比把它当成负担来得深刻(后面会说到这件事)。那么,这还是为了不
致自杀而写作吗?只要想想假如取消他这游戏权利会怎么样,就知道了。对于渴
望好玩的人来说,单调无聊的日子也是凶器。更何况,人自打意识到了“好玩”
,就算中了魔了,“好玩”的等级步步高升哪有个止境?所以不能不想想究竟怎
样最好玩,也不能不想想到底玩的什么劲儿,倘若终于不知道呢?那可就不是玩
的了。只有意识不到“好玩”的种类,才能永远玩得顺遂,譬如一只被娇惯的狗
,一只马戏团里的猴子,所以人在软弱时会羡慕它们,不必争辩说谁就是这星球
上最灿烂的花朵,但人不是狗乃为基本事实,上帝顶多对此表示歉意,事实却要
由无辜的我们承当。看人类如何能从这天定的困境之中找到欢乐的保障吧。

  另一种情况是:他为生存寻找理由却终于看到了智力的绝境——你不可能把
矛盾认识完,因而你无从根除灾难和痛苦;而且他豁达了又豁达还是忘不了一件
事——人是要死的,对于必死的人(以及必归毁灭的这个宇宙)来说,一切目的
都是空的。他又生气又害怕。他要是连气带吓就这么死了,就无话好说,那未必
不是一个有效的归宿。他没死他就只好镇静下来。向不可能挑战算得傻瓜行为,
他不想当傻瓜,在沮丧中等死也算得傻瓜行为,他觉得当傻瓜并不好玩,他试着
振作起来,从重视目的转而重视了过程,唯有过程才是实在,他想何苦不在这必
死的路上纵舞欢歌呢?这么一想忧恐顿消,便把超越连续的痛苦看成跨栏比赛,
便把不断地解决矛盾当作不尽的游戏。无论你干什么,认其为乐不比叹其为苦更
好吗?现在他不再惊慌,他懂得了上帝的好意:假如没有距离人可怎么走哇?(
还不都跟史铁生一样成了瘫子?但心路也有距离,方才提到的这位先生才有了越
狱出监的机会。而且!人生主要是心路的历程。)他便把上帝赐予的高山和深渊
都接过来,“乘物以游心”,玩它一路,玩得心醉神迷下绊不羁创造不止灵感纷
呈。这便是尼采说的酒神精神吧?他认为人生只有求助于审美而获得意义。看来
尼采也通禅机,禅说人是“生而为艺术家”的,“是生活的创造性的艺术家”。
当人类举着火把,在这星球上纵情歌舞玩耍,前仆后继,并且镇静地想到这是走
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时,就正如尼采所说的,他们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和鉴赏者,本
身又是艺术品。他们对无边无际的路途既敬且畏,对自己的弱小和不屈又悲又喜
(就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他们在威严的天幕上看见了自己泰然的舞
姿,因而受了感动受了点化,在一株小草一颗沙砾上也听见美的呼唤,在悲伤与
痛苦中也看出美的灵光,他们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像加缨的西绪福斯那样有了靠
得住的欢乐,这欢乐就是自我完善,就是对自我完善的自赏。他们不像我这么夸
夸其谈,只是极其简单他说道:呵,这是多么呼玩。

  那么死呢?死我不知道,我没死过。我不知道它好玩不好玩。我准备最后去
玩它,好在它跑不了。我只知道,假如没有死的催促和提示,我们准会疲疲塌塌
地活得没了兴致没了胃口,生活会像七个永远唱下去的样板戏那样让人失却了新
奇感。上帝是一个聪明的幼儿园阿姨,让一代一代的孩子们玩同一个游戏,绝不
让同一个孩子把这游戏永远玩下去,她懂得艺术的魅力在于新奇感。谢谢她为我
们想得周到。这个游戏取名“人生”,当你老了疲惫了吃东西不香了娶媳妇也不
激动了,你就去忘川走上一遭,重新变成一个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感的孩子,与上
帝合作重演这悲壮的戏剧。我们完全可以视另一些人的出世为我们的再生。得承
认,我们不知道死是什么(死人不告诉我们,活人都是瞎说),正因如此我们明
智地重视了生之过程,玩着,及时地玩好它。便是为了什么壮丽的理想而被钉上
十字架,也是你乐意的,你实现了生命的骄做和壮美,你玩好了,甭让别人报答


  这是我对“好玩”的理解。

  四不想当大师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呜、

  我一会儿觉得这话有理,一会儿又觉得这是胡说。

  “一个人,写小说,无所谓写什么只要能发表他就写,只要写到能发表的程
度他就开心极了。他写了一篇四万字的小说,编辑说您要是砍下一万五去咱们就
发,他竟然豁达到把砍的权利也交给编辑,他说您看着砍吧编辑,就是砍去两万
五也可以。然后他呢,他已摸清了发表的程度是什么程度,便轻车熟路己然又复
制出若干篇可供编辑去砍的小说了。——这时候,也仅仅在这种时候,我觉得那
句话是有道理的。

  其余的时候我觉得那句话是胡说。它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的套用,套用无罪,但元帅和诗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像政治和艺术)。元
帅面对的是人际的战争,他依仗超群的智力,还要有“一代天骄”式的自信甚至
狂妄,他的目的很单纯——压倒一切胆敢与他为敌的人,因此元帅的天才在于向
外的征战,而且这征战是以另一群人的屈服为限的。一个以这样的元帅为楷模的
士兵,当然会是一个最有用的士兵。诗人呢?为了强调不如说诗人的天才出于绝
望(他曾像所有的人一样向外界寻找过幸福天堂,但“过尽千帆皆不是”,于是
诗人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他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他是在向外的征战屡遭
失败之后靠内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谜语的,以便人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他天天都
在问,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要到哪儿去?因为已经迷茫到了这种地步,他才
开始写作。他不过是一个不甘就死的迷路者)他不过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为灵
魂寻找归宿的流浪汉。他还有心思去想当什么大师么?况且什么是大师呢?他能
把我们救出到天堂么?他能给我们一个没有苦难没有疑虑的世界么?他能指挥命
运如同韩信的用兵么?他能他还写的什么作?他不能他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凭哪
条算作大师呢?不过绝境焉有新境?不有新境何为创造?他只有永远看到更深的
困苦,他才总能比别人创造得更为精彩;他来不及想当大师,恶浪一直在他脑际
咆哮他才最终求助于审美的力量,在艺术中实现人生。不过确实是有大师的,谁
创造得更为精彩谁就是大师。有一天人们说他是大师了,他必争辩说我不是,这
绝不是人界的谦恭,这仍是置身天界的困惑--他所见出的人的困境比他能解决
的问题多得多,他为自己创造的不足所忧扰所蒙蔽,不见大师。也有大师相信自
己是大师的时候,那是在伟大的孤独中的忧愤的自信和自励,而更多的时候他们
是在拼死地突围,唱的是“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没唱我们是大师)。你
也许能成为大师也许成不了,不如走自己的路置大师于不顾。大师的席位为数极
少,群起而争当之,倒怕是大师的毁灭之路。大师是自然呈现的,像一颗流星,
想不想当它近乎一句废话。再说又怎么当法呢?遵照前任大师的路子去走?结果
弄出来的常是抄袭或效颦之作。要不就突破前任大师的路子去走?可这下谁又知
道那一定是通向大师之路呢?真正的大师是鬼使神差的探险家,他喜欢看看某一
处被众人忘却的山顶上还有什么,他在没有记者追踪的黑夜里出发,天亮时,在
山上,99%的可能是多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只有:%的机会显现一行大师的脚印
。他还可能是个不幸的落水者,独自在狂涛里垂死挣扎,99%的可能是葬身鱼腹
连一个为他送殡的人也没有,只有1%的机会他爬上一片新的大陆。还想当吗?
还想当!那就不如把那句话改为:不想下地狱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尽管如此,
你还得把兴趣从“好诗人”转向“下地狱”,否则你的欢乐没有保障,因为下了
地狱也未必就能写出好诗来。

  中国文坛的悲哀常在于元帅式的人际征服,作家的危机感多停留在社会层面
上,对人本的困境太少觉察。“内圣外王”的哲学,单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
己任;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必仅仅是一场阶级的斗争;光是为四个现代化呐喊的文
学呢,只是唤起人在物界的惊醒和经济的革命,而单纯的物质和经济并不能使人
生获得更壮美的实现。这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像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样,见人而不
见全人类,见人而不见人的灵魂,结果是,痛苦只激发着互相的仇恨与讨伐,乐
观只出自敌人的屈服和众人的拥戴,追求只是对物质和元帅的渴慕,从不问灵魂
在暗夜里怎样号啕,从不知精神在太阳底下如何陷入迷途,从不见人类是同一支
大军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悲壮地行进被围困重重,从不想这颗人类居住的星球在
荒凉的宇宙中应该闪耀怎样的光彩,元帅如此,不可苛求,诗人如此便是罪过,
写作不是要为人的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吗?

  这是没有贬低元帅的意思,元帅就是元帅否则就不是元帅。而我们见过,元
帅在大战之后的陈尸万千的战场上走过,表情如天幕一般沉寂,步态像伴着星辰
的运行,没有胜利者的骄狂,有的是思想者的迷偶,他再不能为自己的雄风叱咤
所陶醉,他像一个樵夫看见了森林之神,这时的元帅已进入诗人境界,这时他本
身己成诗章。而诗人进入元帅的境界,我总觉得是件可怕的事,是件太可怕太荒
唐的事。

  五文学分为几种、以及雅俗共赏

  我看是有三种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

  纯文学是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
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
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问题。不依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有无。因此
它是超越着制度和阶级,在探索一条属于全人类的路。当约翰逊跑出九秒八三的
时候,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时候,当大旱灾袭击非洲的时候,当那个加拿
大独腿青年跑遍全球为研究癌症募捐的时候,当看见一个婴儿出生和一个老人寿
终正寝的时候,我们无论是欢呼还是痛苦还是感动还是沉思,都必然地忘掉了阶
级和制度,所有被称为人的生物一起看见了地狱并心向天堂。没有这样一种纯文
学层面,人会变得狭隘仍至终于迷茫不见出路。这一层面的探索永无止境,就怕
有人一时见不到它的社会效果而予以扼杀。

  人当然不可能无视社会、政治、阶级,严肃文学便是侧重于这一层面。譬如
贫困与奢华与腐败:专制与民主与进步,法律与虚伪与良知等等,这些确实与社
会制度等等紧密联系着。文学在这儿为伸张正义而呐喊,促进着社会的进步,这
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它的必要性非常明显。

  通俗文学主要是为着人的娱乐需要,人不能没有娱乐。它还为人们提供知识
,人的好奇心需要满足。

  但这三种文学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难以划一条清晰的线。有一年朋
友们携我去海南岛旅游,船过珠江口,发现很难在河与海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线,
但船继续前行,你终于知道这是海了不再是河。所以这三种文学终是可以分辨的
,若分辨,我自己的看法就是依据上述标准。若从文学创作是为人的生存寻找更
可靠的理由,为了人生更壮美地实现这一观点看,这三种文学当然是可以分出高
下的,但它们存在的理由却一样充分,因为缺其一则另外两种也为不可,文学是
一个整体,正如生活是一部交响乐,存在是一个结构。

  那么是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应该追求雅俗共赏呢?先别说应不应该,先问可不
可能。事实上不可能!雅俗共赏的作品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而且最难堪的是,既
便对这罕见的现象,也是乐其俗者赏其俗、知其雅者赏其雅。同一部《红楼梦》
,因读者之异,实际上竟作了一俗一雅两本书。既然如此又何必非把雅俗捆绑在
一部作品里不可呢?雅俗共赏不在于书而在于读者,读者倘能兼赏雅俗,他完全
可以读了卡夫卡又读梁羽生,也可以一气读全了《红楼梦》。雅是必要的,俗也
是必要的,雅俗交融于一处有时也是必要的,没有强求一律的理由。一定要说兼
有雅俗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那就把全世界的书都装订在一起好了。这事说多
了难免是废话。

【此文章由“宇慧文学视界”扫描编辑,独家推出,如网上转载,请保留出处。

 

 
 
 

--
请光临"宇慧文学视界"
http://plain.my163.com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7.183.24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