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ngying211(星星)
整理人: will.liu(2002-06-23 17:55:13), 站内信件
|
爱尔兰咖啡和檞寄生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眼睛总是很轻易就湿润。无论是看电影或是读书都会让两只眼睛水汪汪的。说实话,本来不打算看痞子蔡的任何作品了。因为看了《雨衣》后就知道他已经江郎才尽了。要不是为了我那痛苦的学年论文——网络文学,我是不打算看他的《爱尔兰咖啡》和《檞寄生》的。
看完两本书,才发现痞子蔡毕竟是学理科的,他不是因为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标新立异开创了网络文学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大话西游般的流行化,他其实很容易淹没在网络文学这个没有边际的汪洋大海中。其实,很仔细地看完他除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外的作品,会发现他模仿的痕迹实在太深了也太明显了。他本人应该对村上春树推崇倍至。因为他的作品风格的一招一式都是在模仿这位近年来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日本作家。
“请问要点茶或者咖啡”
“咖啡”
“请问要那种咖啡”
“爱尔兰咖啡”
“需要加眼泪吗”
“啊,什么”
这段话在《爱尔兰咖啡》的一开头就摆了出来!它完全是此书的一个噱头。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吸引这帮喜欢村上的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联想到村上最著名的那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再来看《檞寄生》。他构造了的所有主人公。蔡崇仁,柏森,明菁,荃,怎样都象有《挪威的森林》里渡边,永泽,绿子,直子的影子。雷同的情节让我觉得是不是在看《挪威的森林》的台湾版。同样是一个男人纠缠在两个女人之间,两个女人都用着不同的方式爱着同一个男人。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到最后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爱着谁,而《檞寄生》里的蔡崇仁最后终于认识到了爱与喜欢的不同。把话说透点,痞子蔡不过是很成功地将用日语思维的《挪威的森林》改造成了用中文思考的《檞寄生》。
在本文开头,我就提到了自己看这两本书都有掉眼泪。尽管上面我竭尽全力说明了痞子蔡的业余文学才能。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懂得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他善于用语言去弥补自己谋篇布局上的不足。另外作为小说,他还懂得运用故弄玄虚这个手段去给人无限想象。
两本书在如今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之中应该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至少比起某些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来讲,它没有矫情。《爱尔兰咖啡》最让我欣赏的是痞子蔡对咖啡本身的描述和对和咖啡感觉的刻画。如果他不是一个细腻的性情中人,是不会有那样深的体会的。而至于《檞寄生》,或许对于中国人来说,较之《挪威的森林》更容易接受。看此书最需要的是冷静和细致,在他的一大段一大段细节的渲染中体会“相思”二字。很佩服痞子蔡对那种“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含蓄的精确到位并且精彩的描摹。他有一点心理分析的天赋。
对于文学作品,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样,痞子蔡在网络文学这块蛋糕上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他比现在流行的动辄就“上床”,动辄就“绝望自杀”的流行趋势好的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