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tianmo(2002-05-17 15:13:16), 站内信件
|
壹、行政区域沿革:
清初台湾隶属于福建,设台湾府,分置诸罗、台湾、凤山三县,当时台南县境,分隶于台南与诸罗二县,光绪十三年,将台湾改设为省,改原有之台湾府为台南府。日本据台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将台南府改设台南县。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改为台南厅。后二十年,民国九年始改为台南州。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台湾光复后,十一月将台南州辖之台南与嘉义二市划为省辖市,其余十郡六十五街庄编为台南县。
三十五年一月七日成立台南县政府,改郡为区,改街庄为乡镇。继则复将水上、太保二乡划归嘉义市,安顺乡编入台南市,并增设林内、麦寮、葆忠、东势四乡,复将原阿里山番界改设吴凤乡。至此,全县计辖十区,十五镇,五十二乡,一、一六六村里,一五、六 四九邻。同年四月九日,县治即由台南迁移新营现址。民国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重划行政区域后,台南县仅辖原新营、新化、新丰、北门、曾文等五区,计七镇,二十四乡,四九九村里,六、九0一邻。
民国五十七年二月二日,学甲乡升格为学甲镇。民国七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台南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新营镇,改制为新营市。复永康乡因人口急速成长,依据台湾省各乡镇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人口在十五万人以上者,得设县辖市之规定,于民国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改制为永康市。迄今(一九九九年三月)本县有二市、七镇、二十二乡,五三一村里,九、五二七邻。
贰、地名释义:
一、台南县(Tainan County)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占台湾,把明郑首都「承天府」(今台南市),改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台湾府」迁建于今天的「台中市」,原在台南的「台湾府」由于位在新的「台」湾府(台中)之「南」故改称「台南府」,日本据台第三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六月,才设立「台南州」。嗣后因建制之更迭,而名称亦随之屡经改变,至台湾光复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重划县市,又将原台南州之台南与嘉义二市划为省辖市,余编为台南县。民国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全省行政区域再度调整,将八掌溪以北地区,并嘉义市另设嘉义、云林二县,余八掌溪以南原辖区域为今之台南县。
二、乡镇市地名:
(一)新营市 Hsinying:
新营市「新营区六乡镇市」之一,位处新营区的西侧,东面与南面隔急水溪分别与东山乡、柳营乡为界,西接盐水镇,北邻后壁乡,全市面积约有三八、五平方公里,总户数约二二、五00户之谱,人口约七七、000人。 新营市原为明郑屯田之地。明郑原于现今盐水镇旧营里「旧营」设郑屯田,后来扩大屯田区域,向东发展,约在今日新营市街东边的「中营里」一带,新设镇于此展开垦拓,乃称此地为「新营」。
民国九年(一九二0)地方制度变革,改制为「台南州新营郡新营街」,战后依此易为「新营镇」,民国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制为「新营市」。
(二)盐水镇 Yenyhuei
盐水镇位于新营市之西,位处八掌溪与急水溪之间,东北接后壁乡,西北隔八掌溪与嘉义县义竹乡为界,南毗下营乡,西南隔「田寮大排」与学甲镇为邻,全镇面积约有五十二平方公里,总户数有八、九二0户之谱,人口近三万人。
盐水港因系急水溪支流的港街海水(咸水)可直入到此,故名;其东、西、南三面环水,溪道纵横交错,状似新月,故被文人雅士称作「月港」或「月津」。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废厅为州,「盐水港」正式去「港」,改为「盐水街」,属「台南州新营郡」辖。战后再依此设为「盐水镇」。
(三)白河镇 Paiho
白河镇位于新营市东北边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处台南县东北端的八掌溪与六重溪之间,东面为重重峻山,隔大冻山与嘉义县大埔乡为界,北端隔八掌溪与嘉义县水上乡义兴村(番仔寮)相望,西北以「将军埤」与后壁土沟村「过埤」对峙,西南以嘉南大圳与后壁乡嘉苳村「本协」为邻,南面则以六重溪、急水溪与东山乡接壤,全镇面积约有一二六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一0、一三五户之谱,人口约在三五、六八0人之间。
清代「店仔口街」位居白水溪上游,此地有丰富的石灰岩层,造成水色白浊,民国九年(一九二0)日人在台实施地方改制,以「店仔口街」原名不雅,乃取此地源在白水溪(急水溪)支流北岸,而易名为「白河」,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升格为「白河街」,战后改街为镇,是为「白河镇」。
(四)柳营乡 Liuying
柳营乡位于新营区的西南方,大抵在龟重溪、急水溪和「龟仔港大排」之间,南边则以「龟仔港大排」和六甲乡、下营乡为界,地形略成东西长方形;面积有六一、二九二九平方公里,总户数约有七、000户,人口约有二四、五八五人。
柳营旧称「查亩营」,系当年郑成功勘察地亩之营部所在。而「查亩营」易称为「柳营」,其间亦有三说;其一,由明郑屯田在此的「柳宿镇」而来;其二,此地多姓刘姓,由「刘」与日语「柳」同音而来;其三,由早年此地刘家于宅院遍植柳树而来。
(五)后壁乡 Houpei
后壁乡俗称「后壁寮」,位处新营区北端,北隔八涨溪与嘉义县为界,南边与新营市为邻,东边与白河镇相接,西边则紧临盐水镇,全乡面积有七十二平方公里,户籍数约七、000户,人口约二万八千人间。 「后壁寮」原称「侯伯寮」,日治时代日人依其谐音易称「后壁寮」。又该乡位居顶茄苳和下茄苳之间的聚落,由于本地位在顶茄苳「后」面,河洛语常将后面叫做「后壁寮」。
民国九年(一九二0)九月一日地方制度变革,在此地设;,沿「后壁寮」;称而命名为「后壁;」,隶属台南州新营郡,台湾光复后再依此改设为「后壁乡」。
(六)东山乡 Tungshan
东山乡在新营市之东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处急水溪和龟重溪之间,东面为重重山峦,隔大冻山与嘉义县中埔乡为界,西接新营市,南临六甲乡和柳营乡,北面则为白河镇和后壁乡,全乡面积约有一二五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七、八八六户之谱,人口约在二五、六八0人间。东山原为平埔族和安雅(Hoanya)系「哆啰国」(Dorcko)社的故地 干隆年间渐成街肆,乃易称为「哆啰国街」,「哆啰国街」则因原为番社旧地而改称作「番社街」,日治时期再易名为「番社;」;战后设乡命名时,以「番社;」不雅,乃以此地位处台南县东方山地,乡境又有台南县最高峰「大冻山」,遂命名为「东山乡」。
(七)麻豆镇 Matou
麻豆镇是「曾文区五乡镇」之一,位于此区的西半部,东接官田乡,西近佳里、学甲两镇,南隔曾文溪与善化镇、西港乡为界,北边则为下营乡。面积五三;九七四四平方公里,人口约四七、三九七人之间,户数约一三、000户。麻豆亦作「豆」、「豆」,荷兰文献作 Mattow 或 Mattauw路牌英译为(Maton),有人戏称为「马桶」,是平埔族西拉雅(Siraya)系四大社(萧垄社、新港社、目加溜湾社和麻豆社)之一「豆社」的故地。
明郑前后,汉人陆续移垦麻豆地区,麻豆社平埔族人渐为汉化或向内迁徙,干隆八年(一七四三)完成所谓「豆八角」(统称为豆;),干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始称为「豆街」,属「开化里佳里兴堡」所辖。日治时期,设「豆支厅」,民国九年(一九二0)台湾地方制度改制,原称的「豆」,正式去「草」而成今称的「麻豆」。
(八)下营乡 Shiaying
下营乡位于麻豆镇东北方,是曾文区五乡镇之一,东以「桥头仔港埤」与六甲乡、官田乡为界,西为学甲镇,南接麻豆镇,北入新营市、盐水镇、柳营乡,全乡面积三三;五平方公里略成三角形,东西及南北各约七公里全境无山无海,总户数约八、二00户,人口约二八、000人之间。
下营系明郑设镇驻兵屯田之地,为右武卫军团的屯垦区,滨急水溪畔设营盘,因在「顶营」、「中营」之西(下游),故称为「下营」。
日治时期属台南州曾文郡下营;,战后沿此设为下营;。 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依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定名为「下营乡」。
(九)六甲乡 Luchia
六甲乡位于曾文区的北方,是曾文区五乡镇之一,东临楠西乡,西接下营乡,南连官田乡,北近柳营乡,全乡面积有六七;五平方公里,地形如巨龙蜿蜒,东部为山地,西部为平原,东西近十二公里,南北有四;四公里,全乡户数有六、七00户之谱,人口约二五、四00人。六甲乡传系明郑参军陈永华所招募拓垦,先后开辟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积的耕地,之后以此面积为;号。
明郑时期属「天兴县(州)开化里赤山堡」,入清则归属「诸罗县赤山堡」;日治初期改为「嘉义县六甲警察署」所辖,之后设「盐水港厅六甲支厅」,当时称「六甲区」,乃系当时之所以合并二甲、六甲、七甲为一支厅时,「六甲」位于中心地带,故名。一九0八年易归「台南厅六甲支厅」所辖。民国九年(一九二0)地方制度改革,改为「台南州曾文郡六甲;」,战后始据此改设为「六甲乡」。
(十)官田乡 Kuantien
官田乡是曾文区五乡镇之一,位处嘉南平原中部的官田溪两岸,东邻六甲乡,西接麻豆镇,南接善化镇,北近柳营乡,东西长近十五公里,南北宽逾十公里,全乡面积有七;八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七、五00户之谱,人口则有二四、000人之间。地势呈东高西平,多埤多平原。
官田乡原名「官佃」。荷领时期政府田地称「王田」,不许土地私有;明郑时期改「王田」为「官田」,授予文武官员招募佃农开垦,形成汉人垦区,故称「官佃」,其中以参军陈永华一族承佃最多,故乡境多陈姓,几达三分之二,此时属「开化里赤山保」。清代仍为「官佃庄;」,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日人改为「官田」属「台南州曾文郡」,战后依此改为「官田乡」。
(十一)大内乡 Tanai
大内乡是「曾文五乡镇」之一,位处此区东南隅,东临玉井乡,西隔曾文溪与善化镇相望,南接山上乡,北近官田乡和六甲乡,全乡面积七十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四、000户之谱,人口则有一二、000人之间;曾文溪在乡境转了三个大弯,形成许多浅山台地。
「大内」原为平埔族西拉雅系大满亚族(Tevorangh;即「大武陇社」)的故地;清初汉人入垦此区,部分平埔族人遂被推挤向内山移垦,形成埔汉合垦区域。因汉人由平地进入此地已属山地内侧,故原称「内庄」,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日治政府地方改革,以此地为「大满亚族」故地,乃易称为「大内庄」,简称作「大内」,战后改庄为乡而为「大内乡」。
(十二)佳里镇 Chiali
佳里是今天台南县沿海地区所谓「北门区六乡镇」的首善乡镇,全镇面积三八;九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一六、000户之谱,人口则有五七、000人之间。 佳里旧称「萧垄(siau lang )」,此为平埔族西拉雅系(Siraya)「萧垄社」的社名。依据『巴达维亚城日志』记载,萧垄社是在一六三六年才为荷兰人所征服,社民以务农为主,相传荷人曾授予一二一头役牛奖励农作,耕地约略在今天的台南佳里镇、将军乡和七股乡一带。
「萧垄」之名一直沿称至日治时期,初称「萧垄堡」,后改称「萧垄庄」,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台湾地方制度改革,以萧垄地处古天兴县治的「佳里兴」附近,而改为「佳里庄」;同时合并「北门屿」和「萧垄」两支厅为「北门郡」,郡所在地即设于佳里。嗣后庄制升格为街制,战后再改街为镇,即今「佳里镇」。
(十三)学甲镇 Sheijar
「 学甲」原为平埔族西拉雅系萧垄社的支社,干隆卅九年(一七七四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有「咸水港之西学甲社」的记载,市区仍有「后社」、「中社」和「下社仔」的社名,今有人望文生义云:「此地因宣扬汉学之道,文风鼎盛,『学』问『甲』天下,故名学甲。」又传云明末福建泉州同安县白礁乡陈、李、谢、庄等四姓军民随明郑来台,于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入此开垦,陈谢两姓多居「中社」、「县内仔」,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块厝」庄姓则分居「后厝仔庄」,之后并向四面作放射状的拓垦,分别建立包括学甲、中洲、大湾、草、、山寮、宅仔港、学甲寮、倒风寮(以上八地隶属学甲镇)、三寮湾、溪底寮、二重港、渡仔头、灰港(以上五地隶属北门乡)的所谓「学甲十三庄」。
康熙卅二年(一六九三年)张茂获准在此开垦开始。至清道光年间,学甲始设「学甲堡」,辖急水溪下流一带,除学甲庄外尚包括「溪底寮庄」、「溪洲仔寮庄」和「中洲庄」等。日治时期改为学甲庄,光复后改为学甲乡,民国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升格为学甲镇,全镇面积五三‧九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八、七00户之谱,人口则有三0、000人之间。
(十四)西港乡 Hsikang
西港乡在佳里镇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今之安定乡)之西,乃俗称「西港仔」,与「外渡头」、「蚶西港」同为清代台江北岸的汊港。 「西港仔港」在明郑时期属天兴州「永定里」,满清占领之后改称「安定里」,因该乡大部份均属海埔,西港是灏海叉港,因位于后营(明未郑成功攻台时,后援部队镇营于此地故有此称)之西,故称谓「西港」。 清中叶之后,台江逐渐陆化,「西港仔」遂失去港口机能,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正式设为「西港仔堡」。
日治时期,光绪廿七年(一九0一年)全台改设二十厅,「西港仔堡」隶属「盐水港厅」;宣统元年(一九0九年)台湾再改设为十二厅,「西港仔堡」归隶「台南厅」管辖;迨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台湾地方制度改革,废厅堡而改设州郡;战后,民国卅五年(一九四六年)改州郡为县区,改街庄为乡镇,「西港庄」遂改为「西港乡」,全乡面积三三;七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六、九00户之谱,人口则有二六、000人之间。 。
(十五)七股乡 Chiku
七股乡在将军乡之南,与北门乡、将军乡同为台南县滨海三乡之一,土地面积几与台南市相近,是县境的大乡。 七股乡境大抵在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台江陆浮之后才陆续被开发,其时台湾兵备道孔昭虔派员勘丈于租给垦,而由洪理黄军等十六股首招佃开垦,其中七人合股(以「菅仔」作为股界)筑寮在此开垦而称「七股寮仔」或「七股寮」。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去「寮」简称为「七股庄」,战后沿此设为「七股乡」,原辖域扩及曾文溪南岸的今台南市安南区「土城仔」和「青草仑」两地,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安南区归并台南市,七股乡始定型为今日辖域,全乡面积一一0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七、四00户之谱,人口则有二六、000人之间。
(十六)将军乡 Chiangchun
将军乡在北门乡之南,与北门和七股两乡同为台南县滨海三乡之一;全乡面积四三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六、八00户之谱,人口则有二三、五00人之间。 「将军」之名,其由来,据云:于康熙年间(公元一六八三年),清廷派提督施琅将军,率领水师两万进攻郑氏统属下之台湾,相传施琅攻克澎湖后,便挥军渡海,而登陆现今乡境之将军港。 清廷统制台湾后,赐封一部份土地给施氏,东起乌山头,西及马沙沟,施将军率族人(施姓)及亲戚(吴姓、 王姓)前来,开垦欧汪溪畔,即今日之将军溪附近,在此境内,有一古冢,冢中有一古石,上书『将军』两 字,下书『吴施王姓』同立,可作上述事迹之左证。
但从郑氏台湾地图上记为『欧王社』,亦作『欧汪社』。据说:永历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八年),甲螺郭怀一,集同志欲驱荷兰人,事泄被杀,亦因此惹起荷兰人召平埔番助战,尽歼汉人于『欧汪溪』,汉人从此绝迹,直至 施琅将军克台,清廷将欧汪一带,封赏施氏宗族亲戚入垦为止,此地为施将军之封赏地,故曾收『将军租』 多载,将军地名,亦因此而永定。 又据:同治十年八月之园契所记,施将军派李某为督垦,而与庄佃缔结契约所载,现在玉山村(即山子脚) 有一号称之为公馆的小村落,亦就是当时将军府之旧址,将军之亦由此而得名。战后街庄改乡镇时,沿日治 时期「将军庄」而称「将军乡」。
(十七)北门乡 Paimen
北门昔为倒风内海西线之岛屿,因在台南府城之北,有如扼城之门,故曰「北门」,清初称「北门屿」。早期 的「北门屿」是台江各内港北上与笨港、猴树港、龟仔港、盐水港、麻豆港、土地公港、铁线桥港等往来必经的航运孔道;另本地居民亦以小舢舨往来澎湖、台北之间贸易通商,互通有无。 道光年间「北门屿」陆连后,就积极建设盐田。
民国前十七年(一八九五年),日人领台后,废止盐专卖,对 盐业不加管理,盐田日渐荒芜。迨至民前十三年,日人重行盐专卖时,北门乡的盐场始再兴盛。日据初期,北门乡为台南县唯一的渔港,海航发达,渔业、晒盐一时称盛。日人曾在此设「北门屿支厅」,后因港口逐渐淤塞,港口功能消失,成为单纯的盐村。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置「北门庄」,战后翌年即民国卅五年(一九四 六年)改庄为乡,与将军、七股同为 为台南县滨海之乡,全乡面积四四;一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四、000户之谱,人口则有一三、八00人之间。
(十八)新化镇 Sinhua
新化镇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亦为此区的两镇之一(另一为善化镇),位处「潭顶溪」(那拔林溪)以南 至「许县溪」以北地带,北隔「潭顶溪」与新市乡、山上乡为界,南邻关庙乡、左镇乡,西隔「许县溪」与 永康市相望,东边则以「拔林溪」(潭顶溪)和左镇乡交界,镇域大抵以「南二高」为界,分成西半部的平原区和东半部的山区;全镇面积约有六十二平方公里,总户数有山一一、七00户之谱,人口约在四五、000人之间。
新化古老名字叫「大穆降」传闻早年时代有平埔族西拉雅族群居「大穆降」为平埔族语TAVOCAN意为「山林之地」后来汉人经新港溪﹝今许县溪一带﹞至洋子港 ﹝今本镇丰荣里﹞进入大穆降社定居,「大穆降」之 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证,于清朝时代称为「大目降」在台湾县志里即有「大目降庄」之名,清嘉庆年间亦出现「大目降街」名称而此间碑记亦刻「大穆降」者。
清朝时代新化称为大目降,划归台南府,于日本据台后即光绪二十四年六月置大目降办务署,旋因官制改正创 设大目降支厅,迨至民国九年依照台湾制度改为台南州新化郡并置郡役所于新化,同时改为新化街。民国三十四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台湾光复重归祖国,嗣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依据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新化街改称新化镇以迄至今。
(十九)善化镇 Shanhua
善化镇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亦为此区的两镇之一(另一为新化镇),位处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地带, 东接大内乡和山上乡,南邻新市乡,西通安定乡,北面则隔曾文溪与官田乡和麻豆镇为界,全镇面积约有五十五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一万一千七百户之谱,人口约在四万二千之人间。 「善化」旧称「目加溜湾」( Backoloan),系平埔族西拉雅系「目加溜湾社」的故地,故名,原意传系「牛 厝」。
此社与「新港社」、「麻豆社」和「萧垄社」并称为西拉雅系四大社,明郑时期属「天兴县善化里」之域 ;清初以前的旧志或作「目加喇员」、「目加湾社」、「嘉溜湾社」、「目茄洛湾」,康熙卅五年(一六九六年)高拱干『台湾府志』始定称作「目加溜湾社」。 善化镇在清朝时名台南府安平县湾里街,设「巡司」统辖。甲午战争割让日本后,于一八九四年改划为「曾文 兵站司令部」管辖,分善化里东堡与西堡为行政管理区域。一八九五年本区划归于「曾文宪兵屯所」,同年实施民政制度,改为「台南县湾里办物署」。
一八九七年编入大目降办物署,改为「湾里办务支署」,一八九九年实施街庄社制度,分善化里为东区与西区,设区长统辖。一九0二年实施地方制度,西区合并为「善化庄」 ,置庄役场。一九四0年升格为「善化街」,设街役场。一九四六年依据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改为善化镇。
(二十)新市乡 Hsinshin
新市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东邻山上乡,南隔盐水溪与永康市相望,西接安定乡,北临善化镇,全乡面积约四七‧八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九千户之谱,人口约在三万三千人之间。 「新市」是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Sincan、Sinkan或Sinckan)社的迁徙地,此社旧称「赤崁社」(Saccccan), 原居现今台南市区,是西拉雅系四社中最早接受荷人教化的社群。 明郑时期,渶人亦溯新港溪入垦此地,由于此地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商贾往来频繁,逐次集市成街,因市集位处新港社旁,且系稍晚才形成的新市,集故称「新市」。
清初,渶人已在此建立「新港庄」,初属诸罗县辖,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改隶于台湾县;民国九年(一九二0)改称「新市庄」,属「台南州新化郡」辖,战后据此改为「新市乡」。
(二十一)安定乡 Anting
安定乡「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位处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上,东与善化镇、新市乡为邻,南边和西边分别 与台南市安南区「和顺寮」、长安里「新寮」为界,北则隔曾文溪与西港乡相望,地形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方形,全乡面积约有卅一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七、六00户之谱,人口约在三万人之间。
荷据时期的安定乡,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支社直加弄社之住地,明郑成功时期汉人沿台江内海在此地的牦头标(今安定村领寄东边)开拓港湾,后因台江陆浮,而失去港湾机能,康熙廿三年台湾归清朝,本乡隶属诸罗县安定里,光绪十四年此乡隶属台南府安平县,历经日据时期,民国九年行政区域调整全台设五州二厅三市四十七郡,此乡隶属台南州新化郡称安定庄,民国卅四年十月台湾光复,翌年将安定庄改称安定乡。
(二十二)山上乡 Shanshanp
山上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位处曾文溪新化分割台地的西麓,全境为曾文溪与菜寮溪所贯穿,地势呈 东高西低走势,其东为丘陵地形,西侧则属嘉南平原;东境紧邻玉井乡、左镇乡,南边为新化镇,西境为新市乡、善化镇,北边则隔曾文溪与大内乡为界,全乡面积约二七;八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二、四八0户之谱,人口约在八,000人间。「山上乡」并非「山上之乡」,因位处新化台地西麓曾文溪掘凿河阶的高地上,远望群山罗列,故称「山仔岭」,原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迁徙地,汉人入垦后于溪畔高地聚庄始称「山仔顶」,清代属诸罗县「新化东里」;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改称「山上庄」。
台湾光复后,三十五年元月七日,台南县政府成立后,改庄为乡, 民国三十五年元月十八日,山上乡乡公所成立,乃以山上为乡名。
(二十三)玉井乡 Yuchin
玉井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与左镇、南化和楠西等三乡合称此区「山区四乡」,位处台南县东方的中 央山脉南段丘陵地带,海拔一00公尺,地势呈东南尖形、中央低凹平原的盆地地形,称「玉井盆地」,东邻南化乡,南连左镇乡,西接大内乡,北边则与楠西乡相交,曾文溪、后堀溪和后旦溪贯穿全境,是南横公路、玉南公路、「台三线省道」与「东西快速道路」(台八十四省道)交会的枢纽地带,全乡总面积为七六. 四平方公里,户籍数有四、八00户之谱,人口数约在一七、000人间。 玉井旧称「礁吧哖」(ta pa ni),系西拉雅系「大满(Taivoan)大武垄亚族」(四社熟番)之一「大武拢社」属社「礁吧哖社」的旧地,故名。
在台湾的抗日史上,要以发生在玉井盆地及附近山区的「礁吧哖事件」最为惨烈,主要领导人物是余清芳、 江定和罗俊。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八月间三人结盟抗日。藉重修台南「西来庵」为名广收军款及号召党徒,余氏以「大明慈悲国大元帅」名义揭示驱日告示,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同志苏东海于基隆乘日轮「大仁丸」准备到厦门时被捕,革命事泄,罗俊首先于嘉义「竹头崎庄」被逮,余、江闻讯遁入「后堀仔」山区,于七月间攻打「甲仙埔支厅」及其派出所,袭杀日人卅余人;八月火烧「南庄(南化)派出所」歼灭所有日警,史上称「南庄事件」,随即进据「礁吧哖」(玉井)虎头山,准备围攻市街,时有一千余人,但遭日军警夹击,死伤惨重,遂挥泪解散抗日军,遁入山林逃亡,稍后,余清芳被捕,而江定亦在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四月间接受台南御用士绅辛西淮、许廷光之劝降而结束此役。
此役前后被捕二、二二九人,其中九0三人被判死刑,四六七人徒刑,余八五九人则不知所终,史称「礁吧哖事件」或「西来庵事件」,此为自光绪廿一年(一八九五年)以来的台人武装抗日余震,终告结束。 日治初期,「礁吧哖」原隶的「楠梓仙溪西里」,由「台南县」辖域过渡到「台南厅」辖域,直至民国九年(一 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以「礁吧哖」音近日语(Tamai)而改称「玉井」,属「台南州新化郡」所辖;战后乡名即沿此而来。
(二十四)楠西乡 Nanshi
楠西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与左镇、南化和玉井等三乡俗称此区「山区四乡」,位处曾文区上游大埔溪 东畔的丘陵间,海拔九十二公尺,东接南化乡,南邻玉井乡,西隔「乌山岭」与六甲乡、大内乡为界,北面则以崇山峻岭与东山乡、嘉义县大埔乡接壤,曾文溪由北向西南贯穿越乡境,全乡总面积一0九.六三公里,户籍数有三、六00户之谱,人口数约在一二、二00人间。
楠西乡原名为茄拔社,又称茄拔山后,是熟番四社之原地,根据日本人伊能矩雄着『台湾文化志』一书中, 记载:「木棉(土名班芝树),马来语KABAS,而取名茄拔。」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二0年)又取「楠梓仙溪西里」一名中的两字改名楠西庄,隶属台南州新化郡,并设庄置庄役场。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改为楠西乡。
(二十五)南化乡 Nanhua
南化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与左镇、玉井和楠西等三乡合称此区「山区四乡」,位处嘉南平原东部菜寮 溪上游的溪谷中,全乡大多为山丘,东面隔乌山与高雄县三民乡、甲仙乡和杉林乡为界,南面紧邻高雄县内门乡和台南县左镇乡,西面贴近玉井乡和左镇乡,北侧则「三角南山」与嘉义县大埔乡接壤,「后堀溪」贯穿乡境,其源头为深山地带,地势险峻;全乡总面积一七一.五二平方公里,是台南县卅一乡镇市中土地面积最大者,但十分之七属国有林地,总户数有二、八00户之谱,人口约在九、七00之人间。
南化旧称「南庄」,昔为崇山峻岭之地,雍干时期汉人入垦此地,渐聚成庄,清代划设为「内新化南里」之境, 最慢在同治年间(十九世纪中叶)已形成「南庄街」;日治初期属「台南府楠仔仙溪礁吧哖支厅南庄」,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以「南」庄古为内新「化」南里之地,乃改称为「南化庄」,属「台南州新化郡」辖,战后依此设为「南化乡」。
(二十六)左镇乡 Tsochen
左镇乡是「新化区九乡镇」之一,位处嘉南平原东南边的丘陵地,全乡大多为山区,东、西、北三面为「菜寮溪」所包围,此溪也成为左镇乡的母河,许多文化、产业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东面与南化乡和高雄县内门乡交界,南面与龙崎乡为邻,西面隔「拔林溪」(木冈山溪)与新化镇相望,北面则与山上乡、玉井乡接壤,全乡面积约七十五平方公里,总户数有一、八00户之谱,人口约在六、三00之人间。
「左镇」旧称「拔马」(poah be),系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属社「拔马社」的旧地,原地在现今左镇村「左镇教会」一带;明郑时期,郑军某部左镇于今内庄村「龟潭」地区设营屯田,汉人简、廖、欧等三姓相继入 垦,并向四域拓荒,「左镇」遂成为共同地名,其时属「天兴县(州)新化里」辖。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日人在台实施地方制度改革,以此为明郑左镇故地,正式设为「左镇庄」,庄役场初 设于「左镇本部落」,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年)移设于「拔马」。战后沿此设为「左镇乡」。
(二十七)仁德乡 Jente
仁德乡是「新丰区五乡市」之一,位处此区西南端的「二仁溪」(二层行溪)以北地带,东接归仁乡,南隔二仁溪与高雄县湖内乡、路竹乡相望,西邻台南市,北边则与永康市交界,乡境多平原与台地,总面积五0.七七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一万九千户之谱,人口数约在六万五千之人间。
仁德先民最早散居于「台南台地」及其东缘,因而留下「崁(嵌)脚」、「中洲」、「牛稠仔」、「十三甲东」、「十 三甲西」和「鞍仔」等六处先史遗址。荷领以前,仁德地区应是平埔族西拉雅系的生活领域,荷领时期的「车 路干」可能系荷人「大结首区」之一的行政中心。明郑时期,此地因在「二层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隶属「天兴县」。
清领以后,设「一府三县」,沿明郑旧称的长兴里、仁德里、仁和里和文贤里隶属「台湾县」。至光绪十三年 (一八八七年)台湾建省时,改「台湾县」为「安平县」,辖域之长兴下里、仁德北里、仁德南里、仁和里、文贤里和依仁里,皆在现今仁德乡境。
日治初期,日人设县厅,其下设办务署,长兴下里和仁德北里隶属「台南县台南办务署」,其余诸里归属「台 南县车路墘办务署」,一九0九年日人废街庄制改为「区」,乡境诸庄隶属「台南厅」,设有四区:长兴里(现今土库村「土库」)。仁德里(现今仁义村「糖间」)。文依区(现今中洲村「中洲」)。永仁区(现今台南市「竹篙厝」)。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台湾地方制度改革,废厅为州,废支厅为郡,废区为街庄,乡境设两庄,皆隶属「台南州新丰郡」。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0)废「永宁」,诸「大字」(村)归并「仁德庄」或台南市,战后依「仁德庄」而改称「仁德乡」。
(二十八)归仁乡 Kuejen
归仁乡是「新丰区五乡市」之一,位处此区南端的「许县﹝宽﹞溪」西南、「二仁溪」以北的地带,东接关庙乡,南隔二仁溪与高雄县阿连乡相望,西邻仁德乡,北边则与永康市、新化镇交界,乡境皆平原,总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一万六千六百户之谱,人口数约在六万二千人之间。
归仁昔为平埔族西拉雅新港社的垦区,旧地在现今看东村「杨厝」庄东的「旧社街」一带;另,陈、李两姓也在现今「归仁国小」南侧聚垦,因筑红砖盖瓦之厝而居,故初称「红瓦厝」,明郑时期将此划属「归仁里」,取其「天下归仁焉」之佳意。 日治初期相沿,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以此地为明郑「归仁里」旧地而改称「归仁庄」,属「台南州新丰郡」辖。 战后据此改称「归仁乡」。
(二十九)关庙乡 Kuanmiao
关庙乡是「新丰区五乡市」之一,位处此区中央偏东的「许县溪」南畔地带,东与龙崎乡为界,南隔二仁溪与高雄县阿莲乡、田寮乡对峙,西边与归仁乡交界,北边则与新化镇接壤,乡境多平原,有少部份丘陵,总面积五三;六 4方公里,户籍数有九千九百户之谱,人口数约在三万八千人之间。 关庙昔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垦区,遗址约在现今「庙街仔」西边一公里处的「旧社街」(现今看东村「杨厝」东边)一带;明郑时期汉人溯「新港溪」(盐水溪)及其上游「许县(宽)溪」进入此区拓垦,新港社人乃被迫迁至龙崎乡「番社」(牛埔村、大坪村)。
明郑将此划入「新丰里」辖域;其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于此草创「山西堂」,主祀关圣帝君。 嘉庆年间,「旧社街」发生漳泉械斗,漳人较少被迫迁离「旧社街」,另东徙进入现今「山西宫」一带新建新市街,俗称「庙街仔」,清代即称此为「关帝庙街」,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易「关帝庙街」为「关庙庄」。战后依此改为「关庙乡」。
(三十)龙崎乡 Longchyi
龙崎乡是「新丰区五乡市」之一,位处此区东部山区,东北边紧临左镇乡,东南边接壤高雄县内门乡,南边与高雄县田寮乡为界,西边与关庙乡相交,北边则与新化镇交接,乡境多为丘陵地,总面积六 XXX 四;0八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一千四百户之谱,人口数约在四千六百人之间。
龙崎乡旧称「番社」,为平埔族西雅系新港社退居现今「牛埔」、「大坪」一带之地,清初属「台湾府台湾县新丰里」辖域,道光以后隶属「内新丰里」。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各取第二区「龙船」和第一区「崎顶」的首字为庄名,称「龙崎庄」,属「台南州新丰郡」辖;战后再依此改设为「龙崎乡」。
(三十一)永康市 Yungkang
永康市是「新丰区五乡市」之一,位处此区西北端的「盐水溪」﹝新港溪﹞以南地带,东以「许县(宽)溪」与新化镇对峙,南邻归仁乡与仁德乡,西接台南市,北边则隔「盐水溪」与新市乡相望,乡境皆平原,因近台南都会区,已渐都会化,总面积四;二七平方公里,户籍数有五七、九0六户之谱,人口数已逾十九万人。
明郑时期,永康因在「二层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隶属「天兴县」﹝溪南为「万年县」﹞;郑经嗣立后,于永历十八年﹝一六六 四﹞改「东都」为「东宁」,改县为州,并设四坊二十四里,其中武定里和部分永康里、长兴里、广兴里、广储里在市境,隶属「天兴县」辖。 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后隶属「安平县」管辖。日治初期,现今永康市境初归「台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张所」管辖,稍后日人设县厅,其下设办务署。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0一﹞日人废县和办务署,改设二十厅,其下设支厅,「永康上中里」和「长兴上里」隶属「安平支厅」,「内武定里」和「广储西里」则属「大目降支厅」管辖,皆属「台南厅」。一九0九年日人废庄街制改为「区」,市境诸庄隶属「台南厅」。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废厅为州,废支厅为郡,废区为街庄,现今市境时设「永康庄」,庄役场设于「埔姜头」,隶属「台南州新丰郡」管辖;战后再依此改称为「永康乡」,隶属于「台南县新丰区」(稍后废区),民国八十二年(一九九三)五月一日升格为市,即今「永康市」。
备注:以上资料撷取于台南县志、南瀛地名志、本县各乡镇市志暨乡镇市简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