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企业名录】>>.com公司五大动机与心态

主题:.com公司五大动机与心态
发信人: arefool()
整理人: aokven(2002-11-04 15:26:44), 站内信件
.com公司五大动机与心态 
(06/02/2000)
 
  “.com”的最新中文音译是“大康”——比“小康”壮观,意即要奔“大康
”,就做“.com”。也有人说,看眼下的形势,奔不了“大慷”,可能就得进“
大坑”了。 
   

  

第一类:狂想型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话能说多大就说多大,事情能想多远就想多远,再加上“
鸡生蛋、蛋生鸡”的合理想象和测算,诞生一个宏伟计划。 
   
  其实,互联网行业乃至很多行业的发展少不了狂想,往往能成事者就是敢于
狂想者。这里所指的狂想型,特指两种:一种是没有什么创业和运作企业的经历
,对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互联网企业的了解多来自媒体,对网络并无多少亲身体验
。这类狂想者虽离互联网旋涡中心较远,或身处偏远地区,但抱负远大,关注视
野遍及全国乃至全球。于书房一隅暝思苦想,忽一日茅塞顿开,并为自己思索出
的大计划激动不已,越想越觉得有前途。苦于没有力量将计划付诸实施,只能四
处游说,寻求资金支持。这类狂想者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增多,最大特点是喜欢拽
住亲朋或任何可能对其计划给出意见的人追问:“我有一个计划,你听听怎么样
?” 
   
  严格说,这类狂想者处于互联网创业的最初始状态,还远称不上公司。但由
于互联网公司中有一部分脱胎于此,因此这种心态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最好的结
果是找到出资者,开始实施其狂想。当然,绝大部分的出路是无疾而终。 
   
  第二种狂想型企业已有一定规模,在互联网变革的鼓舞下,宣布了自己的大
计划,这个“大”往往直指中国或世界某领域第一。这种计划的特点是把互联网
企业生存环境的各种指标一厢情愿地设为理想值,标准用语是“假如我们的……
达到……家,……达到……个,我们将获得……赢利……”其狂想有一定的合理
性和可能性,却忽视了达到这些理想值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和非一两家公司力所能
及的现实。不管自己的宏大计划能不能实现,先把话放出来,把“第一”占住再
说。真正能落实到什么程度,那就一半靠天(大环境),一半靠踏踏实实的操作
了。 
   
  狂想型代表: 
  除了梦想什么都没有的西安张民: 
  张民,西安人氏,凌晨时分给人写千字e-mail,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渠
道,将自己的创意卖将出去。 
   
  “网站访问量低、电子商务交易额微,是因为网民数太少,我的创意是大规
模建网亭,把互联网从网民推向全部城市居民。”张民认为,就像电话亭的增加
推动了传呼机的销售一样,可以将网亭设在人流量高的路段、大单位或居民区门
口,亭内有联网PC、彩喷、彩扫甚至摄像头,有人职守操作,为无电脑、不会电
脑或能上网却不愿自己费时费力的人提供服务,客户可实时或第二天得到服务结
果。除互联网上的服务外,还具备代收纸币和部分物流功能,并成为新的广告载
体。一句话,“让网亭成为虚拟与真实世界的桥梁”。 
   
  张民算了一笔帐:一个网亭配置齐了,撑死1万元,电信费用可算股份,就算
现掏也超不过电话亭,亭子的地皮算1万元,第一期上25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城1
00亭,加上一倍的管理和宣传费用,初期投资1亿元。投资回报靠广告收入,各网
站都会来做广告,估计一亭一年收3万元,两年应能收回投资。老百姓可以网上求
医、买药、查信息、传送文件资料图像、可视电话甚至电子商务。“你能把各种
网站从虚拟世界推进到真实世界,他们自然公推你为中国互联网老大!” 
   
  这是个真正原汁原味的狂想,还算不上标准的商业计划。有人劝张民将其包
装为商业计划后再找投资方,张民的反应是:“苹果汁能卖,鲜苹果为什么不能
卖?” 
   
  狂想到家的公司:科利华 
   
  宋朝弟的嘴巴和手足一直是能够引起颇多争议的目标,这是因为第一宋朝弟
放出去的话总是让人感到太玄乎,第二宋朝弟每一项大手笔都会引起正负两方面
的激烈反应。但宋朝弟演绎的狂想曲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口出狂言的年轻
小子的打压下,听起来有些催眠的小夜曲的味道。不过宋朝弟在互联网时代还是
“老”骥伏枥,不甘寂寞,随大潮抛出科利华的互联网战略——网上书店和中运
网两个大项目。 
   
  一年前,中国目前大多数电子商务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支撑下“赔本赚吆喝”
,“赚大钱”只是远景,但宋朝弟当时说他“有信心、有绝招让科利华的电子商
务在1999年下半年盈利”,而且科利华的电子商务1999年下半年的营业额“可达
到25亿元”,21世纪到来时,科利华网上书店的营业额将“超过世界上最大的网
上书店——亚马逊”。 
   
  当时宋朝弟向媒体全盘托出了科利华赶超亚马逊的详细计划,如今号称要做
“中国亚马逊”的好几家网上书店怎么看也赶不上科利华“赶超”的气魄。科利
华的“全国购书网”今年3月16日开通了,但谁又能知道什么时候它能够达到25亿
元的营业额? 
   
  科利华不仅想将全国图书一网打尽,而且要让全国600多万辆运输汽车个个都
装满货,不空载,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优化配置,这就是“中运网”建立的初
衷。 
   
  但有人说科利华的这个想法出自另外一个人,他想与科利华合作建立运输网
络。据说科利华看到了这个商业计划,但没有吭声。两个月后,科利华宣布了将
建立中运网的消息。 
   
  这个人叫赵睿,是北京金干线运输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睿在汽车运输
这个行业已经干了3年之久,据他说曾经跟着全国各地的司机跑过,了解货运的真
实情况。对于货运,赵睿的脑子里装着一个堪称宏伟的计划,这从他的一句话中
看出来:“这可是上千亿元的市场啊!”在这个层面上,赵睿是不输于宋朝弟,
但赵睿看起来更低端一些。 
   
  当然,赵睿也要玩实的,他说他运作的金干线已经在全国21个城市设立了服
务网点,因此他说他的货运调配方案是电子网络和服务网络的结合,电子网络提
供信息流,服务网络则要求能够对货运全程跟踪,负责安全运输。赵睿痛感现在
规模较小,“再不快点不知道就叫谁给吃了。” 
   
  赵睿曾经在北京北苑宾馆附近的一个长途汽车站“晃荡”了3个月,他指着来
来往往的大货车说,如今他从这些车身上赚钱,利润率已经达到50%。赵睿说:“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暴利,我也不知道我干的是不是电子商务。” 
  
第二类:“投机”型

   
  ----这些公司的创业者是一群与CEO角色最契合的人。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
名校MBA或博士学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原先学习和从事的领域可能与IT无关
,但因身处国外而较早接触互联网,感受到国外网络经济的力量,并敏感地意识
到国内新兴的互联网业也许是他们所能赶上的最好的一次机遇,于是回国淘金,
将自己拥有的优越背景“变现”。据说,哈佛商学院有一届尚未毕业的11名中国
学生有9个抛下学业回国,而且全部“落网”,分别担任几个互联网公司的CEO。
 
   
  在很多场合,我们听到有关这些人“毅然离开国外高薪职位”的介绍,能够
如此“毅然”肯定是和巨大的机会和利益吸引分不开的。之所以将这类互联网公
司称为“投机”型,是因为如果这一轮发烧的不是互联网,这些人也同样会跳入
别的热门领域,以其海外背景谋得CEO位置。说起来,搜狐张朝阳是此类型的先驱
。张曾对记者说,是搜狐鼓励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因为大家以为“回来就能
办个搜狐”。此话后来者可能不认同,但张的搜狐确实在早些时候起了一定的鼓
舞作用。 
   
   正因为创业者的上述背景,“投机”型互联网公司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与国
外商业模式最接近的,创新比较少,和国内实际情况相距较远,舆论所谓“照抄
国外”多指这类公司。拍卖、打折、社区、书店、垂直……国外流行的概念,不
出一月就会在国内出现一个甚至多个“Copy版”。眼下,这种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的做法已受到广泛置疑,类似网站亦开始根据实际情况做业务调整,并吸引更多
本地人才加盟。 
   
  套用国外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投机”型公司最鲜明的特点,在公司运作上的
洋化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海归”(海外归来)人士丝毫不掩饰其海外背
景的优势,一位CEO曾说: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前四把交椅不是留学生,这个企业
在很多运作上就将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在靠风险资金支撑的互联网业,有
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更容易和海外风险投资人对话,更容易找到融资渠道,更容易
取得风险投资机构的信任。同样的商业计划书,同样是编故事,他们最明白风险
投资商想看想听的是什么。想创业,头一关要看人家是不是愿意给你投资,而投
资衡量标准最首要的是看人,看管理团队。在土生土长的创业者那里火烧眉毛的
资金窘迫问题,通常不是“投机”型公司的最大难题。尤其在创业初期,他们的
日子要好过得多,他们的创业经历更像硅谷故事的中国版。 
   
  但是,在“投机”心理的支配下,这些公司往往更急于变现,取悦投资人的
心态更明显,这也许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最易改变立场的一群。 
   
  “投机”型代表: 
  洋MBA最多的公司:亿唐 
   
  1999年下半年涌现出来的“e系列”公司中,亿唐是最典型的海外归国创业公
司。5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和2位芝加哥大学MBA,把亿唐的明黄色映衬得更晃眼。
CEO唐海松以及整个管理团队的背景,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是以经营的思路去操作一
个自认为有前途的项目,在他们的思维里,互联网是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亿唐完全按照标准的硅谷模式,做商业计划后融资,再把公司做起来。通过
一期二期融资,唐海松手里握着几乎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至少4750万美元资金,这
可比张朝阳当年顺利多了。 
   
  不过,常常有人对亿唐到底是做什么的一片茫然,亿唐做“明黄色一代”生
活和文化品牌、倡导时尚生活方式的定位也有些太飘忽。从网站上看,亿唐为“
明黄色一代”度身定做的网上社区也不外是求职、医疗、妇女等比较一般化的内
容。唐海松说,亿唐并不只是一家网络公司,而是希望通过网上社区吸引过来的
群体能在未来成为亿唐网下产品的消费对象。不过,这种策略已不是亿唐的专利
,有不少企业也声称以网上带网下,网上网下相结合。这一来,拼的就不仅是网
上品牌,更要拼网下资源了。传统资源很有限的亿唐,这样做是否真的有优势呢
? 
   
  完美的中国版:易趣 
  易趣被称作“中国版eBay”,不知道该不该高兴。去年的这个时候,邵亦波
还在琢磨哪些在美国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放到中国来行得通。他相中了eBay,觉
得这样个人对个人交易的模式,加上本地化的调整,在中国有可能做成。 
   
  机会,这个词促使邵亦波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决定放弃“定居、绿卡、15万美
元年薪”的生活,即使父母不理解。“我觉得中国机会很多,现在是很适当的时
机。早回来的话,上网的人还很少;回来迟了,机会就少,因为大家都做起来了
。”邵亦波的这番心态表白在归国留学生中很具有代表性。 
   
  易趣的发展经历也是标准的硅谷模式:冒出创建个人网上竞标平台的念头后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邵亦波手到擒来地拿出了一份3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凭
着哈佛的资历和一份有创意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月左右,邵亦波“很容易”地
募到了4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几个月后,邵亦波又“很容易”地为公司融得第一
期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 
   
  这么多“很容易”,邵亦波自然有理由对上市、对赢利前景有信心。如果一
切如愿,是不是太完美了? 
   
  
第三类:身体力行型

   
  ----关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土洋划分的最新用语是“西洋参”和“山药蛋”
。“山药蛋”们虽然不乏国内知名学府的文凭,毕竟因为没有留过洋而在背景上
稍逊风骚。这些人中大多数是IT出身,有不少已经在IT圈摸爬滚打了一阵子,略
有些建树。对技术的良好感觉使得他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以致于一接
触网络就不能罢手,试图在这个崭新天地中拼出个样子来。 
   
  有了在互联网中试一把的打算后,他们的想法带有更多的原创性,眼光独到
,受国外现成模式的影响较小。受益于以前的IT经历,他们也会考虑到商业模式
,考虑到如何利用自己的独特之处赚钱。但启动资金不足,创业初期往往因陋就
简,比较艰难。融资能力和渠道显然无法与“西洋参”同日而语,渴望风险投资
却不甚了解投资商的喜好和要求,常常要从如何写商业计划开始补课。意识到管
理层没有海外背景的欠缺,这些公司中的幸运儿在融到足够的钱之后,最先做的
事通常是花钱请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 
   
  资金窘迫是这类公司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没有风险投资进来的公司只能维持
低成本运转支撑下去。资金的匮乏必然带来发展步履缓慢,有的网站听上去创意
不错,真进去转一圈,“草还没长呢”。这样的尴尬期一长,有些小公司只得谋
求被收购。这类公司中,最早的王志东遇到了各种机会,算是最幸运的,后来的
新浪其运作也与国际化的公司没有什么分别。3721融了资、搬进了北京东边的写
字楼、请到了有外企经验的管理人员,前景尚待明朗,也算状态还不错的。再小
一些的公司出路有三——缓慢长大直到投资进来、被买走或散伙。靠自筹的大约
100万元做起来的个人数字产品网站IT power的CEO曾建明说:哪怕做不成,也能
告诉后来者,这条路走不通,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对这类小网站而言,无论成败
,既不会带来太大损失,又能在互联网大浪中一试身手,相对来说心态比较超脱
。 
   
  身体力行型代表: 
  被收购而势头不减的公司:联众 
  由鲍岳桥、简晶、王建华和石磊四位DOS时代程序精英创建的联众游戏网站,
已经拥有了150万玩家。一年前被中公网“低价收购”,似乎并没有影响联众的快
速发展。网站70%的注册用户、和与近十家地方电信达成的“收入分成”协议,都
是在2000年内完成的。网费分成、会员收费和网站广告三大块收入,将成为联众
未来“盈利”的主要支柱。这个目标,也许在年内就会实现,但收入必须超过千
万元的数量级。 
   
  在个性突出的简晶眼里,有两年历史的联众,已经真正从创业阶段进入到稳
定发展的时期。几位“程序员”不需要再像刚起家的时候,不分黑昼地拼命工作
。这与被收购没有关系。联众也许还能创造一个网络娱乐服务收费的成功先例,
愿意享受收费服务的高级玩家,7天内已超过了两千人。技术上拥有的优势,使联
众在网络游戏这个专业市场里,至今还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联众提供的新游戏品种,与一年前没有太大的分别。完善现有服务构架和为
付费会员提供“特殊待遇”,是几位创始人现在最费心的工作。因为,1千人与1
万人同时在线游戏,对网站系统的稳定性要求会有很大的区别。而“免费”与“
收费”的服务,也应该有明显的区别。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脱离现有的条件和
实力。 
   
   据悉,联众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引进海外资金,体制也没有与“硅谷”接轨。
这并不意味着联众永远是“中关村的玩法”。简晶说:“以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
度,变化可能就在一瞬间。”或许,变化不会那么简单。 
   
  
第四类:不甘落后型

   
  ----这种类型的公司主要是原先IT领域内已有根基的企业,有的已自认或被
公认为业界领军企业,举手投足有不小的动静。可是互联网新贵人气急升的时候
,“眼球经济”的眼球瞄准的焦点突然间不再是他们了。站得越高,越看不见地
上小草的长势。刚刚在“高新技术产业”夺得一把交椅的他们,专注于既定领域
的成功而错失了身边萌芽的机遇,一眨眼已经被一夜暴富的晚辈后生视作“传统
企业”了。 
   
  短暂发懵之后,他们意识到被一个时代抛下太可怕,不追不行,但却拿不准
究竟从哪里入手。船小好掉头,大身躯转起来难免动作慢一些。自视为大企业的
他们又总觉得拿出来的东西总得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大手笔才行。去年一位和互
联网公司接触较多的年轻人被一家IT公司请去讲互联网,回来之后说:他们确实
不太懂。 
   
  毕竟是经过风浪的企业,面对变革不至于乱了阵脚。联想、金山等老牌企业
逐步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战略,其中联想更号称斥资2亿元。可是就像当初别的企
业跟着他们跑一样,现在轮到他们跟在别人后面了。这些公司推出的举措听上去
宏大但不新鲜,有些似曾相识,要争夺到当年的注意力,难。 
   
  不过,殷实的家底在哪个时代都不吃亏。听说很多小网站排着队等待联想的
挑选,希望被联想收购。断言传统IT厂商会落伍,为时还早。 
   
  不甘落后型代表: 
  最不服气的公司:联想 
   
   
   
  ----大概在柳传志、杨元庆们的心里,多少是有点“愤愤不平”的。联想费
了这么大的劲,走了这么多弯路,拉起了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卖出了这么大的
营业额,好不容易才弄得有点“中国的IBM”的样子,在洋人们面前挺起了腰,还
没风光几天,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传统企业”了呢?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里,几个还没出校门的大学生一口一个“联想
不是网络企业”,把柳传志惹急了:“凭什么说联想不是网络企业,你们不就是
光脚的,我们是穿鞋的吗?!” 
   
  想一想也难怪,这些不过搞了个还不知道怎么赚钱的小网站的毛小子们,竟
然有机会“瞧不起”在商海里“刀口上舔血”真刀真枪杀过来的柳传志、杨元庆
们,怎么能不让他们暗暗“咬牙”。 
   
  按照柳传志的“鸵鸟理论”:“当你是只小鸡的时候,别的小鸡会认为自己
比你大;当你成为土鸡了,他们会认为和你一样大;只有你成为鸵鸟了,他们才
会承认和你的差距。”但现在联想面对的状况是,好不容易成为鸵鸟了,比谁都
大,比谁都快,但别人却不和你比大小、比速度,他们和你比游泳了。 
   
  这么凭主观臆测去揣摩联想的心理也许有点失之随便,但尽管凭良心说联想
的FM365做的也还算可以,还是不能就此看好联想在互联网上的未来。就像IBM尽
管财大气粗,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优势,OS/2还是输给了Windows 95。 
   
  也不能说联想在互联网时代肯定会落伍,有一组数字:中国现在有8000万台
彩电,5000万台移动电话,却只有350万台上网电脑。对应于众口一辞的中国未来
庞大的互联网人口,至少预示了两个发展空间。一是接入设备的多样化选择,包
括机顶盒等产品的市场机遇;二是PC还有巨大的销售空间。 
   
  也就是说,其实联想没有必要在乎别人是否说你“落伍了”,在网上做内容
未必就是互联网发展的唯一方向,就算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卖设备(包括PC在内的
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不也有Dell的成功案例在前吗? 
   
  
第五类:恍然大悟型

   
  和不甘落后型不同,这种类型的企业身处IT圈之外如家电、食品等行业,有
些已是上市公司。传统业务似乎已经难以带来超高增长,如何获得突破是他们共
同的问题。也许是经人点拨,也许是自己悟道,这些企业突然发现自己与新兴的
互联网业并非无缘,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在渠道、配送等方面的资源可能正是那
些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 
   
   尽管有借网络炒作之嫌,这些和联想相比更传统的企业还是触网了。他们出
手也相当阔绰,比如美的就号称以10亿元开道进军互联网。他们触网的方式大概
有两种,一种是把一部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网络公司从事网络业务,如
上海梅林正广和;另一种是将所有业务整合到网络上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商
务公司。后者的难度和风险更大,涉及到对企业全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调整,企
业会更为慎重。据说海尔的电子商务一直在进行中,对外宣布却一再推迟。其他
几家家电企业也分别在某个时期声称进入互联网业,到底做了些什么,雨点没见
着,雷声也是有一阵没一阵。 
   
  国外成功的B2B模式是某一行业如汽车业中的几大巨头联合在网上采购和订货
,国内的B2B很多则是撮合式,中介方常常不是一个B。传统企业作为一个真正的
B介入电子商务,虽然目前还是各自为战,毕竟对做实互联网有好处。 
   
  恍然大悟型代表: 
  “教育了一大批”的公司:梅林正广和 
  把3年时间建成的配送网络移植到电子商务上来,梅林正广和“悟道”比较早
。舆论一直对触网的上市公司心存疑虑,但梅林正广和有所不同,不管有没有炒
作目的,在国内的所谓“网络股”中,这家公司是真在互联网上做了些事情的。
 
   
  对梅林正广和而言,好的开头后面是更多关卡:拓展市场、提升管理、引进
人才……而对许多还没有“悟道”的企业,梅林正广和是提醒,是榜样。最近的
一期《中国邮政报》转载了本刊文章《梅林正广和的e道路》,把梅林正广和的变
革总结为“梅林正广和现象”,并发动整个邮政系统展开讨论:邮政这个老企业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整合自身的传统资源? 
   
  也许,这就是探索者的价值。 
   
  搭了台还没唱戏的公司:TCL 
  家电行业年轻的“高手”TCL,不久前宣布了自己向互联网方向的拓展计划。
按照吴士宏“天、地、人、家”的说法,ICP将作为“天”成为涵盖TCL产品和服
务的一个新的平台,在近期建立起来。 
   
  TCL的ICP与传统理解上的ICP差别很大,它关心的不是访问量有多少,不是想
再制造一个新浪或者8848,它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被固化在TCL硬件中的频道以及通
过这个频道传送的个性化定制信息,在其用户与自己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在“
软件”方面帮助TCL扩展作为“互联网接入”提供者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就是,
TCL的网站不一定要自己赚钱,但是TCL是要通过网站赚钱的。 
   
  其实半年以前TCL对做网站还很有些“不屑”,觉得那东西纯属炒作和“泡沫
”。直到吴士宏到位之后,再加上看着联想从“泡沫”里面掏出了“金子”,情
况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人觉得很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 
   
  目前TCL已经与美国的莲花太平洋(Lotus Pacific)公司签订合约,注资成
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双方还在上海合资成立天讯公司,主营ICP业务。
由于莲花太平洋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TCL现在在内地—香港—美国已经
形成了一根强劲的资本链条,所以它要做网站肯定是“财大气粗”,而且“手里
有粮,心里不慌”,不会像概念型ICP们那样“躁动”。 
   
  不过,说起来也很有意思,现在TCL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能把这个“门户”具
体该怎么做讲清楚。用TCL自己的话讲就是:目前我们明显缺乏这方面细胞,但是
我们坚信自己可以搭建起一个舞台,让有这方面细胞的人在上面演一台好戏。 

   
  显然,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有这方面细胞”的那个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而
且,吴士宏说得很热闹,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却于4月底向新闻界坦言:“我还没
有看清楚互联网的商业操作模式,在此之前TCL不会有大规模动作。” 
   
  不管做与不做,早做晚做,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有钱真好!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90.1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