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道在若无若有间<三>

主题:道在若无若有间<三>
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26 09:51:56), 站内信件
   本贴试图谈谈红楼梦里的道。这里说的道是指老子哲学而言,并非道教。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湘云和她的丫环翠缕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 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 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 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 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 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

    提起中国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儒了。但是事实上儒只是倡导一种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制度),远没有老子深邃的哲学深度。道家认为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事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用抽象的阴阳来代表,阴阳是事物对立的两面,同时也是互相转化的,即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了。
    阴阳对立转化的原因和规律即“道”。道是无质无形的,也无从描述的,然而却是不依赖于事物而客观存在的。道决定事物的产生、变化、消亡的规律。而按照阴阳对立转化的原理,我们一般认为的"好"与"坏"也可看作是一对对立存在的阴阳,当好的一方产生的时侯,坏的一方也同时产生,所以与其倡导好的一方,不如无为以保持事物的纯朴本性,即不要干预事物的自身本性,使其分化,也就是"无为而治"了,因此人不应该去改造自然而应该与大自然溶为一体,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这一点在湘云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湘云的性格天真直率,活泼可爱,而这些都纯出乎天然。她的生活态度也是顺其自然,兴之所致,豪无心机,更不拘泥什么淑女形象!但相信大家都是喜欢湘云的,例如没人敢说那个小戏子像黛玉,她就却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而黛玉生宝玉的气,却没扯到湘云身上。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湘云拉宝玉去拢翠庵烤鹿肉,黛玉说拢翠庵遭劫了,她却振振有词:"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一句话把所有人都骂了,可谁也没当回事。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的一段我印象最深: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
这是怎样的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有这样一段:
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亦有一段说明了这种原理:
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

   宝玉的苦恼恰好印证了道家的这种方法论。道家认为,人对自然的干预,其实是一种"小巧",即自作聪明,是没智慧的行为,这种小聪明只会让人类自己疲于奔命。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的无为哲学是消极的,是抑制了社会的发展的,但在老子看来社会发展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件好事,虽然过于绝对,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却隐隐约约感觉到这种哲学的力量,人类越来越不能确定现代科技最终会把人类带向哪里。


----
 月下芙蓉影,风雨残荷声 ---<<☆ 斯是残荷,不自弃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