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finded(鸿远)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10:02:18), 站内信件
|
今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楼群间站立着一个流浪汉,污浊的衣服已经破败散怀,连同手脸都只是黑色,不能分辨出原本色彩,他的双手正在摆弄一个收音机大小的东西,怀中拥着一个半鼓的布袋,在我匆匆略过的印象中,他又绝对不是拾垃圾的。也许是他那双立地的赤脚打动了我,虽然已擦肩而过,我又折了回来,掏出钱给他,出乎意料的是,他居然摇摇头,然后看着我。我想说些什么,又想解释什么,刹那间竟无言以对,只有尴尬地再回头走掉。然而刚才产生的些许优越自得感被彻底击打得粉碎,代之以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许是惭愧。
回家的路较长,我边走边想,当我回到家中,思索中,心静渐渐平稳下来,刚才的一幕还是难以放下,尽管我自以为曾经沧海,然而我知道在我转身离去的那一段路程,我是在他目光的注视下走过的。这令我很难受。现在细细回想起来,我竟然从没有看他的眼睛,因而并不了解他在这段小插曲中眼神的变化。我只是一厢情愿愚蠢地以恻隐之心‘施舍’,因而有了彼-此、高-下的差别,自然就不会关注“受施者”的感受。当他出乎意料坚定地拒绝时,我是不知所措或者说不敢看他的眼睛,因为我已经感受到,我的‘慈悲’ 给他造成了伤害,进而又显得我是如此卑微狼狈。所有人一生中遇到的‘乞丐’会很多,但并不是个个都在期待我们的施舍。
当我接触到佛教开始,我就在努力慈悲,激发‘慈悲心’,施舍“慈悲行”。今天为止,我才发觉自己是多么可笑与无知,就如同在安全的影院中为灾难片中人物激动一样,我的‘慈悲’竟然是建立在自我优越的先天条件基础上,然后以‘理所当然’的心态和漫不经心的方式来‘慈悲’。‘受者’是物质上的自立,‘施’者是精神上的企求。古有‘恶死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那么现在的我和流浪汉的关系自那一刻起直至将来,究竟谁又是乞丐呢?
一个活佛说过:当你看见痛苦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而幸好不是自己时,那是怜悯;当你因为痛苦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而痛感不是自己时,那是慈悲。我现在清楚认识到:我就是那个----假慈悲。佛说无差别心,说彼此无二,诸法无我等等法门,都在我所谓的慈悲心中被蒙蔽了,一方愿‘施’,对方不见得必得‘受’。更何况施时的心态还有问题。“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简单,就差有人在‘自以为施’的时侯,搬来镜子,好好照照善良面孔下的那副自得心态。
人有三起三落,生活总有起伏,对自己和未来把握不定、解释不清时,我寻找到宗教,我深信佛是慈悲的,正如耶稣的爱心一样,他们奉献给世人的是一条条笃定坚实的自新之路。我同样相信他们会慈悲得落泪,就因为有我这样的愚昧驽钝的人,常常只是看到远方的路,却总饶不开眼前的墙,其结果,我还是在原地徘徊。我真心感谢这个人,是他给我上了一立体生动的课,他就是今天我心路历程中度我的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