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体育运动>>● 乒去乓来>> ┣乒乓球╬点墨┫ >>【个人文集☆hpzhuzhu】>>小议中国模式

主题:小议中国模式
发信人: hpzhuzhu(云湿衣)
整理人: wgqdhd(2002-10-27 17:38:35), 站内信件
“中瑞对抗赛中,中国队又一次战胜瑞典队!”许多球迷听到这则消息都觉得扬眉吐气,而我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只觉得现在的中国队就像一只善爬的猴子,爬得虽高——“乒坛霸主”,却忘了自己的红屁股——中国模式的弊端。 
  谈了中国在乒坛的地位,真的可堪称霸主,而且地位似乎难以动摇。中国队员披金戴银,让乒坛的外国人几乎见到中国人就犯怵,然而我觉得中国在创造了无数成绩的过程中又走上了一条歧道,整个中国乒坛弥漫着一股功利主义的气息,似乎中国人只关心金牌,而把比金牌更重要的体育精神抛在一边。

  不是我崇洋媚外,我真的觉得中国队员与欧洲队员在对乒乓球的理解上有很大的距离。电视台采访一些运动员时就能体现出这种区别。当主持人问为什么他们要选择乒乓球时,欧洲的选手答的是“I like.”而中国的选手答的却是“可以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当然为国争光毫无非议,然而这似乎也太功利了。当运动最初产生时是为了娱乐,为了超越自我,金牌固然很重要,然而还有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难道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只有金牌吗?

  我们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许多优秀选手过早地退役,让人只能在录象中欣赏到他们的风采,大量优秀选手流走异乡,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人才济济的结果,而我却认为这正最看出中国模式的弊端。我们在赞叹“长青树”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流星雨”呢?

  外国选手打球是出于对乒乓球的爱好,自己想训练时就打电话给教练,而中国选手每天苦练八个小时以上,大运动量是出成绩,却扼杀了运动员的运动青春。中外运动员对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当一方觉得此局无望,外国选手一般会打些表演球,让观众赏心悦目,而中国人却常常草草了事。可以说,中国今日的成就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结果,而金牌的甜蜜之后有太多的苦涩与辛酸。我们把金牌、胜负看得太重了,球就打得很累,就迷失了体育的本意。赢得起却输不起,输一次就急着找人报仇,输了就不跟人握手,一点风度都没有,那样,中瑞对抗赛赢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无非是自欺欺人罢了。

  周总理说过搞乒乓艺术,而我们离乒乓艺术还有多远?



----
因为有山,
才能依偎着云,
……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