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hian(2002-06-28 14:01:45), 站内信件
|
凤姐求签得“衣锦还乡”诗。宝钗背后说“这衣锦还乡
四字里头还有原故”。俞平伯指出凤姐仅是临死胡言乱语,说
要到金陵去,宝钗的话没有着落。
“衣锦还乡”四字,就是从十二钗册子上凤姐“哭向金陵
事更哀”一句脱化出来的。“哭向金陵”,本来也有人释为归
葬。“衣锦”也就是寿衣。续书本来惯杀风景。
但是第一百十六回贾政谈运柩回南,向贾琏说,“我想好
几口材都要带回去,我一个人怎么能够照应?想着把蓉哥儿带
了去,况且有他媳妇的棺材也在里头,还有你林妹妹的,那是老
太太的遗言,说跟着老太太一块儿回去的”。“好几口材”,此
外还有赵姨娘,贾政口中当然不提。怎么不提“你媳妇”,第
一百十四回刚死了的凤姐?续书人也不至于这样健忘。
也许凤姐之死里面还有文章。第一百十六回是旧本,第一
百十四回不是。或者旧本缺凤姐之死,到甲本已予补写,安在
第一百十四回。
太虚幻境曲文预言妙玉“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
玉遭泥陷”。落风尘向指为娼,妙玉被强盗抢去,在第一百十
二回,不是旧本,但是整个的看来,这件事大概与旧本无甚出
入。被劫应卖入妓院,方应预言,但是只说贼众“分头奔南海
而去,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
落,也难妄拟”。于含蓄中微带讽刺。因为刚写妙玉怀春“走
火”。
第一百十七回是旧本,写贾环贾蔷邢大舅等聚饮,谈起海
疆贼寇被捕新闻。既然预备不了了之,为什么又提?因为写盗
贼横行,犯了案投奔海盗,逍遥法外,又犯忌,必须写群盗落
网。正说到“‘解到法司衙门审问去了,’邢大舅道:‘咱们别管
这些,快吃饭罢,今夜做个大输赢,’”打断。下一回有大段缺
文,想必就是在这里重提这案件。劫妙玉的贼应当正法,妙玉
本人却应当“不知下落”才对。
至甲本业经另人补写--百廿回抄本上是另纸缮写附
粘--改为即席发落。“解到法司衙门”句下加上一段歌功
颂德:“如今……朝里那些老爷们都是能文能武,出力报效,所
到之处,早就消灭了。”至于妙玉:“恍惚有人说是有个内地
里的人,城里犯了事,抢了一个女人下海去了。那女人不依,被
那贼寇杀了。”这大概是卫道的甲本的手笔,一定要妙玉不屈
而死才放心,宁可不符堕落的预言。
续书人把秦氏与二尤都改了,只剩下一个袭人,成了甲本
唯一的攻击目标。脂本第六回宝玉“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
云雨之事”,至甲本已改为“遂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
入袭人于罪。全抄本前八十回是照程本改脂本,所以我们无法
知道原续书者是否已经改“强”为“与”。但是因为甲本对
袭人始终异常注目,几乎可以断定是甲本改的。
乙本大概觉得“强”比“与”较有刺激性,又改回来,加
上个“拉”字,“强拉”比较轻松,也反映对方是半推半就。
又怕人不懂,另加上两句“扭捏了半日”等等。一定嫌甲本的
“诛心之笔”太晦。
第一百十八回甲本加上一段,写宝钗想管束宝玉,袭人乘
机排挤柳五儿麝月秋纹。此后陆续增加袭人对白、思想、回忆,
又添了个梦,导向最后琵琶别抱。嫁时更予刻划。
旧本虽也讽刺袭人嫁蒋玉菡,写得简短。他的简略也是藏
拙,但是因为过简,甲本添改大都在后四十回。有一两段还好,
如黛玉嗓子里甜腥,才疑心是吐血。其余都是叠床架屋,反高
潮。第一百十九回喜事重重,都是他添的,薛蟠贾珍获赦,贾珍
仍袭职。贾政第一零七回已袭贾赦职,隔了十二回后下旨,又
着仍由贾政袭。旧本虽有“兰桂齐芳”的话,是将来的事,中
兴没这么快,形同儿戏。
看百廿回抄本,如果略去涂改与粘签,单看旧四十回原底,
耳目一清,悲剧收场的框子较明显。别钗赶考,辞父遥拜,这两
场还有点催泪作用,至少比一切其他的《续红楼梦》高明。科第
思想,那是那时候的人大都有的。至于特别迷信,笔下妖魔鬼
怪层出不穷,占掉许多篇幅,已有人指出。尤其可笑的,宝玉宝
钗的八字没有合婚,因为后四十回算命测字卜卦扶乩无一不灵
验如神,一合婚势必打散婚事。
写宝黛的场面不像,那倒也不能怪他。无如大多数的时候
写什么不像什么,满不是那么回事。如第一百十八回王夫人谈
巧姐说给外藩作妾:“……别说自己的侄孙女,就是亲戚家的
也是要好才好。邢姑娘我们做媒的,配了你二大舅子,如今和
和顺顺的过日子不好么?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丰衣足
食的,很好;就是史姑娘……”梅翰林家并没出事,薛宝琴嫁过
去自然衣食无忧。王夫人抄家没抄到她头上,贾政现是工部员
外郎荣国公,一切照常,虽然入不敷出,并没过一天苦日子,何
至于像穷怕了似的,开口就是衣食问题?
晚清诸评家都捧后四十回,只有大某山民说“卖巧姐一
节,似出情理之外……”是因为续书人只顾盲从太虚幻境预
言,不顾环境不同,不像原著八十回后惨到那么个地步。
赵冈指出后四十回有两处不接笋,如果是高鹗写的,怎么
会看不懂自己的作品,不予改正?旧本也已经是这样,不过较
简。第八十八回贾珍代理荣府事,应是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后的
事,至第一零六回始加解释:花名册上没有鲍二,众人回贾政:
“他是珍大爷替理家事,带过来的。”甲本加上两句:“自从
老爷衙门里有事,老太太们爷们往陵上去,珍大爷替理家事,带
过来的。”这里漏掉两个“太”字,应作“老太太太太们爷
们”。再不然,就是太熟读《红楼梦》,记得第五十三回除夕有
“众老祖母”、“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出现,故云“老太
太们”。但是不会略去二位太太,还是“老太太太太们”对。
甲乙本同。今乙本改正为“老太太太太们和爷们”。抄本改
文同今乙本,但缺一“们”字,作“老太太太太和爷们”。
其实元妃丧事不仅是荣府的事,两府有职衔的男女都要到
陵上去--参看第五十八回老太妃丧。续书根本错了。
甲本作“老太太们”,错得很明显,谁都知道贾府上朝没
有第二个老太太,而乙本没有校正。如果甲乙本都是高鹗的手
笔,这一段是高氏整理甲本时添写的,自己的字句不会两次校
对都看不出排错了。这一段似是别人补写的,在高鹗前,可能
是程伟元。
第一百十八回赖尚荣未借路费给贾政,赖家不安,托贾蔷
贾芸求王夫人让赖大赎身,贾蔷知道不行,假说王夫人肯行。
接下文“那贾芸听见贾蔷的假话,心里便没想头,连日又输了
两场,便和贾环借贷。贾环道:‘你们年纪又大,放着弄银钱的
事又不敢办,倒和我没有钱的人商量。’”随即建议卖巧姐。
程高本多出一段解释--全抄本未照添--:
贾环本是一个钱没有的,虽说赵姨娘积蓄些微,早被
他弄光了,那能照应人家?便想起凤姐待他刻薄,要趁贾
琏不在家,要摆布巧姐出气。遂把这个当叫贾芸上去,故
意的埋怨贾芸道:“你们年纪又大……”
这两个不接笋处既经加工,怎么会没看出不接笋?实在不
可思议。唯一的解释是加工者也没看清楚情节,因为后四十回
乌烟瘴气,读者看下去不过是想看诸人结局,对这些旁枝情节,
既不感兴趣,又毫无印象,甚至于故事未完或颠倒,驴头不对马
嘴,都没人注意。这是后四十回又一特徵,在我国旧小说或任
何小说里都罕见。除上述两处,我也发现了个漏洞,鲍二与何
三的纠葛。
来旺本有一个坏蛋儿子,“在外吃酒赌钱,无所不至”(第
七十二回)。续书不予利用,另外创造了一个周瑞的乾儿子何
三,与鲍二打架,“被撵在外头,终日在赌场过日”。也许续书
人没注意来旺的儿子,也许因为来旺强娶彩霞为媳,涉及贾环
彩霞一段公案,不如不提,其实这都是我过虑,他哪管到这许
多?用周瑞的乾儿子,是因为周瑞有个儿子,在凤姐生日酗酒
谩骂,失手把寿礼的馒头撒了一院子,经赖嬷嬷求情,才没被
逐,只打了四十棍(第四十五回)。那么为什么不就用周瑞之
子,正好怀恨在心,串通外贼来偷窃,报那四十棍之仇?为什么
倒又造出个乾儿子?因为续书人一贯的模糊影响,仿佛记得有
这么回事,也懒得查。万一周瑞没儿子呢?说是乾儿子总没
错。
窃案发生之夜,何三当场被包勇打死,窃去贾母财宝,向系
鸳鸯经管,贾母死后殉主,只得由琥珀等“胡乱猜想,虚拟了一
张失单”(第一百十二回)。回末忽云:
“衙门拿住了鲍二,身边搜出了失单上的东西,现在
夹讯,要在他身上要这一夥贼呢。”
虚拟的失单上的东西,竟找到了,已属奇闻。鲍二与何三
不打不成相识,竟成为同党。两次实写众贼,都没有鲍二,想有
佚文。
赵冈与王(佩之亻换作王)璋发现高鹗补过两次漏洞。第九十
二回回目“评女传巧姐慕贤良,玩母珠贾政参聚散”,文不对题,
只有讲《列女传》,玩母珠,没有慕贤良,参聚散,乙本补上巧
姐的反应,及贾政谈母珠与聚散之理。
第九十三回水月庵闹出风月案,赖大点醒贾芹必是有人和
他不对。“贾芹想了一想,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未知是谁,下回
分解”。下回不提了,没有交代。乙本改为“贾芹想了一会子,
并无不对的人”。
乾隆壬子木活字本,即原刻乙本,这两处都没改。高鹗并
没有补漏洞,是今乙本补的。
此外如“五儿承错爱”,以为宝玉调戏她,“因微微的笑
着道”,原刻乙本同甲本。今乙本改为“因拿眼一溜,抿着嘴
儿笑道”,变成五儿向宝玉挑逗。
第一零一回凤姐园中遇鬼,回家贾琏“见他脸上颜色更
变,不似往常,待要问他,又知他素日性格,不敢相问”。甲乙
本同。今乙本始误作“凤姐见他脸上颜色更变,不似往常,待要
问他,又知他素日性格,不敢相问”。
乾隆百廿回抄本第七十八回(石朱)批“兰墅阅过”四字。杨
继振相信是高鹗的稿本,题为“兰墅太史红楼梦稿”。俞平伯
吴世昌都认为不是。自己的稿子上怎么会批“阅过”?俞平
伯倾向于乙本出版后,据以抄配校改旧抄本。吴世昌的分析,
大意如下:
前八十回--底本:早期脂本。
改文:高氏修改过的另一脂本抄本。
后四十回--底本:高氏续书旧本。
改文:高氏续书改本之一--先后改过不止
一次。
“可以定为乾隆辛亥(一七九一)以前的本子,亦即程伟元
在这一年付排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全书以前的抄本。”(《红
楼梦稿的成份及其时代》)
这就是说,是甲本出版前的一个抄本。既非高氏稿本,当
然也不是他叫人代抄的,而是拿来给他鉴定或作参考的。想必
他这个较早的后四十回改本也与后四十回旧本一样流传。
我看了这百廿回抄本的影印本,发现第九十二、九十三的
漏洞已经补上--“慕贤良”、“参聚散”、贾芹“并无不对
的人”。第一零九回柳五儿也“拿眼一溜,抿着嘴笑”,第一
零一回凤姐遇鬼,贾琏变色,凤姐不敢相问,俱同今乙本。
第一零六回补叙贾珍代理荣府事,作“老太太太太〔们〕和
爷们”,也是照今乙本涂改的,前面已经提过,此外不能多引
了。据此,这抄本的年代不能早于壬子(一七九二),原刻乙本
出版的那年。
但是在“金玉姻缘”、“金石姻缘”的问题上,全抄本又
都作“金石”(第九十五、九十八回),同原刻乙本,与今乙本
异。
此外当然还有俞平伯举出的“未改从乙〔即今乙〕之例二
条”第一项:第六十二回“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
的巧”。同甲乙本。今乙本“老太太”作“大太太”。
这种地方是酌采,还是因为是百衲本--像俞平伯说
的--须俟进一步研究。这本子本来有许多独立之处,也有些
是妄改,俞平伯分析较详,但是声明他没有仔细校勘后四十回,
所以他认为改文是乙〔即今乙〕本。吴世昌则含糊的称为“程
本”或“高氏修订后的续书本子”,不言甲乙,一定是在后四
十回发现有些地方又像甲本--因为原刻乙本未改甲本。好
在他说高氏续书“正如他的前辈曹雪芹一样,也是屡次增删修
订而成”,这不过是改本之一。
高氏在乙本出版后还活了二十三年,但是如果又第三次修
订《红楼梦》,不会完全没有记载。今乙本一定与他无关。但是
根据吴世昌,今乙本是高氏较早的改本,流传在外,怎见得不是
别人在乙本出版后渗合擅印的?
倘是高氏早期改本,修改时手边显然已无后四十回旧稿,
就着个残缺的过录本改,竟没看出至少有两处被人接错了。佚
文未补.补了两个漏洞,出甲乙本的时候又挖去,留着五个漏
洞,这都是在情理之外。
距今十一年前,王(“佩”之亻换作王)璋已经疑心“程乙本
〔即今乙本〕是别人冒充程高修改牟利的,所以改得那么坏”。
但又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
(一)甲本与〔今〕乙本相隔不足三月,高鹗健在,此后还中
进士,做御史,他人未便冒名。
(二)〔今〕乙本前的引言,确是参考各本的人才写得出。
(三)都是苏州萃文书屋印的。甲、〔今〕乙本每页的行款、
字数、版口等全同。文字尽管不同,到页终总是取齐成一个字,
故每页起讫之字绝大多数相同。第一百十九回第五页,两个本
子完全相同,简直就是一个版,不可能是别人冒名顶替。
现在我们知道中间另有乙本,也是萃文书屋印的。三个本
子自甲至乙、至今乙,修改程序分明。今乙本袭用乙本引言,
距甲本决不止三个月。究竟隔了多久?
今乙本与甲本每页起讫之字几乎全部相同,是就着甲排本
或校样改的,根本没有原稿。杨继振藏百廿回抄本当是今乙本
出版后,据以校改抄配,酌采他本,预备付抄,注有“另一行
写”、“另抬写”等语。不过是物主心目中最好的本子,不见
得预备付印传世。
“兰墅阅过”批语在第七十八回回末,或者只看过前八十
回脂本原底。第八十回回末残缺,故批在较早的一回末页。还
有一个可能,是这抄本落到别人手里,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本子,
请专家鉴定。批“兰墅阅过”,自必在今乙本出版后若干年。
封面秦次游题“佛眉尊兄藏”。影印本范宁作跋,云不闻
杨继振有“佛眉”之号,疑杨氏前还有人收藏。道光乙丑年
(一八二九),这本子到了杨氏手里,连纸色较新的誊清各回也都
有损坏残缺。抄配今乙本各回既已都这样破旧,今乙本应当出
版很早,不在乾隆末年,也是嘉庆初年。
“……甲乙两本,从辛亥冬至到壬子花朝,不过两个多月,
而改动文字据说全部百二十回有二万一千五百余字之多,即后
四十回较少,也有五九六七字,这在《红楼梦》版本上是一个
谜。”(俞平伯《谈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现在我
们至少知道不全是程高二人改的,也不都在两个月内。
汪原放记胡适先生所藏乙本的本子大小,--米突想系
“仙提米突”误-分订册数,都与原刻乙本不同。但是初版
今乙本一定与甲乙本完全相同,页数也应与乙本相同,比甲本
多四页,始能冒充。乙本几乎失传,想必没有销路,初版即绝
版,所以书坊中人秘密加工,改成今乙本。目的如为牟利,私自
多印多销甲本,不是一样的吗?还省下一笔排工。鉴于当时对
此书兴趣之高与普遍,似乎也是一片热心“整理”《红楼梦》。
剩下唯一的一个谜,是萃文书屋怎么敢冒名擅改。前文企
图证明今乙本出版距乙本不远,高鹗此后中进士,入内阁,这二
十多年内难道没有发觉这件事?
汪原放,赵冈,王(“佩”之亻换作王)璋三人举出的甲本与
〔今〕乙本不同处,共有二十七个例子,内中二十一个在前八十
回。前八十回大都是乙本改的,后四十回全都是今乙本改的。今
乙本改前八十回,只有两个例子。照一般抽查测验法,这比例如
果相当正确的话,今乙本改的大都在后四十回。
萃文书屋的护身符,也许就是后四十回特有的障眼法,使
人视而不见,没有印象。高鹗重订《红楼梦》后,不见得又去重
读一部后出的乙本,更不会细看后四十回。也不会有朋友发现
了告诉他。后四十回谁都有点看不进去,不过看个大概。
高鹗续书唯一的证据,是他作主考那年张船山赠诗:“艳
情人自说红楼”,句下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
补。”在那时代,以一个热中仕进的人而写艳情小说,虽然不
一定有碍,当然是否认为妥。程高序中只说整理修订、“截长
补短”,后人不信,当时一定也有好些人以为是高氏自己续
成。这部书这样享盛名,也许他后来也并不坚决否认。
山西发现的甲辰(一七八四年)本,未完的第二十二回已补
成,同程甲本而较简。吴世昌认为是高鹗修改过的前八十回,
作序的梦觉主人也是高氏化名。
高氏一七八五年续娶张船山妹,倘在甲辰前续书,当在续
弦前好几年。张妹嫁二年即死,无出,在程高本出版四年前已
故,距赠诗已有十四年之久。张认为妹妹被虐待,对高非常不
满,这些年来不知道有没有来往,也未必清楚《红楼梦》整理经
过。但既然赠诗,岂有不捧句场之理?这也是从前文人积习。
此外还有高鹗《重订小说既竣题》一诗:
“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
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吴世昌自首句推知高氏昔年续作后四十回,现在老了,
“只能做些重订的工夫”;否则光是修辑《红楼梦》,怎么需要
这些年,“昔年”也在做?这样解释,近似穿凿。乙本引言作
于“壬子花朝后一日”,诗中次句想指花朝。上两句都是说老
了,没有兴致。下两句写昨夜校订完毕的心情,反映书中人最
后的解脱。“抱嫦娥月”是蟾宫折桂,由宝玉中举出家,联想
到自己三四年前中举后,迄未中进士,年纪已大,自分此生已
矣,但是中了举,毕竟内心获得一种平静满足,也是一种解脱。
看高氏传记材料,大都会觉得这是他在这一阶段必有的感想。
他是“晚发”的。《砚香词》中屡次咏中举事,也用过“嫦娥佳
信”一辞。
后四十回旧本一定在流行前就已经残缺了,不然怎么没法
子从别的本子补上?我们知道程高与今乙本的编辑手边都有
后四十回旧本,因为屡次改了又照旧本改回来。程高序中说:
“更无他本可考”,是否实话?会不会另有个甲本抄本,由程
高采用?还是甲乙本同是统由高鹗修改补写的?
甲辰本的第二十二回已补,将原定宝钗制谜改派给黛玉,
此后贾政看了宝玉的谜,“往下再看道是:‘有眼无珠腹中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
物。贾政看到此谜,明知是竹夫人,今值元宵,语句不吉,便佯
作不知,不往下看了”。未说是谁做的,是补写者聪明处。除有
神秘感外,也还有点可能性,同回贾环的谜也既俗又不通。甲
辰本批:“此宝钗金玉成空”。似是原意。宝钗怎么会编出这
样粗俗的词句,而且给贾政看?联想到第七十九回香菱说:
“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令人失笑。
到了程甲本,当然已经指明是宝钗的谜。是甲本改的还是
续书人改的?还是本来是续书人代补的?后四十回的诗词虽
幼稚,写宝钗的口吻始终相当稳重大方,似乎不会把这民间流
行的谜语派给她,怎么着也要替她另诌一个。但是如果书中原
有,他也决不会代换一个。
一七九零年左右,百廿回抄本与八十回抄本并行,可见有
一部份读者不接受后四十回。如果并行的时期较早,甲辰本或
者是酌采续书人改动前文处,第二十二回那就是他补的。但是
一七八四年还没有百廿回本之说。
竹夫人谜似乎目光直射后四十回结局,难道除了续书人还
有第二个人设想到同一个明净的悲剧收场--宝玉遗弃宝
钗--不像所谓“旧时真本”宝钗嫁后早卒,宝玉作更夫,续
娶沦为乞丐的湘云;与另一个补本的钗黛落教坊。这是单就书
中恋爱的故事而言,后四十回的抄家根本敷衍了事,而另外两
个本子想都极写抄家之惨,落教坊也是抄没人口发卖,包括家
属。
这两种补本似乎也是悲剧。最早的三部《续红楼梦》倒都
是悲剧,不像后来续的统统大团圆。这是当时的人对此书比较
认真,知道大势无法挽回。所以补第二十二回的人预知宝玉娶
宝钗、出家,也许并不是独特的见解。
大概不是续书人补的。那么在他以前已经有一个人插手,
在他以后至少也有一人--后四十回有个接错的地方,似是程
高前另人加工,添了一段。还添了别处没有?周春《阅〈红楼
梦〉随笔》记一七九零年有人在浙买到百廿回抄本,这本子的后
四十回是简短的旧本,还是扩充的,如程甲本?前八十回有没
有甲本的特徵?
周汝昌说“乡屯”戚本改“乡(屯阝)”,俗本均作“村”,想
必是指后出的坊本。甲本直到光绪年间,乙本与今乙本都简称
“屯”。东北的屯最多。高鹗原籍辽宁。如果甲本的编辑是
南人--北人也或者是东北、河北最熟悉这名词--一定会把
第三十九回这个”屯”字与后四十回的许多“屯”字都改了,
高氏重订乙本时已经看不到,不及保留。甲本不但没改,添写
部份还也用“屯”字,如前引“差人下屯”。
乙本引言对后四十回显然不满:“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
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可见程高
并不是完全没有鉴别力。但是高鹗重订乙本,所改的全在前八
十回,后四十回似乎分毫未动。为什么他们俩赞扬的反而要
改,贬抑的反而不改?理由很明显:甲本前八十回改得极
少--大部份是原续书人改的--而后四十回甲本大段添
改。是高氏自己刚改完的,当然不再改。因此甲本也是高氏手
笔。
至少我们现在比较知道后四十回是怎样形成的。至于有
没有曹雪芹的残稿在内,也许已经间接的答复了这问题。当然
这问题不免涉及原著八十回后事的推测,一言难尽,改日再
谈。正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