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firstsunny(风过无痕)
整理人: sinyi(2003-07-24 15:15:09), 站内信件
|
最近,在歌手王子璇的最新专辑《最后的香格里》里有一首主打歌——《布农铃》在各大歌曲的排行榜上是成绩很好,这是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寓意是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该专辑聚集了80年代先锋诗人赵野、钟鸣、向一鲜,音乐人小柯,前卫摄影师肖全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参与。据业内人士估计这张唱片聘用创作班底,拍摄MTV,以及宣传费大概耗资100万左右。有可能的话也推荐大家也能去听一听。
布农铃:1995年,漂泊的布农沿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行至拉萨,历时三月,饱经风霜。路上,他在两片木头上画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一路平安。后来,他用横断山的珍贵木材复制了大量作品,被誉为“布农铃”。此后,因其能带来吉祥和平而风靡世界几十个国家“布农铃”也成为滇藏线上一大文化景观。(地址:丽江古城大石桥头,电话:0888-5126638)
来丽江之前朋友就和我介绍来到丽江一定要求一对世间独一无二的布农铃。每一个铃铛,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声音,非常地精致,因为是手工制作的,因此可以说每一个布农铃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这种风铃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古朴的铜铃下系着一块绘有丽江风光工笔画的木牌。但它却以宁静悠远的意境,清脆悠扬的铃声,打动了游人。于是在丽江大研古镇呆的那晚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黄昏后漫步这个高原上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散步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布农铃”的畅销,使类似的风铃类工艺品在古城中骤然多了起来,虽然制作者多多少少对风铃进行了改进,或把铜铃由光滑的变为有齿的,或把木牌上的丽江风光改为丽江东巴象形文,但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当行至在距四方街不远处的大石桥旁有一座原木质的布农小楼,小楼的门口悬挂着一排小铜铃,当微风吹来时,充满力度的铃声此起彼伏,这就是西藏最古老并且最著名的布农铃了。这些铜铃全都是用手工制成的,每一只的铜铃的声音都是不相同的,而且布农铃它所代表的是西藏密宗的一种梵音。能带给人来自远古的祝福。它所传出的铃声是佛教僧人在苦苦的修行中所受到的苦难的象征。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就是这样远古的声音,让我又回到了曾经的痴迷。室内柔和的光线,飘荡着的舒缓的乐曲、以及清新淡雅的布局使人恍如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整个身心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二楼更散发着一种恬淡的茶香和书香,这是一个可以慢慢地感受和品味的地方。店的主人名就叫布农,布农是一位年轻的纳西族人,四川人某学院美术教师,原是一个漂泊的旅人,单人独骑沿茶马古道行走近三个月,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在骑马去西藏尼泊尔的旅途中拾了木片挂在马铃上,一路铃声相伴驱走寂寞,这就是布农铃的来历了。布农回来后在丽江古城生活,可惜这次到布农小楼未能见到布农,接待我们的是两个小姑娘。布农铃广告词曰:来自滇藏茶马古道的寂寞。有意境!又此店号称全球仅三家分店,国内绝无分店,另外两家分别在印度和尼泊尔。所以布农铃决不讲价。布农铃造型古朴,铃声清脆,余音悠长。价30元至50元。
“布农铃”与我所见的其它铜铃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在其下面垂吊着一个大其两倍的圆形或半椭圆形的薄木板,一面是丽江的风物景致,白描的线条疏密有致;另一面飞舞的文字则对丽江的历史作了解说。这种绘有图画的木板挂了整整一面墙,据说有上百种之多,令我目不暇接。小楼和它的主人是理想主义、人本主义的热情传道者,因此,画中的风景与我所见的丽江介於似与不似之间。
布农铃分青铜和黄铜两种,青铜声音低沉,黄铜声音清亮,随铃赠送的卡片上写着美国六十年代民谣歌手Bob Dylan代表作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词: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漠上入眠,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作男人(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有故事的铃铛,遂买下来赠与有故事的人。
回程中,我的行囊中就这样多了阴阳两只布农铃,那只阴铃我打算送给我未来的男友,希望这只布农铃所带来的祝福真得如传说中那样灵验。而另一只阳铃回到南昌后我就把它悬挂在我的窗前,每当风起时,清脆悠远的铃声在空气中细细的纠缠,细细的诉说。
讲到这里本来就该结束了,但是在求回那一对布农铃后,听我的介绍同行的旅伴中有很多也都在自己的行囊中加上了几个布农铃,其中一个同伴提了一个我听来很中肯的意见——布农铃的钟锤是用铁块镀铬制成,不仅有生锈的隐患(虽然我在小店里没有看见有生锈的铃),而且似乎很难与铃铛铜铸工艺浑然一体,窃以为美中不足之唯一憾事。真希望能再看见改善工艺后的新布农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