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证券投资>>技术之门>>帮你支招>>股民之意见>>转贴《股市上涨能刺激消费吗》

主题:转贴《股市上涨能刺激消费吗》
发信人: daoyi()
整理人: gupiao(1999-07-15 13:52:45), 站内信件
《财经时报》6月30日第七版专家文章

                             股市上涨能刺激消费吗
                         
                                      

一、储蓄存款增加与消费疲软没有必然联系
当今中国,消费疲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家想出了好多对付消费疲软的办法
,这些办法都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盯在了近6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上。要促进消费,
就是要分流这近6万亿元的储蓄存款。想办法让居民不储蓄,把储蓄存款拿去消费
,这样不就减少储蓄存款,增加了消费吗?可是不管用什么办法,储蓄存款却只
升不降,急得一干有关人士直怨老百姓喜欢银行存款,不愿消费,努力要把老百
姓的钱赶出银行,恨不得把老百姓的钱拿过来替人家消费。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老百姓自己的决策一定是最优选择,当然比别人给自己
出的主意要理性。再说老百姓将储蓄存款提出来去消费了又会怎样?第一步,居
民提取存款,储蓄存款变成现金;第二步,居民买商品,现金到了企业手里;第
三步,企业将现金存入银行,现金变成企业存款;第四步,企业发工资,企业存
款变成现金;第五步,企业职工将现金存入银行,现金变成储蓄存款。老百姓的
储蓄存款走了一圈,还是储蓄存款。当然,企业不光把存款用于发工资,还要买
原材料、买设备,一个企业存款转移为另一个企业的存款,这个企业也要发工资
,职工得到工资后还是要存入银行,还是储蓄存款。这么看来,把储蓄存款提出
来花了,储蓄存款也不可能从空气中消失。社会经济处在不断循环运行之中,社
会经济处在不断循环运行之中,货币的三中形式——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和现金
三者在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但货币必然以这三种形式存在。一个时点的储蓄存
款数量取决于货币总量以及储蓄存款在货币中的比重。这个比重由个人和企业对
社会财富的分配决定,而与消费无关。一段时期以来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正是
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体现。储蓄存款多了并不是消费疲软的原因,也不是消费
疲软的结果。相反,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客观上应当有利于消费的增长。从历史
上看,1988年刮“抢购风”,是我国消费最旺的一年,当年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二、现行收入分配格局是造成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
    货币量的增加要发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单
位时间内居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次数。即使货币总量不变,居民单位时间内购买
商品的次数增加一倍,也会使物价上涨一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单纯增加货币
供应量也只会使货币流动速度相应下降,而不会影响到物价和实质国民生产总值
。不断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正是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和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两
者背离的唯一原因。与调控货币供应量相比,调控货币流通速度是关键。
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倾向,也就是有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货币的结构
与货币总量一样对社会总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货币总量不变,货币从消费
倾向高的人手中流到消费倾向低的手中,也会降低社会总消费量。
我国居民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高收入人士有两类,一类为正当收
入者,另一类为不正当收入者。正当收入者有房有车,没有消费意向,不正当收
入者坐拥巨款,想花钱又不敢花钱。因此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边际消费倾
向更低,货币流通速度也很低,货币到了高收入阶层手里就趋于静止。中低收入
阶层的消费倾向比较高,货币流通速度较快。
我国社会三个阶层的消费倾向形成两高一低的局面,如果社会收入分配倾向于中
、低收入阶层,则货币从不愿消费的人手中转移到愿意消费的人手中,社会的总
消费会增加,而反之则会使社会消费不断萎缩。
近期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我国3%的富裕人口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47%,财富分
配呈现出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各占半壁江山的对峙格局,这就使得收入分
配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更为增强。
从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平均的储蓄存款持有者格局转变为现有差距巨大的格局,清
晰显示出货币从中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流动的社会收入分配体制。社会分配
向高收入阶层倾斜,就象一个水平的湖面里有一个大旋涡,湖水总是不断流到这
旋涡里。去年出台的几项重要举措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部分原因就是加
剧了货币向高收入阶层的流动,使得愿意消费的人更加无力消费。
因此,要启动消费,必须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或减缓财富从中低收入
者向高收入者转移的数量和速度,让钱到老百姓手里。在出台有关政策时,也要
充分考虑收入分配的影响。财政发行1000亿元国债投入基本建设,应当分析有多
少钱被不正当收入者截流,有多少进入包工头的腰包,又有多少给了民工。如果
1000亿元货币的多数能流到民工手里,增发国债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三、股市上涨的财富幻觉会加剧社会财富的转移,最终打击消费
我有100元和1股股票,你有100元,股票的发行价为每股1元,现在我们两个的名
义财富总和是201元。现在你以2元的价格买了我的1股股票,我有102元,你有98
元和市值2元的股票。我的名义财富从101元增加到了102元,我的货币也真实地增
加了2元,所以我肯定是比以前更有钱。你的货币真实地减少了2元,但你有了2元
的股票,所以你没有感觉自己损失什么。然后我可以用5元的价格从你手里买这1
股的股票,你再用10元的价格从我手里买,如果我们不断以更高的价格进行交易
。到某个时点,我有150元货币,你有50元货币和价值50元的股票。我的名义财富
和货币一致的,我真的多了货币,我可以增加消费。你给了我50元钱,但你没感
觉财富减少,因为你有市值为50元的股票,所以你不会减少消费,这样总的消费
会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股市上涨的“财富效应”。居民的财富包括货币、股票和其他资产
。股票价格上涨使股票的市值增加,居民的名义财富会增加。从居民总体来看,
名义财富的增加应当会促进消费。但这种思路也忽视了居民的财富结构的影响。
事实上,首先货币总量是不变的,股票交易是不能够改变货币量的,其次,股票
并不能用来买东西,只有货币才能支付。拿着股票既不能用,也不能当钱花,在
我国上市公司分配现金很少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货币回报,持有股票的唯一目
的只是将来换成更多的钱。股票价格上升意味着有一些人以高价进行股票和货币
的交换,但对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而言没有意义,所有持有股票的人不可能都以这
个高价将股票变现。所有人持有股票的市值以及相应的名义财富注定不会实现,
只是头脑中的幻觉。因此,所谓“财富效应”实际上是“财富幻觉”。
财富幻觉是虚幻的,但也有真实的影响。通过股票交易,一部分人的货币真实地
增加,另一部分人放弃了货币,得到了高价股票,享受财富幻觉。股票市场交易
的实际结果是货币在社会公众间的再分配。高收入阶层可以承受更多的信息支出
,享受专业投资的优势,在货币再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股票市场尚不完善的
中国,高收入阶层的优势更大,在股市的货币再分配中,会当仁不让地增加货币
,中低收入阶层一定是减少货币。而如果人为地刺激股市,使股票的价格大幅度
上升,居民间货币高速流动,股市重新分配财富的功能会更强,货币会更猛烈地
从中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中低收入阶层减少了货币,但他们感觉自己有值钱的股票,因此
不会减少消费,但也不会增加消费,因为他的货币减少了。高收入阶层经过这场
货币再分配,他的货币和财富是真实地增加了。而高收入阶层偏偏消费倾向又很
低,这样社会总消费就只会更疲软。
美国的情况与中国不同。1998年首季至1999年首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达4%,其
中消费者支出却增长了5.5%,耐用消费品如移动电话、浴室修缮、旅行车、家庭
娱乐系统的支出增长更是高达12%,消费的增长主要是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大多数
的消费都是由少数真正持有很多股票的家庭制造的,而且这些人相信,他们近日
所获得的资本利得不但能够持久,而且会源源不绝。而尽管有更多的人持有股票
,但大多数人的持股量根本微不足道(保罗·克鲁格曼《纽约时报》)。刺激美
国强劲消费的另一个因素是罗勃·法兰克(Robert Flank)所谓的“奢侈热”(
luxury fervor)。在感染奢侈热的人当中,家庭年收入只有三万美元的人企图仿
效一年赚六万美元的人,而年收入有六万美元的人则想要生活得像年所得有十二
万美元的人,依此类推,美国的富人们全都企图追随“比尔·盖茨的家庭”。
刺激美国消费增长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股市上涨使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转移,高
收入阶层又感染上了“奢侈病”。中国股市的大幅上涨能够实现财富转移,由于
市场的不完善,转移的程度会超过美国。但中国的高收入阶层没有“奢侈病”,
准确地说,在中国没有展示奢侈的空间,只有出国或购买外国商品。因此,财富
幻觉在美国能够刺激消费,在中国则会打击消费。而与此同时,股市大幅上涨造
成的社会财富大转移也会使已经突出的社会财富差距再次急剧扩大,其诸多深远
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8.9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