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茶文化>>茶道。>>中国茶道史

主题:中国茶道史
发信人: rain-mist(茶香氤氲)
整理人: actt(2004-06-12 08:37:40), 站内信件
第一个时期,从神农时期到隋朝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  

  远古时代无文字记载,但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相传神农身体奇特,肚皮透明,五腑六脏一览无余。按时下气功理论家的推测,神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凭观察,靠感觉,断定植物入哪经、走哪穴、治什么病。当然,尝遍百草难免中毒。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据考证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与此相关的传说有几种:一说神农尝到茶叶后,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山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一说神农煮水,茶叶落入锅内,偶然中发现了茶叶神奇的作用;一说神农尝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濒于死亡,幸得茶树汁流入口。中而得救。陆羽是有几分相信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肯定茶是“南方之嘉木”。古人还喻为“嘉谷”。嘉者,至美至美也。这几种传说表明:人们在认识茶树过程中进行审意体验,发现茶树具有治病的功效和济世活人的品格。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一原始社会及后来的奴隶社会,人类征对大自然难以抗衡,疾病多,死亡率高,彼此需要帮助,“济世活人”便被十分推崇。茶树便成为这种品格的象征物。    

  稍后还有云南普洱茶的传说。相传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乍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    

  这则传说一方面说明云南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开始种茶和饮茶,另一方面说明茶树之非凡,竟将它和一个古代智慧人物的名字联在一起。茶是智慧的树,济世的树。古人借茶树表达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这是中国茶道的形成时期。    

  前面说过,茶道要以茶文化为依托。而茶文化兴盛的前提条件是饮茶成风俗。到唐代,一发明了蒸青制茶,茶叶品质经高了,饮茶之风渐盛。唐玄宗天宝末进土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饮茶》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轮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椽,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没钱取机。”显然,茶已不是贵族和士大夫们的特有享受品,已普及民间,成“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又说:“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范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事兴盛的客观条件是茶叶种植业的空前大发展,据《茶经》所载:唐代产茶度分布在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不再限于云贵川之一隅。茶叶传入东南,得其天时地利,涌现不少名茶。有了这个物质条件,茶事便日渐兴旺。    

  唐代的茶文化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清醒头脑,增长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争相沤歌茶事。一时间饮茶成了热门题材,连酒仙李白也写下了《玉泉山仙人掌茶诗》,还有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诗》和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肝,吕温写”《三月三口茶宴序》,皮日休写;《茶中杂咏序》,刘禹锡写《西山兰若试茶歌》,韦应物写《喜园中茶生》,白居易写《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温庭骛写《采茶歌》等,油于文人推波助澜,饮茶和研究茶叶的风气大盛。茶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文人雅士们不断用思维的铧和如椽的笔开掘其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又深深烙印在民族习俗、民族心态和民族性格中,并日渐成为可遗传的文化基因;二是出了一批茶学专著,有陆羽的《茶经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Z温庭筠的《采茶录》,苏廙的《十六汤品》等,这些茶学专著使茶事成了一门高雅的文化艺能,对茶的认识已条理化、系统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茶事已成一门博大精深的涉及多边学科的学问。   

  唐代创立中国茶道,是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三个时期是宋明,这是中国茶道的发展鼎盛时期。    

  维唐之后,宋代饮茶更为普遍。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李觏(gò))《盯江集卷十六·富国策一十》云:“茶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宋人吴自牧编撰的《梦粱录》载有“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同布帛菽粟,成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须臾离不得。到元代,去掉了酒而成“开门七件事”。元杂剧《刘行首》二折中有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 
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起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穷困不堪,作《除夕口占》自嘲:    

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淡无一事,    
竹堂寺里看梅花。    

  宋代明代商贸繁荣,饮茶成了一大服务行业,由家庭走向社会,由比屋之钦发展到茶肆、菜行、茶亭、茶定、茶摊、茶店、茶馆比比皆是,由独钦发展到办茶会、茶宴聚饮。茶道亦成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荣事不再是个人的享受,已全方位向社会开放,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交及一切世俗生活的载体,一个小小的茶馆竟是社会的缩影,茶事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    

  茶道的发展要以茶文化的发展为依托,茶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茶业文学。宋明文人亦如前朝,著诗文歌吟茶事。茶诗数量倍增,内容也有两个突出的变化:    

  一是宋明茶业文学涉及对茶政的批判。    

  二是宋明茶叶文学对茶道艺能的描写更细腻入微。 


----
      

青山绿水丝丝雨,天地晶化育佳人  
似问红颜知己何处寻,江南香茗画中景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