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anhai13(南海十三郎)
整理人: sam726hk(2002-07-14 23:34:28), 站内信件
|
厲以寧﹕中國農業經濟 如何改善
6月19日 星期三 更新
【明報專訊】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廣 告
加入世貿以後,對中國究竟是利還是弊﹖我認為,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是利大於弊。
加入世貿 利大於弊
衡量利弊,必須站在宏觀的高度看。加入世貿,近期至少有兩大好處﹕
一是改革加快了。79年以來,改革促進開放,開放促進改革,加入世貿是進一步全方位地開放,勢必加快改革,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是政府職能的轉換將加快。多年來,政府職能轉換一直比較滯後,但世貿的規則不是約束企業和個人,而是約束政府。例如,給予一切投資者國民待遇,不能歧視,也不能保護,單是這一項,便可加快政府職能轉換。
當然,加入世貿也使我們面臨挑戰。即使是挑戰,也應該看到在挑戰中也包含機遇。例如關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對於我們「打出去」是有好處的。加入世貿,不僅是外資進來的問題,還有我們「走出去」的問題。
外資銀行及服務企業進來後,給我們挑戰,但他們服務質量好、項目多,國有銀行長期以來按照所有制來為企業貸款,外商銀行就不管,只要企業效益好,就能取得貸款,民營企業就有機會獲得更多貸款,這就對國內銀行及服務業增加壓力,他們必須增加服務項目及提高質量,這難道不是機遇嗎﹖
對於加入世貿,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第一,我們談接軌,是指經濟運行規則接軌,不存在政治、經濟制度的接軌問題﹔第二,要認識到雖然挑戰與機遇並存,利大於弊,但須知道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我們必須花很大力氣,尋求對策,措施不當,對策沒有跟上,機遇就白白浪費,最後的結果也可能是弊大於利。
提高農民收入 政府增加投資
加入世貿,在農業方面有以下承諾﹕
一、關稅率逐步降低﹔
二、進口配額逐步減少﹔
三、出口補貼取消﹔
四、動植物的檢疫改為抽查制﹔
五、農業服務領域要逐步開放。
現在中國農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競爭力不如人。我國主要幾項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而且質量不如人。今年人大會議討論重點之一就是農業。對策何在﹖
首先,國家必須增加投入,主要用於幾個方面﹕
一是優良品種基地的建設,一定要國家及各級政府出錢,農民沒有能力幹這件事。
二是農田水利建設。中國水利的問題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北方水少了,南方水多了,全國水髒了,不少地區水土流失了。國家要花錢幫農民建水庫、水庫擴充、打井找水,處理污染,採取節水的措施。
三是農業技術的推廣,目前只有很小部分的農業科研單位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還有農民培訓問題,各級政府也要花錢。
國家必須花這些錢,才能使農業有良好的基礎設施、良種培育及完善的水利系統,使農業技術得到推廣。
第二,要發展農業方面的優勢產業。今年人大會議有很多專家提出意見,總的來看,農業有五大優勢產業﹕
一、蔬菜。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西方國家勞動力成本高,不宜種蔬菜﹔
二、水果。南方水果資源豐富,菠蘿、香蕉、龍眼、荔枝等,北方的蘋果好吃,也有優勢﹔
三、花卉。花卉產業發展勢頭大,隨生活水平提高,過年過節送花成為時尚,花卉國內外市場需求量也大﹔
四、茶葉。這是中國傳統優勢,世界華人、東方人都喝中國茶﹔
五、養殖業。如養殖魚蝦、螃蟹。
改善技術 集中發展優勢產業
只要我們在糧食上穩定大局,加上在上述產業充分發揮優勢,農民的收入是可以提高的。但是必項注意,中國的農產品被外國人認為農藥殘存量比較大,一定要加強檢查監督。
----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
紅宵夜盜寒江雪,
癡人正是十三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