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消费者权益>>维 权 案 例>>浙江大学百名教授为“振铃费”讨说法

主题:浙江大学百名教授为“振铃费”讨说法
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aaa234(2003-11-20 12:35:42), 站内信件

【2000.04.04 13:28】


  在一张“关于杭州市电话收费中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反映”的A4纸上
,密密麻麻签了107个名字。这些签名者都是浙江大学各个系的教授,他们有的是
退休校长,有的是学术权威,有的是全国杰出博士后,看到这些名字,怎能不令
人肃然。 

  斯文博识的教授们冲冠一怒,事由很简单。早在三年前他们就从电信部门给
出的长途话费清单上发现,短于10秒钟的所谓“超短时电话”出现频率过高,明
显有悖常理。用学校高分子研究所的郑教授的话说:“谁会在打长途电话时拨通
了只 ‘喂喂’几声就挂了?”如果三年中这种情况出现在一户人家、一张话单上
,倒也罢了。问题是,签名的百名教授中大多有这种遭遇,而且频率相当高。 


  记者在教授们整理的厚厚一叠话费清单中随手抽出一张,细心的教授已经在
“可疑处”加以圈点。在这张共有50次长途通话记录的清单上,短于30秒的通话
情况共出现了5次。这还不算高的,有的一张单子上“超短时长话”出现了10次。
像“023—63892844”今年2月1日晚21时43分钟内出现了三次,一次是2秒,计费
6角;一次是10秒,计费6角;另一次是3分7秒,计费2元4角。“我对第三个通话
没有疑异。但前两个通话根本没有拨通,我放下重拨,怎么也产生计费呢?”在
郑教授的指点下,记者发现在这叠话单里,不独打往重庆有这种情况,打往宁波
、北京、上海时也频频出现“超短时话费”。 

  为了把话说透,教授们一改往日儒雅风范,话中多是“下里巴人”的味道。
郑教授表示,作为浙大一名所长,他家中话费完全可以由国家报销,原本犯不着
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讨什么说法,但是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气愤。而且,三年前他们
即和杭州电信交涉,对方负责人郑重表态要严肃查清此事,教授们遂偃旗息鼓了
一阵。想不到三年后这一现象却愈演愈烈,教授们约上记者,再次到电信部门要
说法时,无论是对方的接待态度还是解释说法均令他们备感失望。 

  绝对不可能是我们的错 ——电信如是说 

  迄今为止,杭州电信局账务中心业务科长杨阳3月23日向记者解释的话成了电
信部门的“权威版本”。杨科长强调电信部门的计费系统是由电脑完成,绝对不
可能出现差错。看了话费清单,听了这些浙大消费者的疑问后,杨科长语调平和
,坚决说是受话方终端的问题。“有可能对方是传真机,录音电话,就会产生这
种2秒、4秒的计费。”记者表示,此前已打通这些家用电话,全是普通电话机,
不存在传真机、录音电话一说,电话也均是“TCL”、“西门子”等合格产品,质
量上没有问题。杨阳一时语塞。 

  随即,杨阳表示:“你们这是偶然的,偶然情况还是存在的,有可能对方拿
起电话话筒手一滑就掉下了。”但是这么长时间里这么高频率的“拿起电话又掉
下”,看来这些教授的亲友真需要加强身体素质锻炼了。 

  教授还有疑问,为何在用磁卡、200卡打同样号码的电话时,这种“超短时计
费”现象却从未出现过。杨阳表示“ 我听不懂。”但他坚持清单是清白正确的:
“电信局如果觉得清单有问题,这清单还会出来吗?” 

  教授、记者一行随即被“介绍”到杭州市电信局市场经营部,一名据说是业
务负责人的电信职员对此现象也解释了一通,基本上和杨阳说法大同小异。他表
示:“电话振铃绝对不会计费,无论振铃多少声;电信计费系统绝对不会出错,
倒有可能是在长途线路上出错。” 

  线路出错不应由用户“埋单” ——专家如是说 

  为了搞清楚长途电话的通话流程和计费原理,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在
浙江大学找到了控制专家、全国杰出博士后李平教授和信电系的通讯系统专家李
式巨教授。两位李教授深入简出,图文并茂,把长途电话的流程说得通俗易懂。
 

  “一个长途电话是这么走的。譬如从杭州打到北京,杭州的主叫用户拨出电
话后,信号先到杭州市话分局,再到杭州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由此连通到北
京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再下到北京市话分局,最终走入北京的用户家中,即
此次通话的终端。” 

  李教授表示,如果线路出错,最有可能是在杭州长话分局走到北京长话分局
的线路上出错。一旦出现差错,以电信现有技术完全可以辨别是线路原因还是对
方终端原因。如果是线路原因出错,那由此造成的话费根本不应该由用户来承担
。至于电信部门认为这是“偶然出差错”、“极个别情况”,李教授表示以概率
学来说,“超短时长话”如此出现的频率绝对不能说是“极个别”,相反已是很
高的概率了。电信系统是个严格的控制系统,如果真有这么高的出错率,“恐怕
卫星都要掉下来了!” 

  记者请通讯专家解释是最有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在示意图上圈出
了“杭州市话分局——杭州长话分局”这一环节,并表示“计费系统软件有问题
”。 

  “如果需要的话,1000名教授都会站出来签名……” 

——用户们气愤异常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质疑电信”已成了浙大教授们牵挂的一件大事。一位
王姓教授就说:“这一现象极不正常,如果需要的话,1000名教授都会站出来签
名。” 

  教授们气愤一是电信部门迟迟不给说法,二是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实在触目惊
心。有个教授试着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设杭州现有100万门电话使用长话,平均按
每月打了5次“超短时长话”,一年下来,仅“超短时长话”一项电信部门的收入
就有:5次/部×0.6元/次×1,000,000×12=3600万元。而这仅仅是长途电话
一项,考虑到电信部门至今仍以技术限制为由不肯打印市话通话清单,市话是否
存在此类反常现象不得而知。至于长途电话以秒计费问题,电信部门曾表示技术
上还达不到,有教授指出,为何话单上2秒、4秒都计得那么清楚呢,看来技术不
够多半是推托之词。 教授们的气愤还有一层背景。此次联名质疑电信的教授中不
少是留学归国人才,其中有几名教授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深造,他们在日本也遭遇
过类似情况。据了解,日本电信采取的是国有、私营双轨制,私人可以承包一个
城市社区的电信经营权。当时承包京都大学宿舍区电信经营权的日本人也“精似
鬼”,他在国际长途电话计费系统上作了手脚,使得不少留学生在打国际长途时
付了不少“振铃费”冤枉钱。不久这一“鬼把戏”就被聪明的留学生发现了,他
们立即和有关部门交涉,经查实果然是此人雇人在宿舍区的长话计费系统上加装
了某“机关”。在法律、经济的双重打击下,结果这名承包者几乎破产。 

  这边是群情激愤,另一边却是冷静异常。至今,杭州电信还没有哪位负责人
出面,就此事给浙大众教授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无可能请求“司法介入” 法律界人士说法不一 

  电信系统的神秘性和三缄其口,使得记者想尽量客观、准确报道这一问题有
了不小的阻碍。起初,记者想通过做实验的方式,看看浙大教授拨打的对方终端
究竟是不是传真机或录音电话,并请公证部门出面。无奈公证部门不肯“接招”
,他们在处理电信这类问题上似乎有难言之隐。等到记者求助于省市技术监督部
门,得到的答复也基本上和公证部门如出一辙。 
 

--
黑啤--酒扎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5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