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22 08:24:51), 站内信件
|
标题里的"道"是泛指,并不单单指老子的"道"。这里先试着说说易,另外还有佛与道的思想,也是若无若有地贯穿于红楼梦通篇,如有时间我还想说说,所以标题有个尖括号括起的"一"。
上次有网友提到红楼梦里释道儒,我在这里竟也想议论一番。想来自己的浅薄未免是怡笑大方了,但如能由此引起这里朋友对红楼梦里中国文化层面的注意,或者甚至竟能抛砖引玉,倒也是美事一椿。
我总以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辉煌时期是在春秋战国。那时百家争鸣,没人管你怎么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言论最自由的时代了。而中国主要的文精髓也正是形成于这个时候。发展到盛唐应该是走向下坡的一个回光返照,而后便便随着政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逐步衰落(自己愚见,扯远了)。
不过大家恐怕是不太注意《易》的,长期以来《易》因其高深莫测而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时至今天,国人还没法完全理解它。但老子云:"仁者见之则曰仁,智者见之则曰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说的虽是他的"道",但同样的情况亦出现在《易》身上。研究者因各有各的看法而争论不休,而老百姓却只管应用五行八卦为其日常生活服务,并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易了。但不管如何易对其后的各种学术思想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孔子晚年的精力主要花在研究《易》,而老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是从《易》继承来的。呵呵…说了这么多
废话无非是想说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我觉得红楼梦总是突隐突现一些易的东西,以下试结合原文探讨些:
第一回说到贾雨村,作者这样介绍他:
…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提及警幻仙姑曾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其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z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这其中的"生于末世"、"祖宗根基已尽"、"运数合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而这些说法正是源自《易》。《易》的基本思想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如此循环运动不息。盛极一时的家族在这种规律下必然是会逐步衰落下去的,即"根基已尽"了。贾雨村如此,甄士隐如此,荣宁二府亦如此。中国自古有"气数"之说,气数既尽,回天乏力!依我看这不是简单的宿命命论,其间也包含着《易》朴素的辩证哲学原理的。
再看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其间一翻话颇值玩味: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否极泰来"本就是《易》经里原汁原味的话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生"等语更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俗语了,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物极必反"。"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可能正是这个大家族衰落的根本原因。
我们这里暂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符合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但这是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所说,我个人认为也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甚至是红楼梦所要揭示的哲学思想之一。所以小说的最终结局,不一定是什么表达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仇恨----我总认为,如曹雪芹这般的巨匠是不应该会让自己的个人情绪影响他所呕心沥血的杰作的,另一方面作为如此思想境界的人,对自身的遭遇一生耿耿于怀也是不可能的。
---- 茶凉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