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7664002(源)
整理人: tf386930(2002-06-13 15:24:26), 站内信件
|
相册里有一张黑白照片,我穿着碎花棉布裙子,坐在西湖边的石栏上,嘴巴抿得紧紧的,腼腆地笑。那年,我六岁。
小时的我只记得三潭印月和动物园里的老虎,其他的印象已经碎在那一处处让人心动的地方,怎么也完整不起来。倒是在后来的书本里走过断桥和苏堤,也从此认识了白娘子和许仙。以后也曾去过几次杭州,在风和日丽的西湖边,我很想自己就是那断桥下的一滴流水,翻来覆去地寻找一些别致。
人文和历史其实永远不是我旅行的目的。可是,一个不经意的拐弯处,一块砖瓦或者一堵断墙,那历史就出来了。沿湖滨走去,对面不远就是岳王庙。庙前的廊柱上,刻着《满江红》里我最喜欢的两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历史是回不去了,那就站在历史之外仰望英雄吧。
岳王庙对面有个码头,游人可以乘船到湖心岛。附近的江心洲上,有三五成群的白鸟飞起。不远处,是大片大片的荷,碧绿的莲篷,在亭亭的荷叶中探出头来。据说,南宋时那里为一官家酿酒的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风一吹,荷香与酒香四溢,因而就有了这朴拙而温柔的名字——“曲院风荷”。远远地看着,我的心思就在那千朵万朵的荷里了。乘着船到了三潭印月,上了岸是曲曲折折的小径和回廊。走在曲桥上,桥下还是那些慵懒雅致的莲,一些红锦鲤在圆圆的叶片之间戏游。荷中最见景致的要算“宰相荷”了,叶子呈圆圆的盘状,周边向上挺起,有着一种天生的灵性。
沿着曲桥,信步走到岛边。身外是树,树外是湖,湖外是天。一两个花圃,三四个行人,五六座石桥。人慢慢悠悠地走着,不必记挂什么。放眼望去,隔岸的青山雾气缭绕,保亻叔塔成了一个隐隐约约的影子。“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想战国时期的西施、范蠡,经历无数磨难,匡复故国之后,舍弃富贵荣华,泛舟太湖。只觉得,这样风姿淡雅的西湖,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太湖毕竟太过于烟波浩渺了。
我喜欢走在夜晚的苏堤上,看鸟儿从水上掠过,消失于或绿或暗的枝丛间;河灯一朵一朵的亮着,勾勒出凹凸起伏的轮廓。如果赶上中秋时节,在湖边赏月会更有一番情趣。苏堤、白堤上,闲闲散散的人们不顾一切地与恬淡的灯光、夜色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的月色、这样的日子,才可以洗净尘世的俗痕,以闲散的心情欣赏那一轮闲散的月。到了午夜,堤上的行人依然络绎不绝,我期望自己能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被融合、被淹没,让自己能站在景致的表面看到这个城市的深处。
我想,我对西湖是情有独钟了。多少次,它模模糊糊地站在我梦里——背景是那一支清远的笛,越过“山外青山楼外楼”,于有水处抖动了几下,碎了那一湖的月色和荷香。
---- 梦里,拈一把桃红的妩媚,
让它轻轻的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