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港 人 治 港 】>>【特首之页】>>转﹕有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

主题:转﹕有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
发信人: nanhai13(南海十三郎)
整理人: sam726hk(2002-06-12 22:59:48), 站内信件
張文光﹕有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
5月31日 星期五 更新 


【明報專訊】香港的政治是一個畸胎。殖民地的歲月不用追懷,回歸五年才使人驚覺,香港在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背後,實行「有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
 

免費的政治午餐

現代的商人政治,早已遵循民主的原則﹕人民選議員,議員組政黨,政黨管國家,用政黨輪替轉移權力,讓人民的意志決定國家的路向。但香港的商人,卻沒有現代政治的勇氣,永遠想吃免費的政治午餐,不想在民主選舉中流一滴汗,而可以管治香港,做永遠的莊家。

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時候,最大的擔心是香港的資金外流。因此,團結資本家成為過渡期最重要的政策,中下階層要求民主治港的聲音,被壓抑到《基本法》的牆角,傷害了民主派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也動搖了香港政治的階級平衡。8*9年的六*四事件,民主派組織百萬人的遊行,更使中國政府對民主派深存戒懼,雙方的關係跌至冰點,至今仍然有歷史的傷痕。

商界局長 出入自如

香港的商界就在這段日子,正式登上政治的舞台。草委、諮委、預委和推委,一連串有中國特色的名堂,制訂了一系列商人做莊的政策。董建華就是商人的總代表,成為香港第一屆特首。他們沒有治港的經驗,回歸後仍然要依靠公務員組織政府。然而,董建華愈來愈發覺,政府高官不像公司下屬,跟老闆「理念一致」,讓他的施政受到掣肘。當董建華連任的時候,他要拋棄的第一個包袱,就是「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高官。

董建華的問責制,說穿了就是要換血,用商界精英取代公務員高官。因此,問責制採納了類似「旋轉門」的制度,讓商界的局長可以出入自如,海闊天空。於是,香港開始出現了一個以商界為主導的政府黨。他們毋須選舉而執政,毋須組黨而做莊,毋須出汗而吃政治免費午餐,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遙相呼應,一脈相承。

宮廷政治 特權政治

中國特色的商人治港,對內是宮廷政治,對外是特權政治。董建華設立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以欽差大臣的方式行走江湖,為董建華傳話和辦事,就是宮廷政治的現代版。董設立的高官離任受聘委員會,對離任高官立即受聘私人機構,不設任何具約束力的限制,就是特權政治的新典範。宮廷政治和特權政治,都是封建皇朝的雙生子,有幾千年的政治傳統,成為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呼之則來,揮之不去。

然而,商界不是全世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現代的民主政治,已成為人類的共同價值,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中國還是香港,總不能永遠關起文明的大門,繼續封建時代的中國夢。



----
“納粹党迫害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沒有作聲,因爲我不是共產黨人; 

不久他們又殺害猶太人,我也沒有吱聲,因爲我不是猶太人; 

之後他們圍捕工會分子,我還是沒有說一句聲,因爲我沒有加入工會;

後來他們再來捉拿天主教徒,我仍舊不哼一聲,因爲我是新教徒; 

最後,他們來迫害我,但環顧身邊,已沒有可以爲我鳴冤的人了。” 

----Martin Niemoeller(馬田尼慕拿,德國傳教士)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