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6-20 20:19:28), 站内信件
|
读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我觉得读者常常会陷入二种极端。
第一种就是就是不联系任何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当时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和不作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而任凭自已的喜好作天马行空的想象,把作品的人物、情节套入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去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典型的如对其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片面极端的评判,对宝玉是否同性恋等无聊的争论。这种情况下读者根本没有理解,也不想去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意义,这种阅读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作品和作者为中心的;
第二种情况是不以整体的目光去理解细节,而是把细节单独抽出来任意引申放大,并根据需要任意拼凑组合这些细节(甚至是夸大了的细节),典型的如索隐家们的考证和有些网友为了证明其对书中某些人物形象作偏激评判而罗列的"证据"。
我以为这两种解读方式都是欠妥的,这样不但不可能真正去理解作品的的种种精妙,反而会误入歧途,离作品的原来面目越来越远。
大凡伟大的作品都会有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例如《巴黎圣母院》所揭示的宗教与人性的矛盾,《三国演义》的历史分合哲学观,《海与老人》的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等等,而实际情况住往是数种思想交错在一起,或主辅有致,或相辅相成地主导着全书人物、情节等要素。我想,如果能认清这一点,对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看看红楼梦,开头第一章就表明"梦"与"幻","真"与"假"是全书立意本旨,虽然这种思想也确实若有若无地贯穿全书,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作者饱蘸辛酸之泪,自言其痴,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而非佛门弟子),无论如何不可能穷毕生精力去诠释这种四大皆空的佛禅思想;另一方面书中的悲剧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和自由爱情的无情摧残,客观上构成了小说的批判现实意义,而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记录,批判现实应该也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所以我认为这些都只能作为辅线为主线服务。我的理解是,曹雪芹所要诠释的,应该是人性中"情"的另一种"理想化"的层次。"情"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性永恒的话题。曹雪芹试图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来诠释,也就是所谓的意淫了。意淫有别于淫,也显然不同于熟滥的才子佳人生死相许式的情,意淫之区别于金瓶梅式的淫,在于前者溶入了人文的意义,因而有了更高层次和理想色彩,而后者基本上和动物的本能没什么区别(关于这点,在关闭][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