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ngellove1224(KiKi)
整理人: actt(2004-07-03 21:35:49), 站内信件
|
晚明初清的茶
飲茶到了明代,從加工法到品飲方法都煥然一新。鬥茶之風消失了,蒸後研、拍、焙而成的餅茶,代之以揉、炒、焙而成的散形條茶;研末而飲的唐宋點茶法,變成了沸水沖泡的瀹飲法。茶葉的製造有了「炒菁法」的發明,炒菁法發明後,才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作。而這個時期的嚐茶者,由於茶產地及個人好尚的不同,因此對茶藝的論定有相當的差異,南轅北轍的說法充斥於當時的茶作論述中。以採茶為例,有的要求浥露採之,有的要求晴明採之。雖是百家爭鳴,但晚明初清名士論茶,絕少爭論,他們品茶時,經常結合禪道、說理、遊山、賞花,同時講究茶茗、水品、茶器、品茗環境,但大多數最終的目的仍是力求茶湯的完美,這個時期的名士飲茶可謂已達到「目視茶色、口嚐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之五美境地。
明清茶在中國茶藝史上的特色
1)這個時期在中國茶藝發展史上有二個特色:
是特別注重茗茶,歷代的茶癡,以這個時期為最多,文人雅士往往以茶作為人生鵠的,力求茶湯之美是本期文化中心,至於歷代考究的其他藝術,則不太重視。
2)是特別重視茗壺,宜興砂器,在中國已有千餘年歷史,在團茶、餅茶時期毫無用武之地,直到葉茶出現才漸露頭角,考究其原因係葉茶與陶壺最近自然且最少雕琢之故。
明代壺藝
明清茶具,最為後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製茶壺、茶盞的創製和普及。宜興紫砂陶製茶具創始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一個神話傳說,根據陽羨茗壺系的記載:
有一四海雲遊的顛和尚,有天路過常州府宜興時,叫喊著「賣富貴」,村人均嗤之以鼻,後和尚領一老翁說「買貴不買,買富如何?」便引老翁至山中鏟陶土的地方,然後離開,老翁鏟開表土一看,土色豐富燦爛如披錦,以後村人用這種陶土燒製出的茶具,古樸雅緻,製陶者因而富裕起來。
宜興的紫砂壺古拙耐用,能保持茶的香味和溫度,因此泡出來的茶特別好喝。製壺的創始人,有歷史記載者係明朝正德年間開始,有位僧人喚成金沙僧做壺有名,逢其時,有位文人吳頤山至金沙寺中讀書,準備赴考,他的書僮供春一有空就偷看金沙僧製壺,後來供春亦成為製壺名家,尤其所製之樹癭壺,獨樹一格,極為古拙,供春壺更是備受明代珍視。供春以後,造茶具的,有四家最為著名,這四家是董翰、趙梁、袁錫、時朋,都是明代萬曆年間人,所造之壺各具特色。四家之後,則是時朋的兒子時大彬技藝最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