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eddrluo(诚之)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55:35), 站内信件
|
按:这是一篇书介;但是对圣经的介绍颇深入,供各位参考。
对所谓的“圣经无误”有另一种看法。
圣经的世界(The Complete Bible Handbook)
作者:约翰‧鲍克(John Bowker)
译者:刘良淑
出版者:猫头鹰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11
类别:历史人文
作者简介
约翰‧鲍克(John Bowker),1984至91年担任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现为伦敦葛里辛学院特别会员、坎特伯里大教堂荣誉会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著作甚丰,着有《死亡的意义》(The Meaning of Death,荣获1993年哈泼‧科林斯宗教书奖)、《牛津辞典:世界宗教》(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圣经的犹太解释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Jewish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耶稣与法利赛人》(Jesus and the Pharisees)、《世界宗教》(DK出版)。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并为BBC电视台主持一系列介绍现代宗教的节目,包括《信仰世界》影集。
本书简介
我们或许知道圣经是神的话语,是影响西方文明的宝典,是翻译成世上最多语言的一本书,也或许听过创世记、伊甸园、启示录等圣经故事,但对圣经仍很陌生。圣经是如何写成的?它的本质、权威、史地背景如何?其准确性与可信度多高?要如何正确地研读与解释?它与我们、与这个时代又有什么关系?本书将带领您进入圣经的世界,一一为您解惑。
本书书摘
什么圣经非常重要?答案很简单:现在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相信,圣经就是神的话。如果不那么精确,可以说世界上四分之三人口,接受圣经是一种神的话。对犹太教徒和基督徒而言是如此,但其它人——包括回教徒、波斯教徒、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相信圣经从神而来。回教徒认为,犹太教徒和基督徒把神的话和人的话混在一起,但他们也相信圣经起初是从神而来的。
因此,从古到今,圣经已然成为许多人生活的核心。「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这句话对无数人而言,是真真确确的。在充满希望的时候,圣经鼓舞人心;在忧伤难过的时候,圣经提供安慰。圣经启发人为世人服务,慷慨解囊、彼此救助。在混乱困惑的时代,圣经是导引,直接把人带到神的面前。
文学和艺术中的圣经
圣经是语言主要的素材之一,也是文学、音乐、艺术的灵感之源。没有其它的书写文字,能像圣经的影响力那样无远弗届。过去有很多作家熟读圣经,圣经文字也成为共通的语言。当时的著作和诗歌即使和宗教无关,读者通常也必须了解圣经,才能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圣经甚至也影响了写作方式。圣经作者身处的时代,比公元前5世纪「史学之父」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早了许多。但他们了解历史事件彼此关连,都在叙述一个持续进行的故事。他们也知道,时间不仅是片段时刻的总和,更是一个具有意义的过程。圣经作者带着这样的认知创造出历史。
他们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创3:8-9),知道自己无法躲避神的面,「耶和华说,人岂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耶23:24)圣经作者不但写下伟大神圣的英雄故事,也记录了他们的各种失败。圣经作者如此做,确保艺术和文学符合现实生活。我们可以说,小说——甚至电视、连续剧或深入挖掘丑闻的现代传记——在在都受到圣经影响。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本书中的插图显示,长久以来,圣经是世界各地艺术家最大的挑战,但圣经也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描绘古代生活的图画,很少能保存到现在;但这却使人类的想象力更自由的翱翔。
一本危险的书
即使对不信神的人而言,圣经仍是一本重要的书。这也是这本《圣经的世界》可以发挥功用的原因。我们必须了解圣经,因为圣经对今日世界的形成,影响深远。另外,圣经也是一本「非常危险」的书,值得深入了解。基督徒杀害犹太教徒,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犹太教的人为了争夺应许之地,也残害非我族类。虽然只有部分犹太教徒和基督徒这么做。不过,还是有不少人以圣经教导为借口,烧死女巫、杀害同性恋、殴打儿童、贩卖黑奴,还制定法律把女人视为小孩、把动物视为财产,并借口耶稣是和平君王,发动战争。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说:「大半本圣经都记载淫秽、肉欲、放荡、酷刑、复仇等情节,与其说圣经是神的话,倒不如说是魔鬼的话。这本书是恶之史,败坏人心。」(《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1794)圣经里那些丑恶的态度和行为,已经受到严厉谴责;有时是以圣经直接予以谴责,有时圣经记载这些事所使用的语气,就隐含了谴责之意。这让我们看到,圣经的确是一本具有震撼力的书,可供人由不同角度理解。
而且不同的诠释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的结果。如果真是如此,「圣经是神的话」这个陈述到底是什么意思?
神的话与神的百姓
我们可不可以说,圣经是神口述的,所以内容一点错也没有?用学术用语来说,圣经是否绝无谬误?这并不是说,圣经没有任何形式的错误。因为大家都同意,圣经在事实的记载上,有错误之处。不过,这些错误有不同的解释方法(错误例证见参考资料:52)。霍奇(Even Charles Hodge, 1797-1878)坚决主张,圣经在各方面——包括历史与科学——都绝无谬误。但他也同意,圣经里的确有错误之处:「怀疑论者找出的这些错处,和整部圣经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这就像巴特农神殿是大理石盖成的,即使其中掺杂了一丁点儿砂岩,整个神殿还是由大理石建造而成,正常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如果某位圣经作者写两万四千人被杀,另一位写两万三千人被杀,也不足以否定圣经是神的默示。」(《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 1871, I, 163页)。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粉饰这丁点砂岩,硬说砂岩是大理石。事实上,这些瑕疵告诉我们一项关于圣经的真理;这项真理至关紧要,并使人得以自由。那就是:虽然人类的知识有限,历史也尚未结束,但圣经没有漠视这些事实。圣经反而运用人类的有限和历史演进,来显明真理。神知道历史的演进和人类处境,祂使用这两者帮助以色列民族长大成熟,让神的名和本质藉由这个民族向世人广传,使万民对神有所响应。
其实,每个父母都能体会圣经是怎么成形的。父母鼓励孩子成长,会使用适合孩子年纪和理解力的方式。有智能的父母不会强迫三岁的小孩写物理教科书,或要他拚小命踢足球。父母也许会陪小孩踢踢球、回答(或试着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天空在上面?」「为什么茶壶的水会烧开?」「为什么我要守规矩?」
父母会引起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并且乐在其中。父母也会让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做坏事、伤害别人。父母不会轻易丢掉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或忘掉他们唱的第一首歌。记录家庭活动的录像带和录音带,也许算不上是伟大的艺术,但对父母来说,意义远超过录像带或录音带本身。很多父母根本不愿意洗掉,因为这都是孩子成长的纪录。
圣经成形的过程,和上述种种非常相似。圣经经过一千多年才成形,所以圣经不是只有一卷书。圣经包含了诗章、历史、颂歌、法典、祷告文和各式各样的文体。圣经的焦点都是神,但文字部分是由特定民族保存。这个民族是以色列的子孙、雅各的后裔。这个民族从小就被教导认识神、知道神要他们怎么生活。虽然这个民族后来拥有超凡入圣的宗教体验,但他们的先人记述早期对神的认识——不管是书写或口说——都保留下来,没有被神抹去。即使圣经后来写成的部分,和早期写成的部分有冲突,但这些纪录被当成珍宝留存。随着时间推移,神的百姓越来越认识神和人。他们也逐渐了解,神的本质就像父母一样,时刻照顾爱护。这就是圣经把神比喻为父母的原因:「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赛49:15)
所以圣经并不是一颗魔法子弹,莫名其妙射入世界,和人间的时空环境毫无关系。圣经记录的内容是:人被呼召学习认识自己、认识神,建立长远的神人关系,并在其中成长。这种关系称为「圣约」(详60-61页),基督徒把圣经分为新、旧两约,由拉丁文演变而来的英文说法 Old and New Testaments,也是同样的意思。
在这份长久的关系中,神人之间早期亲密来往的纪录还存在;但后来圣约之民离神越来越远。神就像父母一样,引导祂的子民,但并没有保护他们不犯罪。高定格(John Godingay)有一本艰深高明的著作,他在书中写到圣灵的作为:「圣灵不会刻意避开人性,而是善用这些特性。人不必完美无缺,言语也不一定要稳重沉着;虽然人有缺点,言语粗鲁无文,神还是可以透过人成就大事。神的恩典浩大,完全可以透过有缺点的人表达出来;神的恩典不受拘束,即使人有各种怪脾气,在神使用下,好处会多过坏处。」(详参考资料:333,243页)
圣经的次序
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圣经不是纪录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以色列百姓虽然是圣约之民,但和小孩子一样,也会犯错、做不该做的事。不过,他们除了记下实践异象和真理的行动,也记下这些一犯再犯的错误。这段漫长的学习之路颠簸起伏,神的百姓在经历中学习。第二,圣经内容没有按照时间先排后列。圣经最早写成的部分,不是创世记1:1。新约最早写成的部分,也不是马太福音。读圣经的时候,最好先了解每一卷书写作的时空背景。大部分圣经内容都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编辑剪裁,因为每个世代都把先人传下来的经文,应用在自己身处的大环境中。这种做法非常独特。神的百姓对圣经古老的内容,不会只注重挖掘历史;他们知道神仍透过经文对他们说话。先知何西阿(何11:1-4;12:2-2)、弥迦(弥6:3-5),以及耶利米(耶4:23-28)就常以古鉴今。诗篇的作者也是如此。在新约里,耶稣和新约作者也常引旧约经文,作为权威。
神的默示
圣经有小瑕疵是不是意味着,只有部分圣经是神的默示?或者,某些部分比其它部分更有神的默示?答案是否定的。整本圣经都是神像父母一样,留存子女成长痕迹的总和,每个部分都同等宝贵。圣经几乎没有提到,神的话是如何说出、如何写成文字保留下来。「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其中「默示」的希腊文 theopneustos,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神吹出的」。这句经文可以换个译法:「神默示的圣经都有益处」最能彰显「神吹出的」例子,就是先知。因为先知都先被神的灵感动,后来才成为神的代言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位,就是耶利米。他说,神的话像火在他里面燃烧,无法控制:「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参诗39:3)彼后1:21提到这种由神直接默示(吹出)的预言:「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有些译本是「神的圣徒被圣灵感动说出话来」。)圣经是「神吹出」的,就是这个意思。拉丁文inspiro 的意思是「我吹进去」,也是英文「默示」inspiration 一词的字根。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相信,圣经每一部分——不只先知书——都是神所默示的。传统上,犹太教徒把旧约圣经划分为三部分:妥拉、先知预言及圣卷(详22-23页)。妥拉是神直接说出的话;预言是神透过先知说的话;这两者之外的圣经文字,圣灵感动不像前面两者那样直接。基督徒则认为,圣经所有的内容都是神的默示。伯耿(J.W. Burgon, 1813-88)写道:「圣经每一卷书、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我们该停在哪儿才好?)、每一个字母,都是至高者直接的言说。」(Seven Sermons, 1851, 69页)
文本与传播
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们必须记得,圣经不是独立于历史之外,圣经是和历史合而为一的。我们不知道圣经文本的每一个字,最初是谁写的或谁说的。因为书写文字经过世代流传,会有不同版本。不过,文本的整体性毋庸置疑。以赛亚书最早的抄本在昆兰(详290页)被人发现时,和一千年后的马所拉抄本(Masoretes,详名词解释,514-19页),几乎差不多。不过,两者还是有些重要的地方有出入,而且我们无法得知原本的记载到底是什么。圣经内容会有出入,可能是抄写的人无心之过;也可能是有人故意更改,让经文含意更清晰(详参考资料:268, 275, 807)。不同版本偶尔也会出现重大出入,耶利米书最初的文本(详206-07页)和使徒行传的西方文本(Western Text,详395页)就是个例子。版本不同,内容也会有出入。这就像河水经由好几条渠道流出一样。假如我们说,圣经每一个字母都是神直接的言说,那么到底哪一个版本才真的是神说的话?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才确定某一卷书必须纳入圣经。考虑的重点不是书卷是否为神所默示,而是哪一卷书对他们所处的社群具有神赋予的权威(详189,474-75页)。
圣经的权威
就是「权威」这个字,让我们可以推想,神就是圣经的作者。「作者」author 和「权威」authority 的字源来自于拉丁文的 auctor 和 auctoritas。这两个字关系密切。根据刘易士和梭特拉丁文字典(Lewis and Short Latin dictionary)中 auctor 的定义虽然含糊不清;但仔细思考后,这个定义对我们帮助却很大。auctor 的意思是「使某物存在、或促进繁茂成长的人。此人也许首先成就某物、或借他之力让某物具有更高的恒久性或持续性。」这是圣经对创造的最佳定义。auctoritas 基本上和 auctor 有关。acutor 就是创造出某物、使某物存在的作者。这个字也表示意见、建议、鼓励、重量、重要,引申出来就是力量和权威感。拥有创造出某物的力量,就表示有权照顾这个被造出来之物,这是作者的责任。
神是那位 auctor,祂是万物的作者。祂自有永有,也是创造主。神时刻维持照顾万物生命的各个层面。如果没有神,我们就不存在。为了让被拣选的民族长大成熟,神没有使用武力。即使百姓迷失,神也不以威力胁迫。神像父母一样养育教导,让人以信心响应祂。神使祂的教导形诸文字,成为今日的圣经。神是圣经字句的源头,对那些写作、讲说、编辑、保存圣经内容的人来说,神也是他们生命的源头。以色列百姓在长期试炼中,对神深具信心;他们担负起说故事的责任,不管是君王、祭司、先知或战争,每个事件在以色列百姓笔下,都转化成令人惊叹的故事(详参考资料:122,31-96页)。
历世历代的圣经作者,都是响应神呼召的人。神是这些人笔下文字的源头,或者换句话说,是圣经内容的作者。因为神是他们背后真正的作者,所以这些人就拥有权威。他们是神手中的器皿,这些人彰显神作为创造主的身分。神让这些人说出崭新、圣洁、慈爱的故事。圣经是神的话;如果有个人和社群,愿意成为神普世大计画的一部分,神将透过圣经字句,创造——或参与创造——你我的生命。我们读圣经,目的不是找借口来烧女巫、奴役人、驯化妇女、定罪同性恋者、谋杀犹太人。人会有这些态度和举动,就是因为断章取义,忽略神创造世界时,既圣洁又慈爱。如果圣经没有让人学到神的圣洁慈爱,而是带领人步向种族仇恨、暴力毁灭,那是人自己误用圣经。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我们读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要在属神的话中,遇见神的道(Word of God),好让自己成为圣洁的子民,敬拜神、服事人。
圣经的诠释
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态度读圣经,就应该参考别人读经的心得,不要漠视别人的意见。这本《圣经的世界》也许可以帮上忙。我们读经时,态度必须谦卑,知道自己的理解有限。切记一点: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圣经每个地方的意思。不要觉得这么说很奇怪。因为圣经是由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文写成,在翻译成其它语言时,说法可能不同。但这些说法都合理、都正确。以非常重要的一节经文为例「因此,罪从一人入了世界……」(罗5:12)「因此」的希腊文是 eph ho,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字。但费兹麦亚(J.A. Fitzmyer)在罗马书注释书里,列举了11种这个字眼的译法,每一种译法都让这句经文产生不同的意义。所有的翻译都是一种诠释;我们不可能恢复原文含意的全貌,甚至也无法百分之百呈现作者原来的意图。这种情况不只是因为文本和翻译的问题,更因为文本的意义,不会受限于作者的意图。作者写出来的作品,经常和原来计画的不一样。更常有的情况是,我们可以看出比作者意图更宽广的意义。
圣经内容提供我们一个机会,让神在这个时刻、这个环境,为我们解开这个字的意思。某些解经说法,我们一看就知道有问题(例如把上面的 eph ho翻译成「让大家都犯罪」);但是,我们无法完全知道每个字或每一句全部的意思。
用圣经祷告
我们读圣经也许是出于兴趣,把圣经当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读。但很多人把圣经当成神的话来读,圣经也成为他们祷告的起点。用后者的态度读圣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圣经是一本可以「亲手操作」的书。圣经有点像食谱:我们可以只读食谱,但实际烹调一盘菜、然后把菜吃掉,和光用眼睛阅读食谱完全不同。圣经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谈话、互动的纪录。但神也透过圣经,把这种谈话和互动延伸到现在。圣经从一开始就有许多祷告,诗篇作者和耶稣教导门徒祷告,就是例子(详333页)。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祷告。除了祷告,圣经也是现代人遇见神、被神遇见,并使生命得到改变的一个地方。圣经篇幅有限,但神却是无限。第二次梵谛冈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的文件 Verbum Dei 记载,神在圣经中不断与人相遇,「他温柔慈爱,和你我交谈」(6:21)。
但要怎么开始祷告呢?首先,你要渴望一生中有神的同在,即使年纪老迈「也渴想住在耶和华的院宇。」(诗84)你可以找一段经文来读(详参考资料:710,或该章最末每日读经部分〔Daily Reading〕),让这段经文成为你和神对话的引子。这段经文可能引发你心中的愤怒、快乐、恐惧、希望或信心。花一些时间听听看这段经文对你说什么;也留意自己的情绪可能代表什么。你也许会受到经文感动,想唱诗跳舞、写一首诗或画一张图。也许你只是想反复的读这段经文,让它留在心中。你可以藉由想象力进入某一段故事,在那里与神相遇。你也可以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角色,并且把故事的时空从古代搬到现代。试着进入故事中,而不是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然后,听听看这个故事对你说了什么。你可能要花上一段时间,才听得到神对你说话(很多圣经人物也都是如此)。你还可以反复读经文,除了视觉、听觉之外,也加上味觉、触觉、嗅觉。你会发现,神在对你的生命说话,就像祂对前人说话一样。
圣经内容不只是故事而已。如果你读的经文不是具有情节故事,你可以先慢慢的读几次——或大声朗诵出来。你会发现某个字、某个句子,特别吸引你的注意力,一直在心里出现。如果是这样,就反复读那个字句。然后告诉神你的感受,也许是生气、喜悦或其它情绪。然后听听神在那个特别的字句里,要说什么。你当然也可以安静在神面前,或藉由经文渴慕神的同在。在一天生活中,你可以随时回想那句经文,神会一直与你同在。「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
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应该有所节制?我们怎么知道是神在说话,而不是我们在自言自语?的确,我们这么做是有保证而且也受到控制的。圣经就是我们的保证。就是因为人不认识神、没有被神寻回,圣经字句才会如此直接、愤怒、鼓励、急切、带有异象而且充满希望。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或文学,拥有圣经这样独特的作品。因为是神——或至少是人对神的信心——使圣经与众不同。我们分享这份信仰,让现实看起来更加清晰。改教神学家喀尔文(Calvin, 1509-64)说:「只有在圣灵说服人心相信之后,圣经才能发挥作用,带出救赎的恩典。」(《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1.8.1)我们用圣经作为祷告的起点,也应自我调节。如果你发现这么做,并没有让自己跟神建立深入、圣洁、慈爱的关系,就要更敏锐、更专注的祷告。要记住,你并不孤单。很多人在社群、仪式、犹太会堂和教会的礼拜中,都在读圣经、用圣经祷告。虽然圣经像是奇特又遥不可及的古代作品,但我们希望它可以进入你我今日的生命,让我们明日的生命更美好。
约翰‧鲍克夫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