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ndixl(音尘)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10:02:18), 站内信件
|
佛教的布施学 南怀谨
——《毗耶娑问经》选讲一、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
《毗耶娑问经》,二卷。由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属于大乘方等部。新译有唐
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归入宝积部第四十九会“广博仙人会”。历史上很少有人
研究这部经典,现在的大法师也不会去讲它。这部经是以故事的形式,主要讲通
过布施的功德,由人道进入天道的境界,偏向于形而下的领域。而中国人讲佛法,
喜欢走形而上学的道路,所以这部经被束之高阁,流传不广。
但要研究宗教学术,对这部经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部经提供了当时印度社会
宗教生活的丰富资料。文字也非常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对话,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好比在看一部电影剧本。这部经要答覆当时印度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人
乐善好施,死后就能升天堂。可是印度宗教所讲的天堂有六十多种,那么这天堂
的境界如何,天人是从哪里来的?从比较宗教学的学术立场看世界宗教,像中国
的道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上各种宗教,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天堂
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讲清楚。站在学术的角度,要对每个宗教的经典和理
论作比较研究,天堂究竟在哪里?要从科学上找出根据来。事实上,人类几千年
来一直在找这个东西。由宗教而哲学,由哲学而科学,现在发展到太空探索,一
直在追寻究竟有没有另外的一个世界。佛对当时外道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这
个分析究竟如何,要求证,盲目的相信是不对的。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
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
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
乘,证道成佛。
这部经就是讲怎样生死于天人之间,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究天人之际”。学
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还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把《金刚经》、《楞严经》挂在
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么做好,就是修善业道。要做多少
好事,才能有资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层,这里讲的庄严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
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统中还是最基础的。基督教所讲的天堂,就在这一
层面。有人说: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禅,就统统超过这些境界了。错了!达到初
禅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贪、嗔、痴等坏毛病减除了多少,你的行为中功德增进
了多少。并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没有这个事!
欲界天里还有饮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轻视他啊,像我们这些人将来能不堕到畜
生道里去,已经很好了,能够人中再来,已经很难,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我常讲起当年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对路过的土地庙都要停下
来,合个掌,行个礼。为什么?“你别小瞧他们,他们成仙,也是经过多少年的
修行,做了多少功德。我们将来死后,能不能做个土地公还成问题呢!”这是讲
修行之难,所以对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并不是说要拜他们为师。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讲的要有
爱心,要帮助人。那么,通过研究布施这个问题,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福利,
就可以应用上了。搞清楚这些观念,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才谈得
上研究佛学。
三、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
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
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
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
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
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
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
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
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
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
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
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
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
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
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
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
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
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
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
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
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
“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
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
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
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
不是你。
中国的道教,必须“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救人一命,就是一件大好事,如此
一条条做去,才能证得神仙的果报。否则,什么奇经八脉处处打通都没有用,功
德不圆满,不能成仙。
印度的外道要修仙,也讲功德。上述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只是大概而言,别的经典
上还多了。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
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
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
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
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
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
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
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
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
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
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
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
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
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
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
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
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
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
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
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
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