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15 15:57:09), 站内信件
|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知令多少后世读者潸然落泪,一曲《枉凝眉》道尽了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那么悲剧是怎样造成的?一般认为是贾林对封建礼教反抗的结果。但我想跟封建礼教有关是无疑的,但若说是反抗的结果却乎就过于牵强了。
应该说贾林两人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更多是在一种朦胧的意识形态上的。宝玉对晴雯的遭遇,也不过是在她死后偷偷写了个《芙蓉女儿诔》了事,虽情真意切,却实无反抗可言。至于他对“立身扬名”等事的深恶痛绝,多少也怀疑与没落贵族公子哥儿的纨绔习气有关。至于黛玉,她的行为和诗作则更多体现了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她自小失去父母,过着寄人篱下生活。如此人生际遇,再加上天生多愁善感,天赋才情,更兼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傲骨",所以才形成她那独有的性格。她的死,客观地说应该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因素同时打击下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反抗形式。所以我觉得悲剧的根源应该从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比较客观。
在儒文化里面,"忠孝"是对君子们起码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再加上儒学对"先圣"的推崇(孔子曾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使封建社会对"祖宗"的崇拜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
因为孝,所以贾政的权威一到贾母面前便即刻崩解,宝玉再"不肖"他也只有束手旁观恨恨不已的份儿。而因为对祖先的崇拜,使贾府上下对从富贵煊赫的顶峰正走向衰败的家族负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这样宝玉无疑就是贾府的命脉,是贾府上上下下的希望所在。光宗耀祖,不负“天恩祖德”的希望也自然就寄托在他的身上。
既如此,宝玉的婚姻自然也被赋予同样的史命。“宝二奶奶”显然不仅仅是宝玉的妻子那么简单,更是显赫家族的媳妇,她将是未来贾府将来最顶梁的女人(正如眼下的贾母),贾姓香火的最重要传输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此重大责任,怎可随一二人喜好而定?当然必须从出身背景、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外貌长相、生育能力等等全盘考虑。所以这自然不是宝玉能决定的,甚至也不完全是贾母能决定的。 事实上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是勿庸置疑的,她对黛玉向来照顾有加,更曾为"两个玉儿"操尽了心。
在百事孝为先的理念下,孙子自然服从老子,老子自然服从祖母,而祖母呢,自然是要服从祖宗的。贾母纵然疼爱两个玉儿,但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少男少女心中的爱情在她心目中的份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足以和祖宗抗衡的。贾母可以容忍宝玉幼时的不爱读书和种种胡闹,但是她不愿也不敢让宝玉背上不肖不孝的罪名。
综合权衡上述各种因素,谁都明白宝钗才是上佳人选了。
人始终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黛玉也曾叩问:天尽头,何处是香丘?谁又能回她呢?
---- 茶凉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