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sup(Magic_boy)
整理人: xiao_lun_xun(2003-03-23 20:03:08), 站内信件
|
因为写着几段文字,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修改了一些错别重新贴出来。
----------------------------------------------------------------------------
对你这个“个案”我很感兴趣。
首先,我向你道歉。我知道我的一些话一定会刺痛到你。所以我补充了一些说你父母“教养方式不恰当的”的话。希望平衡一下。想不到,这些猜测对于你“不适用”。我的猜测也不是完全没根据的,根据就是你前面所说的“同样的事别人做到了他们觉得很好,而我做到了他们却不以为然。”
像这样的一些话——“‘你知道个屁!’这句话是很严重,你不觉得吗?这样会严重伤害你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为你们之间的沟通理解筑起了一道城墙。快点放弃这样的想法,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吧。他们毕竟是你的父亲母亲”——是绝对不应该出现在心理咨询当中的。我试图从一般的朋友(长辈)的角度对你做一点劝导,希望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并且应当尽快改过来。你对这我的话反应有点“激”,看来我的估计错了(容我后面再作说明)。
其次,我谢谢你。你愿意坦白的谈你的家庭。谢谢你的信任。
再次,你的一些话的确一针见血。“你首先先入为主地认为做父母的是对的,这只能说明你自己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里。 ”、“你认为‘父母总是为了子女好’,但你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你眼前的例子是这样的,你只能‘更宁愿相信’!你想当然地认为我是‘小朋友’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可碰巧对我不适用。”这些话都是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甚至怀疑是行家再试探我、教训我呢。 只是“我更宁愿相信”只代表我出言谨慎。我所列举的3点“错觉”也没有具体的说是你的情况。这是在“父母们过分的(特别是违背事实的)夸奖自己孩子的同伴”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情感(自信心)发展的一个一般规律。
最后,我想做一些完全不带臆测分析。
我希望你理解一个名词——“情感年龄”,与之有关的,是被炒得很热的“情商”(但是我不喜欢用“情商”这个词)。社会上很多人情感得不到(或未得到)完全的发展,他们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显得幼稚、不成熟。这与他们(生理上)的实际年龄显得很不相称。你的父母的情感年龄比你的情感年龄低也是完全可能的。
对“嘻嘻,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家的情况。”、“你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有多刺耳。”、“天底下怪人多了,不是所有父母都象你想象的那样的!(我注意到了这里是一个感叹号)”这些话的心理分析——从你的语气看,包含了“诘难”“讥讽”的意味,说明我的一些话刺痛了你(或许是轻微的,而你甚至没有意识到),对此我再次表示歉意。它还包含“得意”的意思表达,你对发现我了的“不对”、“不行”感到得意,这是目前的你取得自信的方式,与你说自己的父母“不对”、“不懂”以肯定自己、增添自信的道理是相同的。这是情感(在这里特别的更多是指自信心)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要证明自己“对”、自己“行”,他的逻辑是证明(指责)别人“错”、“不行”。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是“自信”的,但不容易理解、信任他人。而在自信心发展的高级阶段,自信不再以指责他人的“错”、“不行”为依托。他会把自己的“对”、“行”和别人的“错”、“不行”区分得很清楚。他清楚并不是因为别人是错的,才证明自己几是对的。他相信自己是对的,他也愿意去了解别人“错”的内里原因,愿意去为他人的“错”寻找“合理的解释”从而对他人做出贴切的理解,对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人向成熟发展。这里的一些话包含了说你“情感年龄低”、“情感发展不完全”、“处于自信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等意思。请你冷静的看待,也请你相信这里只是做出理论的分析,不包含任何的贬意,相反我是希望切实的分析对你有所帮助。
这一次,我希望你能够冷静地看待我的分析。前面我说“估计错了”是指我以为你能够冷静地看待他人的规劝,如果真是这样,规劝是有效并且是高效的。而分析显然是很吃力的,深入而谨慎的分析特别是这样,我写着几段文字要花两个多小时。
最最后,我也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几乎是我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许子东读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梁文道对哲学、艺术很在行;窦文涛对什么都懂点皮毛,能够坦诚的表白自己内心的(哪怕被人认为低级的、丑陋的)想法是他的最大卖点;郑佩芳对宗教有很好的见解,总显得诚坦而善良;潘洁能提供一些普通人、普通女人、普通知识分子对事物的看法;孟广美善于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经历、感受。希望你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能和我一样快乐!
附:一些学术上的意见
1、永远不要试图用规劝的方式对待当事人,这是非常冒险的;2、在没有“面对面的、充分的交流”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是极难开展的;3、假设这是一个心理咨询的个案,咨询要点:一、引导当事人充分、具体地谈他的父母特别是一些难忘的往事;让当事人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必要时可采用“座椅子对话”的练习。目标:增进当事人对父母的了解与接受。二、与当事人充分地探讨是否有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的主观愿望。目标:让当事人对父母的感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的期望变得更清晰,让当事人对这种感情和关系的维持做一个自己的清楚的决断。三、在当事人愿意改善和父母的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主动地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进和父母的关系,与当事人共同商讨一些具体可行的活动作为家庭作业。目标:让当事人清楚自己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的人,要改进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关系是可以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要总是被动地对父母的行为作出消极反应。
---- 我在深圳 |
|